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志 - 第 81 页/共 91 页

在杭州碑林,碑高185厘米,宽106厘米,厚26厘米,陈袤撰,张庆孙书,楷书,22行,行13字,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此碑正文上方有篆额,左上角残缺,中上部一大块剥蚀无字。   安晚轩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52.5厘米,宽78.5厘米,厚20.5厘米,元元统三年(1335年)陈瑞刻,陈旅撰并书,赵世延篆额,额左右仿汉山阴画像碑,刻麟凤二像。碑文为楷书,20行,行35字,字径2厘米,碑石完整,碑面略有剥蚀,碑记真人孙益谦建轩四楹,名安晚,以度晚年。《两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均有此碑记载。   元加孔子号诏碑   在杭州碑林,石高190厘米,宽111.5厘米,厚27厘米,元至元二年(1336年)刻,碑额刻“诏旨”两篆字,篆额下刻2列。今碑面多裂痕,剥蚀严重,碑文缺损,能辨认者约120字。据《两浙金石志》载:上列余谦隶书诏旨,11行,行15字,下列陈泌正书跋17行,行11字。   里域河庙柳神之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55.5厘米,宽79.5厘米,厚21厘米,元至正二年(1342年)刻,李康寿撰文,赵本书,姜杲篆额,碑文行楷,20行,行45字,字径2厘米,碑石完整,碑面多风化剥蚀,部分字迹泐损。此碑记载杭州皋亭山西河庙柳神,聪明正直,使所在一方庶民普受其德。此碑为双面碑,碑阴刻《北社田土文凭》,碑额7字行草书,碑文与碑阳同书体。   武林弭灾之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00厘米,宽82厘米,厚21.5厘米,元至正三年(1343年)谢文炳刻,杨维祯撰文,陈遘书,班惟志篆额,楷书,16行,行40字,字径3厘米。碑记元至正三年杭城灭火之经过,《武林坊巷志》载有此碑,碑名为《江浙廉坊司弭灾记》。《寰宇访碑录》所载碑名与今同。   西湖书院重修大成殿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01厘米,宽114厘米,厚27厘米,元至元二年(1336年)刻,陈泌撰。碑上方篆额碑名10字,其下碑文22行,行31字,楷书,无书者姓名。此碑断为二,除少数字残损外,文字清晰。《两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寰宇访碑录》等载有此碑。   太上感应灵篇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29厘米,宽103厘米,厚26厘米,元至正壬辰(1352年)刻,楷书,纵16列,每列行字俱不等,字的大小和行列交错,大字多为原文,小字则为注释,前14列为太上感应灵篇,15、16列为仇远、陈君实、朱贞白3篇跋文。此碑篆额横列,碑文字迹多泐损。碑自12列以下残缺。《武林坊巷志》、《两浙金石志》、《寰宇访碑录》等载有此碑。   杭州路重建庙学碑   在杭州碑林,碑通高314厘米,宽142.5厘米,厚34.5厘米,其中碑额高79厘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范伯仁刻,王大本撰文,康里庆童书。碑额8字,2行,行4字,周伯琦篆;碑文31行,行54字,楷书,字径3.5厘米,碑石完整,碑文清晰。《两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及《寰宇访碑录》等均载有此碑,碑记杭州路庙学兴废之事。   仁和县改建儒学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66厘米,宽96厘米,厚25厘米,魏骥撰,王荣书,刻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碑记监察御史阎鼐巡按浙江,以仁和县学东接按察司,西连其司之囹圄,讯拷呼号之声影响学习,寻得郡城西南贡院旧址,改建成仁和儒学之事。   重修孔庙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41厘米,宽81厘米,厚26厘米,夏时正撰并书,楷书,25行,行54字,刻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此碑记载修缮孔庙之事,碑右上角缺损,无碑题。   杭州府儒学复建尊经阁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85.5厘米,宽89厘米,厚19.5厘米,吴伯通撰,阎仲宇书,楷书,29行,行72字,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陶宗义刻石。此碑记载尊经阁复建的过程。碑中间及左下部断裂,上中及右中部各一处无字迹,顶端有碑额,4行,行3字,篆书。   再思轩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74厘米,宽107.5厘米,厚14厘米,明嘉靖七年(1528年)刻,傅汝公撰并书,楷书。