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778 页/共 974 页

可行也盍先之于近山濒海之地近山濒海之地皆  可行也盍先之于数井以示可行之端则效近而易  臻事狎而人信京东辅郡而蓟又重镇固股肱神京  缓急所必须者矧今地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  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水利尤易易也予所属二三  解事者葢徧厯山海之境阅两月而返披图出示如  指诸掌也为言诸州邑泉从地涌一决而通水与田  平一引而至比比皆然姑摘其土膏腴而人旷弃即  可修举以兆其端者自西厯东如密云县之燕乐庄  平谷县之水峪寺及龙家务庄三河县之唐庄顺  庆屯地皆其著者蓟州城北则有黄厓营城西则有  白马泉镇国庄城东则有焉伸桥灰林河而下城南  则有别山铺及夹阴流河而下至于阴流淀疏渠皆  田也遵化西南平安城夹通河而下及沙河铺地方  又铁厂涌珠湖以下至韮菜沟上素河下素河百余  里夹河皆可成田迁安县北徐流营山下涌出五泉  合流入桃林河又三里桥涌泉流出滦河又蚕姑庙  涌泉成河与滦河相接夹河皆可田之地卢龙县燕  河营涌泉成河及营东五泉涌漫四出至[张家庄]抚  宁县西台头营河流亦自燕河营涌泉而来皆可田  自西以东如丰润县南则大寨及剌榆坨史家河大  王庄之地东则榛子镇西则鸦洪桥夹河五十余里  皆可田玉田县清庄坞导河可田后湖庄疏湖可田  三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其间有民所不业之  地有屯地有牧马之地屯草之地属于官官为辟其  芜而收其利不难也至于民不业者召民业之官为  助其力何至连阡以弃鞠为茂草乎至于濒海可田  则自水道沽关黒崖子墩起至开平卫南宋家营之  地东西度之百余里南北度之百八十里皆隶丰润  其地与吴越濒海之沃区相等今萑苇弥望而系名  于势族然苇之利微即势族亦无厚入于其间也若  如吴越人田而耕之则利十倍于苇即捐其一以与  势族使不失其旧入势家亦何憾焉昔虞文靖公之  议东极辽海南滨青徐濒海皆可田之地今丰润实  其中境欲举其议而行之兹非其先当致力者乎葢  先之京东数处以兆其端而京东之地皆可渐而行  也先之京东以兆其端而畿内而列郡皆可渐而行  也先之畿内列郡而西北之地皆可渐而行也在边  陲则先之蓟镇而诸镇皆可渐而行也至于濒海则  先之丰润而辽海以东青徐以南皆可渐而行也夫  事有小用则宜大则局而不通大用则宜小则窘而  难布兹其试之一井究之天下无不利者事有旦夕  计功而逺猷不存积久考成而近效难觏兹其暂之  岁收久之永赖无不利者特端之于京东数处因而  推之西北一岁开其始十年究其成而万世席其利  矣   水田议           姜扬武  忆余垂髫时同卿徐公讳贞明奉命开三辅水利阻  于浮议曰北土不宜稻也庚戌陈生国纪与鹿觅  越人之习水利者疏畦引水剏为稻田阻于众口曰  北土不宜稻也余私诧曰今涞涿渔阳广栽秔稻民  获其利矧职方氏云幽州谷宜三种郑云黍稷稻贾  公彦疏云幽与冀相接冀皆黍稷幽见宜稻故云三  种黍稷稻也是幽之宜稻其来旧矣或曰涞涿之间  山泉清浅正刘靖纪勲碑所云疏之斯溉决之斯散  也者吾乡亢旱则涸及三泉堤隤则水深五丈障  之犹虞荡决引之更益奔冲谈水田于丰利非徒无益  实增之害也余闻之冁然曰若所云诚夏虫之不可  语氷者矣且漳水可以灌邺房泾水可以富关中何  吾乡之于河独避之如仇而畏之如虎耶及读宋史  何承矩传自顺安濒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  里悉为稻田食货志云凡雄鄚霸州平戎顺安等军  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溉灌吾乡始为塘泺终  为稻田防塞实边具有成绩稻田有八利多为沟渠  引填淤之水利一分为支河疏壅塞之害利二旱不  虞枯槁利三水不虞泛涨利四通舟楫以便转输利  五稻一斗易粟数斗利六逋赋易完利七戎马不得  驰突利八然始必壊民丘珑多起丁夫变置川原迁  延岁月都邑易腾浮议愚民潜布流言未驱载穗之  车已中铄金之口必主之密勿付之重臣勿因小害  而阻挠勿徼利而卤莾寛其文网需以岁时则数  百载之旷典庶可次第举矣 本朝   巨鹿堤防议         王 鼐  尝考邢襄阖属大势坦衍广舆所记广阿泽独隶巨  鹿是又坦衍中之污下者也旧起城之西南以及于  东北斜筑长堤一道界连任平广宗约百有余里未  审肇于何代明之末造恒旸干旱泉流多涸沮洳扬  尘民遂视此蜿蜒虹基阻碍车两不啻若赘疣矣一  任踏径串十夷八九至顺治十一十二两年霪雨  无似任县之张家泊所汇牛尾圣水蔡马百泉洺沙  沣八河自西而来平乡之落漠暨广宗之崇文仁义  李槐板台诸社壊堰四散之水自南而东漳滏骄嗥  大陆滉漾巨鹿之民不尽为鱼者几希于斯时也无  论壑邻不仁而四望弥漫亦无邻之可壑况畚揷莫  施又孰是可梩之壤以崇我壅激者乎得无追忆徐  文长之说渭谓自禹治水后九州岛诸大水不大泛溢  决徙者葢田以井故也田井间之水自遂而沟而洫  而浍沟深广各四尺洫广深各倍之葢取其细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