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748 页/共 974 页
者加升则溢此理昭昭无容疑者故引滹水以入卫
其于运道妨矣运道妨则咽喉厄此其不可者七也
积贮天下之大命原为备急计耳况三辅根本之地
譬则人之心腹也心腹宜实不宜虚今借支库藏以
妨积贮不足则又量动仓储又不足则必设方搜索
此端一开而不肖之徒将驾言那借以剥公廥借口
劝助以润私囊日甚一日根本虚而心腹索然矣倘
有缓急胡以应之此其不可者八也自天宫口至清
河逶迤百里河势所占大约不减百余顷而今止云
三十顷何其少也况束鹿深州等处去臣居甚近则
地之肥瘠亦大不相逺上地一可易二三金次不
下一金最下则五钱极矣即河地不咸而业开垦当
与最下者等乃止以三钱易之犹曰令厚于民使无
怨言夫河流既徙民方开为成业聨建庄圃兹举而
夺之且亷其所值有不兴怨者乎此其不可者九也
成祖时[卫河]为患尚书宋理以开数小河请上以农
务方兴令候秋成为之迩者三农甫举乃以数万之
夫蚁聚蹂躙于百里之上于播种不大妨乎此其不
可者十也询谋佥同革言三就偏听独任古人重戒
欲为一方除大害当与一方之臣民共筹之闻贞明
踏勘正定时抚按司臣俱有后言郡守而下有虑及
于桑田庐舍者不曰避事偷安则曰自私其民间有
承风希即击节叹赏曰我自出京以来未有如公
之实心任事者夫举久历地方洞悉利弊者置之不
问而苐于附巳者取焉询谋之谓何而乃偏执之若
此也偏执则事必偾此其不可者十有一也朝廷举
事自有大体茍计闗宗社利生民所不能已者即请
之内帑或征附近之丁夫济之可也今事在可已而
供费浩烦乃唯一二羽士募化是頼亦羞朝廷而损
国体者矣此其不可者十有二也夫以贝明之谙练
老成岂虑不及此而必鋭意行之者葢奉行之人不
善体任事之意或虚报其功以要誉闻或故减其费
以见智略或引一劳永逸厥成晏如之语以阿顺其
意彼以汲汲任事之心重之以喜事者之说故不觉
其入而偏信以至此也臣愚不识时务唯知王道本
乎人情利之所在民争趋之害之所在民争避之茍
可以获利而逺害民亦何惮而不为而犹待于上之
督率而犹蹙额不愿之若是乎况天下晏如以其臻
厥成也未有不成而晏如者也而搜括府库劳苦元
元以图无益断断乎其不可者此臣所以不容己于
言也伏乞勅下该部如果臣言不谬再行本官同
抚按诸臣将滹沱河勘详议察地之宜从人之便
务集众以广益母偏执以必行庶民生获安国计不
损即当事者亦不至壊极而不可收拾矣民社幸甚
足饷无过屯田疏 左光斗
臣闻父老言东南有可耕之人而无其田西北有
可耕之田而无其人既候命阙下间取农书水利及
古人已试陈迹略一讲求颇得大意适承乏屯牧筹
边无十八万枵腹之兵待八百万画饼之饷催外
解之檄如火而不可得来求内解之符如雨而不得
去搜而又搜搜到何时派而又派派到何日止有漕
运一脉而民力已竭加以旱干水溢接济不前河竭
海漂种种难测其它意外之事中梗之患且未忍言
若不汲汲讲三年九年之储而局局为不终朝不终
夕之计臣愚不知其可早夜以思只有屯田可以救
急而今之屯田者不过按籍征粮期于及额而已间
有隐占多不可问然亦不必问也惟是西北不患无
地而患不能垦以臣所闻京以东畿以南山以东两
河南以北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为茂草洼者为
沮洳岂尽无其地哉不垦耳其不垦者苦旱兼苦涝
也其苦旱与涝者惟知听命于天而不知有水利也
一年而地荒二年而民徙三年而民与地尽矣今有
道于此使上之不为魃而下之不为鱼相反而相为
用去全害而得全利何惮而久不为此谨条陈上屯
田水利三因十四议惟皇上采择焉其一曰因天之
时五行之用谁能去水三江震泽禹贡所称厥土涂
泥厥田下下昔之污莱今之沃壤何常之有近见莞
蒲鱼鳖蜃蛤之属到处有之自南而北风气固然而
谓水偏利在南偏害在北火耕水耨缺五行之二名
曰诬天其一曰因地之利引漳溉邺渠郑富秦龙首
白渠汉世尤盛民之歌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
且粪长我禾黍河源如昨地脉未改而谓水偏利在
古偏害在今使瓠子之叹长兴宣房之绩不显名曰
诬地其一曰因人之情南人惜水如惜血北人畏水
如探汤习固使然亦未见其利耳翟方进壊陂而黄
鹄之怨兴召杜开陂而父母之歌作有之以为利死
且不避近日京东一帯多所开浚浸浸已见其利所
在州县亦知有争水者矣臣私喜之而谓水不宜北
北不惯水拂耕凿之情而失因民之利名曰诬人禹
功明德惟是平水土浚沟洫而己未有不治河而治
田者支流既分而全流自杀下流既泄而上流自安
无昏垫之害而有灌溉之利此浚川之当议也沿河
地方唯运河不敢开泄外其余源流潴委是不一水
陂塘堤堰是不一用或故迹可寻或方便可设工力
多者官为量给费少者听民自举惟无水之处不必
凿空寻访以蹈即鹿无虞之戒则疏渠之当议也秦
汉之世凿地为港掘地为井汲而得灌以亩一锺即
东南地高水下车而溉之上农不能十亩北方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