碑记同心堂之东有轩,汝公欲退居此轩反思,阐述为官者再思之精义。   守巡二道修造军火器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06厘米,宽54.5厘米,厚18厘米,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刻,题额及碑文均楷书,无书者姓名,纵5列,首列11行,字径2厘米,余4列20行,字径1.2厘米,行字数不等。《武林坊巷志》卷三碑名作《巡西道修造军火器械碑》,碑记立碑原由及明洪武以来所造军火器械数目。   表忠观碑   在杭州碑林,今存3石,高224厘米,宽104厘米,厚24厘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刻。石阴阳两面刻,各7行,行18字,惟最后一面5行,苏轼撰并书。原碑共4石,宋元丰元年(1078年)刻,已废。今为重刻本,1949年后移存今杭州碑林。   关于西湖禁约事文告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76厘米,宽85厘米,厚29厘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刻,楷书,无书者姓名,9行,行23字,字径6厘米。碑文内容为治理西湖蓄泄,以备旱潦及严禁蚕食侵占淤塞西湖。   通玄观文昌祠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17.5厘米,宽58厘米,厚24.5厘米,沈友儒撰,胡孝书,楷书,明万历七年(1579年)陶承学刻石。碑文记载文昌君之由来及建祠的用意,碑首有题额7字,吕元篆。   浙江开府镇东楼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10厘米,宽97.5厘米,厚26.7厘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刻,张佳胤撰文,无书者姓名,楷书,25行,行67字,字径2.5厘米,碑石较完整,碑面右下多剥蚀。碑记万历十年浙江兵变,张佳胤授命巡抚浙江,平定兵变,遂重建镇东楼。《武林坊巷志》载有此碑。   先圣小像刻石   在杭州碑林,高97厘米,宽33厘米,厚11.5厘米,吴道子作,刻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此石,中为先圣孔子立像,右上刻“先圣小像”4字,直列,篆书;左上刻“唐吴道子笔”5字,直列,楷书;左下为刻者卓明卿落款。   重修佑圣观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204.5厘米,宽98.5厘米,厚28.5厘米,张瀚撰,陈善书,楷书,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陶承学刻石。此碑记载佑圣观毁修的历史,碑首有篆额,江铎篆,四周饰以龙纹。此碑中间从右向左呈斜状断裂,大部分字迹清晰。   杭州府仁和县儒学学田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66厘米,宽84厘米,厚20.5厘米。刘洪谟撰,刻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碑文记载督学伍公不避权贵,下令有司,广开垦,以为学宫永业。碑末记学田亩数,坐落地点及佃户姓名。   报亲净业堂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59厘米,宽66.5厘米,厚18.5厘米,广镕撰,袾宏书,楷书,刻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石碑左下角残。   北门长寿庵放生池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35厘米,宽68厘米,厚17厘米,袜宏撰,刻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碑记载建庵经过及命名“长寿”之原由。该碑自右上方至左下方斜裂。   文庙圣贤姓氏位次表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90厘米,宽89.5厘米,厚21厘米,严遂高书,楷书,刻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此碑分6列书写,1至5列为圣、贤、儒题名,第6列为姚永济撰“重修杭州府学记略”。   浙江抚宪大中丞萧公德政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98.5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曹溶撰,张天植书,楷书,刻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碑记萧起元抚浙德政,碑分5列书写,1至4列颂萧公德政,第5列为题名。   两浙文宗李公学政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89厘米,宽94厘米,厚24厘米,陈之遴撰,周继芳书,楷书,刻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碑文记李际期在浙治学政绩,碑分6列书写。