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312 页/共 974 页
下而官给之盐明代循之成化以后稍更矣使商人
于边代间输刍粟与金各半报中给引是曰边盐成
化六年御史林诚以深州海盈及益民阜财富民富
国海丰海阜海润越支济民石碑恵民归化十三场
陆路窵逺商人不支盐课遂致盐觔堆积年久消折
请自本年为始每盐二大引合为四小引共重八百
觔折阔白布一疋长三丈二尺议价银三钱征解通
州通济库交纳以备折俸支用是曰布盐此边布所
由名也至嘉靖九年御史傅炯题请青州分司所属
济民石碑恵民归化四场离小直沽批验所窵逺商
人支掣实难请将本色尽行折价每引折银一钱嘉
靖二十九年御史赵镗援例议将深州海盈场除盐
山县近场一十三戸照旧办纳本色其余居住正定
府衡水县等戸照例折色每引纳银一钱折色贮库
本色入坨俱听仓勘到日支给计每丁纳盐四引二
十觔此又边布折价之所由来也我
朝因之每年实征边布银六千三百三十七两九钱八
分八厘三毫一丝七忽三微一纎四沙一埃三渺三
漠入册奏销照额征解新増边布银十五两二钱五
分二厘四丝二忽四微六纎三沙一尘七埃七渺五
漠六糊
京山
京山者乃前明京山顺庆柘城汝宁嘉定新昌太和
景宁建德太康阳夏徳平荣阳庆云十四藩府每年
各给盐若干引每引折银一两三钱三分三厘派于
[长芦]运司按年征给我
朝定[长芦]盐法课额廵盐御史王秉干以此项原系旧
例正名京山每年应征银七百五十四两六钱九分
八厘派各场地丁
滩价锅价
[长芦]之盐有由煎而成者其旧有四场曰阜民曰石
碑曰济民曰归化是也今则阜民场荒矣有由晒而
成者其旧有九场曰兴国曰利民曰富国曰富民曰
海丰曰深州海盈曰阜财曰利国曰严镇是也今则
富国富民深州海盈亦荒矣若丰财越支[芦台]三场
其旧半煎而半晒今则[芦台]如故而丰财晒越支煎
矣煎者何灶丁秋日采草于所分场中至十一月间
凿海氷蔵之春暖以后淋其卤于锅煎之周十二时
为一伏火凡干六锅每锅约得盐百觔诘旦出坑灰
晒于亭场俟盐花浸入灰内仍实灰于坑以取卤其
试卤也投石莲卤中沉而下者为淡卤浮而横侧者
盐淡半焉煎之则耗薪必浮而立于卤面者乃为盐
卤以此入锅可顷刻成盐将成时又须投皂角数片
盐始凝至于积灰则以年久者为良卤水浸润其成
盐尤多久旱则潮气下降土燥而盐不生花久雨则
客水浸滛亭场沾湿晒之反致销蚀故以灰取卤必
雨旸时若而盐乃丰也晒者何灶丁于近海之区预
掘土沟以待海潮浸入复于沟旁坚筑晒池九层或
七层自髙而低俟潮退后两人绳系栁兜挽沟中盐
水倾入最髙一层池中注满晒之然后放入第二池
又灌髙池使满逐层放至末池投石莲试之咸矣于
是趂晴曝一日以木扒把起堆贮池旁隙地如髙墉
然泥封覆其上待商至而批发之凡盐由晒成者其
形颗名曰盬盐由煎成者其形散名曰末盐末味髙
而盬次之晒必资于滩故滩有价煎必资于锅故锅
有价半煎半晒则滩锅兼征焉若今之不煎不晒而
听其荒者务别业以包课课则仍其旧名明时征法
每滩一亩科盐三引每引折价三分五厘补给逃亾
额数及给与各灶偿其排浚等费余银解司报部
本朝则照旧额征价而听各场灶戸自为批发其批发
也南北之场不同南场以四百二十觔重为一包其
价随时低昻每包约略一钱以外北场以二百四十
觔重为一包其价至八九分而止南场之运盐也由
陆而至沧州北场之运盐也由水而至天津未运入
坨之先曰生盐既运入坨之后曰熟盐熟盐改包另
筑以三百觔为度转运各商行盐地方运司每年额
征滩价银六百两解部至于锅价则自顺治十二年
廵盐御史题请清查各场锅面分别逺近以上下其
科则每年额征锅价银四十五两七钱八分解部
各场钱粮额征
兴国场
额征边布银二百一十六两二钱三分
额征新増边布银八分一厘五毫二丝二忽
额征京山银一十七两一钱五厘
额征滩价银六两九钱六分六厘
额征白盐八千九百五觔
额征白盐折价银七十四两五钱六分六厘三毫
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尘二埃八渺七漠六
糊遇闰加银二两四钱七分五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