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900 页/共 974 页

曰潞其里南台公藏于兹永閟不开匪惟公哀惟时  之哀   伯始林君墓志铭       苏天爵  世祖皇帝既定天下总揽豪杰布列有位犹虑道徳  之士遯迹林壑安车四驰登而明之至元十九年诏  征容城刘文靖公因为太子赞善未几辞归复征为  集贤学士遂不复起海内高其节义从而作兴者不  一人焉顺徳内邱林君盖其一也君讳起宗字伯始  当四方会同程朱遗言传布逺迩君诵之知敬用志  坚苦或有所疑思就有道而正焉于时覃懐许文正  公已老刘文靖公赫然以风节学问著名当世君欲  往从之逈无以为介担簦负笈斋沐立于其门者三  日文靖嘉其立志之卓命序子弟之列君明于讲说  深思体践极其至而后已文靖少许可独穪为善学  久之以家贫思省其亲文靖授以治家之法君归行  之家日益裕复往卒业文靖卒乃还君事亲孝温  凊定省皆有礼节亲丧庐墓克尽其哀行既着闻士  之从者益众君率其徒明经穷理立为程限以验日  进之功其言曰学当以圣贤为凖是非得失了然常  在目前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循序渐进至于日至  之时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君仪容竒伟衣冠雅洁晨  起正襟危坐虽造次顷刻未尝不整齐严肃及与人  言则和气满容讲授经训毫分缕析使诸生心领意  出入左右咸中规矩事君如严父然名公巨儒道  出其邑即谒见焉见者若有所得乡闾之人惟恐有  一不善为君所知其观感而化者多矣晩号鲁庵表  其亭曰尚友斋曰顺事亭以讲道斋则学者游息之  所尝作志学指南图以为学道之标凖心学渊源图  以为入圣之极功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图孝经  图解小学题辞发明鲁庵家说共数十卷大扺皆以  程朱之言为主至大间故相王公结来守顺徳始登  君名于朝及长天官复论荐之君年既高所造益深  优游邱园玩心神明以佚老焉享年七十有六至元  三年丁酉二月九日终于家塟邑西南永安里门人  会塟者百余人燕赵之士识与不识皆悼惜之君曾  祖典妣刘氏祖安妣田氏考泉妣张氏娶李氏继刘  氏杨氏李氏子男曰钦女有四适张郁李秉直赵徳  温次以疾在室昔我国家初有中夏事踵宋金余习  以记诵词章相尚许文正公始以孔孟之书程朱之  训倡明斯道一时师友讲习若河汾伊洛之盛刘文  靖公继之士皆知趋正学不为异术他岐所惑文正  公被遇世祖征居相位典教成均而门人贵逰往往  仕至显官文靖公既征即归学者多穷而在下传其  师说私淑诸人两公之门虽出处穷达有所不同其  明道术以正人心盖未始不一也然而宦达者声名  显而彰隐处者或湮晦而无闻于世君卒之八年余  友兵部员外郎杨君俊民以进士范淳状君之行为  请夫贤者之墓有铭天爵生晩不及识君向官六察  尝荐知名之士十余人充国子师君亦与焉岂意今  复执笔铭君之墓乎铭曰惟天之生贤兮将以为世  用也明遗经以绍坠绪兮惟道之所履也嗟若人之  好修兮懐瑾瑜以为美也凛氷霜以贞固兮奋节义  以励乎已也纷时俗之躁进兮若波流而风靡也彼  智者之过兮下愚者之无耻也抑先哲之为依归兮  慎所行而知所止也铭以昭其隐徳兮尚多士之兴  起也   安恕斋先生墓志铭  至正壬戍仲冬甲午恕斋先生安氏卒享年九十有  五二子熙煦皆前卒承重孙暨以是月戊戍塟先生  于藁城县安仁乡夫人刘氏附焉先生讳松字廷翰  太原离石人也金亡迁真定曾祖全广祖升皆不仕  考滔故真定儒学正妣贾氏先生少学于家庭尊闻  行知声闻伟然至元癸未由名臣荐起家江淮转运  司知事歴潜江尉峡州司狱江东宣慰司照磨遂谢  事归再除建宁令不赴时年五十余矣先生为吏廉  谨治狱多阴功所去吏民见思其北归也惟书籍衣  衾而已教授于家严条约以身先之弟子从者多至  百人动作悉有规矩讲解明白不为缴绕章句尤善  为诗温厚和平得诗之意暇则与翰林王公倡酬有  诗若干篇晩岁充养完粹毁誉欢戚无少介意不复  仕终其身呜呼位虽卑而名愈隆年益高而徳弥邵  若先生者可谓廉退老成君子矣铭曰寒暑代谢天  道之常仕止久速君子之方猗嗟先生名著昭代进  不为迂隐不为泰道周于身化洽于乡年及期颐宛  然云亡人孰不仕知足或非人孰不寿七十有稀猗  嗟先生比徳者鲜列铭幽墟克示悠远  明   大金吾陈公墓志       张罗彦  陈公居恭字符礼号中园保定安肃人祖虎孝友闻  于乡父万万歴壬辰进士官国子监博士公天姿  英迈能读父书为文能发前人所未发尤长于诗中  万歴丙午科武举以伯父炬荫官锦衣卫都指挥使  靖共自矢疏叅矿税诈冐官旗皆宦官私人宦官嫉  之罢官归里光宗即位诏复官天启间乳媪客氏逆  珰魏忠贤势渐张公义形于色倡言于朝曰威福之  柄将下移矣吾辈不可不防微杜渐识者壮之御史  周宗建疏荐公胆识忠义请比陆炳例以卫衘兼督  捕巡缉奸宄忠贤忌其才柅不行辽东经抚溃败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