5至6列风化剥蚀严重,字迹模糊不清者甚多。   建造节义庵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74厘米,宽82厘米,厚21厘米,严沆撰,姚元煐书,楷书,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碑记汪孺人一生苦难缠身,后入空门,众人出资建庵始末。   净慈寺第二代智觉禅师塔铭   在杭州碑林,碑高46厘米,宽62厘米,厚10.5厘米,虞淳熙书,楷书,刻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   两浙文宗金公学政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226厘米,宽103厘米,厚23厘米,胡亶撰,扬鼐书,楷书,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碑文分7列书写,1至4列赞金镜在浙德政,5至7列为题名,因风化严重,大部分字迹模糊。   两浙督学刘公学政碑   在杭州碑林,卢琦撰,傅感丁书,楷书,刻于清康熙年间。碑文记载刘元琬在浙督学德政,碑分6列书写,最后的题名部分因风化严重,已字迹不清。   永禁鱼花船税料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80.5厘米,宽74.5厘米,厚27厘米,刻于清康熙年间。碑记杭州府鱼花船只共一百有零,以此为生者,有数千家。过去,每船纳税三两五六钱不等,以至民不聊生,现予免除并立碑以示久远。   浙江督学陆公实政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98厘米,宽98厘米,厚23厘米,胡亶撰,严曾榘书,楷书,刻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此碑分7列书写,1至6列记陆舜在浙督学之德政,第7列为题名。因风化,不少题名模糊难识。   两浙文宗祖公学政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64.5厘米,宽84.5厘米,厚24厘米,顾豹文撰,顾祖荣书,楷书,刻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碑文分6列书写,碑颂祖泽潜在浙德政。   两浙张大中丞去思碑记   在杭州碑林,碑高163厘米,宽80厘米,厚23厘米,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碑文记载张公莅浙6年,推行教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离任时行旅萧然悉如来时旧物,故碑题用“去思”2字,以表百姓思念之情。   右军六十帖   在杭州碑林,现存9石,每石尺寸略同,高33厘米,宽90厘米,厚12厘米,清雍正三年(1725年)刻,王羲之书。多为草书,间有行楷。清匡山金轮撰集,慈水王文光勒石。其中除多数可见于《淳化阁帖》外,尚有不刊而见诸《宋拓王右军书》及《王羲之正草十七帖》者。原碑几石,今不得而知,据现存9石刻帖42计,尚缺18帖,约缺3至4石。此帖容庚《丛帖目》卷四、杨震方《碑帖叙录》等均有记载。   现存《右军六十帖》中42帖的帖名如下:适得书帖、知欲东帖、差凉帖、奉对帖、汝人帖、都邑帖、谯周帖、胡母氏帖、王帝帖、往在都帖、旃罽帖、宰相安和帖、噉豆鼠帖、秋中帖、又不能帖、疾石退帖、重熙书帖、二谢帖、不快帖、小佳帖、奉告帖、鲤鱼帖、月半帖、乡里人帖、行成帖、极寒帖、虞休帖、建安帖、追寻帖、临川帖、袁生帖、想宾帖、想弟帖、节日帖、仆可帖、定听帖、蒸湿帖、龙保帖、瞻近帖、天鼠膏帖、朱处仁帖、得邛竹枝帖。   大令鹅群帖   在杭州碑林,现存7石,每石尺寸略同,高33厘米,宽9厘米,厚11厘米,清雍正三年(1725年)刻,王献之书。多为草书,间有行书和楷书,清匡山金轮撰集,慈水王文光勒石。据《中国书法大辞典》载,此帖共39帖,然今存7石计22帖,尚缺17帖。   现存《大令鹅群帖》中22帖的帖名如下:安和帖、相彼帖、姑比目帖、思恋帖、节过岁终帖、愿余帖、适奉帖、玄度帖、忽动帖、委曲帖、阿姑帖、舍内帖、复面帖、还此帖、西问帖、月终帖、参军帖、昨日诸愿帖、不审尊体帖、嫂等帖、鄱阳归乡帖、敬祖帖。   净慈舜瞿禅师塔铭   在杭州碑林,碑高204.5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毛奇龄撰,蔡升元书,楷书,纵6列,列34行,行14字,刻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碑断为5石,多字泐损。   米芾书王维诗碑   在杭州碑林,共6石,其中4石刻米芾行书,2石刻明清书家题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钱学洙勒石,林凤鸣刻,石高55厘米,宽118厘米,厚16厘米,字径约15厘米。