福州府志万历本 - 第 256 页/共 280 页
陈 诚训导。
陈 豸教谕。
魏 穆训导。
林景俊县丞。
陈 嘉县丞。
何太和主簿。
陈德夫知县。
陈 英知县。
陈 政同知。
陈 曾教谕。
潘 驺知州。
陈 铸御史。
林 端教谕。
林 礼布政使。
林汝愚主簿。
林 泰国子博士。
王 原卫知事。
李宗延通判。
刘子善经历。
薛德衡县丞。
欧惟清经历。
郑伯淳知县。
项 外断事。
郭 原河南参政。
梁 寿府经历。
李 璞
戴长生盐运司知事。
林 嘉通判。
曹 茂县丞。
李彦实知县。
陈 侍
陈 孜知府。
戴彦真县丞。
蔡敏政县丞。
林 信县丞。
戴 膺蒙城知县。
陈 坚以人材举,后复姓谢。
选举志八
国朝任子
闽 县
林士昭字世贤,学士志之孙。
林廷杓字利高,尚书瀚之子,庆远知府。见《循良传》。
萨文明字仕仲,侍郎琦之子。
萨世荣字仁甫,侍郎琦之孙,补荫南宁府检校。
赵 昶字世熙,尚书荣之孙。
林 桓字文奎,尚书泮之子。
林 桄字文昭,尚书泮之子,补荫都司断事。
林 炀字贞和,尚书庭□之子,曲靖知府,温和简静,不改先世素风。
林 烃字贞耀,尚书庭机之子,应天中式。
林 光字贞实,尚书庭机之子,补荫南京户部郎中。
林世吉字天迪,尚书燫之子,户部员外郎。
林世越字天卓,尚书烃之子。
侯官县
黄 澍字文泽,尚书镐之子,顺天中式。
黄 梓字子高,镐之孙,补荫怀远知县。
张思恭字允卿,尚书经之子。
张懋爵字汝仁,尚书经之孙,补荫太常寺典簿。
怀安县
马 荧字用昭,尚书森之子,南京都督府都事。见《文苑传》。
长乐县
林玉汝字于成,尚书廷选之子,惠州府推官。
林逢春字希仁,以父公黼死事,荫顺天推官。
郑应晓字昌愚,侍郎世威之子,南宁通判,桂林同知,真诚谨恪,无忝其家声。
陈长勉字以勤,尚书瑞之子,南京户部员外郎。
谢汝璇字其玮,尚书杰之子。
连江县
吴承照字汝恒,尚书文华之子,以军功荫詹事府主簿。
吴承熙字汝缉,尚书文华之子,刑部员外郎。
吴承烈字汝扬,尚书文华之子,以军功荫顺天府通判。
福清县
王继恩字宗泽,侍郎克复之子。
叶成学字汝习,大学士向高之子,中书舍人。
叶益蕃字君锡,大学士向高之孙。
论曰:取人以言,非古也,其以州里之选为不足信焉。《尔记》云:儒有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古之士若是其贵也。自隋唐始设科目,由是士莫不自售,以于有司。待举、待取之风衰矣,而世顾以为荣,何哉?殊不知科目特仕进之一途,而所谓贤不肖固不在此也。
国家取士之制,有贡、有举、有进士,大抵因于前代,今合而录之,并辟荐、荫叙统曰:选举。若夫乡论臧否,则存乎其人矣。去今稍远或别而书之。览者论世,固亦得失之林也已。[HT6SS]林文恪旧志
人文志一
道德尚矣,名位勋烈,随其大小,而泽加于民,君子予之,曰:“是古之遗风也。”至于独行高标,雕龙大业,闺中贞媛,方外畸踪,皆足垂芬芳、裨名教者,虽海滨之多才,亦圣明作人之化也。呜呼!士至此而升沉显晦,穷富寿夭,有不得为政者矣。志人文。
理 学
宋
王 蘋 字信伯,福清人,程门高弟也。资清养粹,平居恂恂退让,及语当世之务,即习从政者弗逮也。杨时,程门先进,尝曰:“后来之秀,无逾信伯矣。”绍兴间,守臣孙祐荐其行,召对,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后官至左朝奉郎。当时名儒,若宝文直学士胡安国,徽猷侍制尹焞,皆举以自代。因为秦桧所恶。会其族子谊为文诋桧,遂坐法,文致夺官。卒,著有《论语集解著作集》。
林之奇 字少颖,侯官人。吕本中入闽,之奇甫冠,从之游,本中器之。绍兴丁未登第,累官校书郎。会朝廷欲令取士参用王安石“三经”。之奇诤言:“‘三经’率为新法地。晋人以王衍清谈,罪深桀纣,王氏实似之。‘三经’说不可用。”或传金人欲南侵,之奇作书诋当路:“欲与之和,宜无惮于战,则权在我。”议论持正多此类。由宗正丞提举闽舶。遂以祠禄家居,吕祖谦尝师之。所著有《尚书集解》、《春秋周礼论》、《孟子·扬子讲义》、《道山记闻》等书行于世。
黄 幹 字直卿,瑀之子也。从朱文公学,文公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处大有益。”及张栻亡,文公与幹书:“吾道益孤,所望于贤不轻。”后遂以子妻之。丁母忧,学者从讲于墓庐甚众。文公编礼书,独以《丧》、《祭》二编属焉;病革,又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幹:“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历官令临川、新淦,知汉阳军、安庆府,皆多善政。安庆人至以黄父称之。晚年家居,弟子日盛。卒谥文肃。学者称勉斋先生。有《经解文集》行于世。
陈孔硕 字肤仲,侯官人。祖禧,父衡,皆尝为文公所称重。孔硕少刻志学古,以圣贤自期。尝从张南轩、吕东莱游,后复偕其兄孔夙师事文公于武夷。淳熙初,登进士第,历处州教授,邵武、瑞金知县,淮东、广西提举常平,终秘阁修撰。孔硕居官有古良吏风,凡所莅,人怀其惠。在朝以数忤史弥远,不容,归,杜门著书。有《中庸大学解》、《北山集》行于世,学者称北山先生。子韦华,别有传。孔夙,庆元五年进士。
论曰:道,一而已。旧志以道学、儒林分而为二,盖本之宋史,而林文恪先生则总名之曰先儒。两者之见各有攸当,余尝为折其衷焉。夫韶、武皆乐也,而美善分矣。夷、惠、伊尹、孔子,皆圣也,而偏全异矣。故谓理学之别于儒,非也;谓儒之概为理学,则吾岂敢。昔者夫子倡道洙泗,称鲁国之儒一人,曾氏之传,独得其宗,儒也;三千之徒,莫不闻其说,亦儒也。第品而隲之,则一贯传心,与三千聚乐,有不可同年而语矣。故曰:“譬诸草木,区以别也。”执是以衡道学、儒林,夫亦尚论者具体,一体之较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