第1石已残,仅存二小片,其中一片石面右边刻序号“壹”,再刻“天子幸新丰旌”6字,此为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五言诗起句,另一片仅存“温谷幔”3字,为第1石之末行诗句;现存第2石,序号为“叁”,行书6行,17字;第3石序号为“肆”,行书6行,19字;第4石序号为“伍”,前4行9字为诗句末尾,后两行刻“襄阳米芾’’4字之款,并有“楚国米芾”和“中岳外史”印2方;第5石,序号为“陆”,前5行刻江睿行书题识,第6行刻“鹿城顾鼎臣观”行草1行,继之刻罗伦隶书题识3行,吴宽行书题识8行,徐有贞草书题识4行,及刘经行书题识3行;第6石序号剥蚀莫辨,前2行刻董其昌行书题词“澄怀观道”,后10行刻钱学洙行书题识,石面左下角刻小楷“慈水林凤鸣镌”1行。   十六罗汉像赞刻石   在杭州碑林,共16石,石高125厘米,宽55厘米,厚21厘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刻,唐末贯休画,清乾隆书。每石刻罗汉像一尊,像之左上或右上刻罗汉位次和名号,其下刻乾隆根据梵典修改画上原罗汉位次和名号,小楷,每石还刻有乾隆为像作的题赞,行书。此刻石原藏于圣因寺(今杭州中山公园),60年代移存碑林,至今仍完好无缺。   文昌帝君阴骘女碑   在杭州碑林,共2石,石高28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刻,梁同书书,小楷。每石横6列,列5行,末尾刻“汲修堂汪氏镌送”印一方,文全,石完整。   新修杭州府儒学记碑   在杭州碑林,此碑碎为多块,今存2块,1块高123厘米,宽95.5厘米;另1块高46厘米,宽89厘米,杭世骏撰,顾震书,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陈云杓刻石。此碑记载杭州府学从南宋绍兴年间到清雍正五年毁建的历史。   葛氏祠堂祭产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06.5厘米,宽60厘米,厚17厘米,此碑刻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记碑   在杭州碑林,共3石,石高30厘米,宽79厘米,厚9厘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刻,许祖京撰文,梁同书书,楷书。前2石各36行,后1石15行。行16字,字径1厘米,碑石完整,碑面略剥蚀。   阅水操碑   在杭州碑林,石高175.5厘米,宽90.5厘米,厚19厘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乾隆撰并书,五言20句,8行,行书,款下有“古稀天子之宝’,印一方。   圣因寺乐捐田赋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33厘米,宽77.5厘米,厚9厘米,奚冈撰并书,隶书,28行,每行12字,刻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碑文记载圣因寺原有海田百亩,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因催赋殊迫,禅师不得已,振锡赴勃海求援,获王公乐助等事。   重修钱塘县学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27厘米,宽110厘米,厚26.5厘米,梁同书书,楷书,刻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碑文记载钱塘县学在佑圣观之西,至清规模大备,后百姓失火墙毁延及西庑,众人捐资合力重修之事。   御题表忠观诗碑   在杭州碑林,共2石,碑高170厘米,宽79厘米,厚21厘米,刻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乾隆撰并书,行书。第1块,碑阳刻辛末诗,碑阴刻乙酉诗,碑右侧刻甲辰诗。第2块,碑阳刻丁丑诗,碑阴刻壬午诗。五首诗均颂扬吴越钱王的德政。   御题圣因寺诗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60厘米,宽78厘米,厚18厘米,清乾隆年间,乾隆撰并书,行书。此碑四面刻,碑阳刻丁丑五律一首,碑阴刻壬午七律一首,右侧刻乙酉七律一首,左侧刻庚子七律一首。诗为乾隆先后诣圣因寺瞻礼所作,颂皇祖康熙的丰功伟绩。   天一阁石鼓文刻石   在杭州碑林,今存5石,石高50.5厘米,宽85厘米,厚13厘米,清嘉庆二年(1797年)刻。第1石序号为“第六”,11行,行4字,后附钱大昭等人题名,小楷4行。第2石序号为“第七”,9行,每行字数不等,后附许育熏等人题名,小楷2行。第3石序号为“第八”,5行,每行字数不等,后附胡庆、钱泳等人题名,小楷2行。第4石序号为“第九”,15行,每行字数不等,后附杨中孚题名,楷书一行。第5石序号为“第十”,前5行为石鼓文,继之11行为阮元题记,隶书,末行有郑荣美小楷题名。据石鼓文末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浙江全省学政阮元题记所载,此组碑石系阮氏细审天一阁所藏松雪斋北宋拓本并参照明初诸本,推究字体,摹拟书意,嘱海盐张燕昌,以油素书丹,并命海盐吴厚生刻之,置于杭州府学明伦堂壁间,使诸生究心史籀古文者有所法焉。天一阁石鼓文原有10石,今缺前5石。   清啸阁藏帖刻石 、   在杭州碑林,清嘉庆三年(1798年)钱塘金棻、陈希濂撰集,冯瑜、冯鸣和、刘征、孔昭孔等刻字。清啸阁藏帖共6卷,专收明人书,少有伪迹。今杭州碑林存4石,石高32.5厘米,宽80厘米,厚9.5厘米。第1石首刻帖名及序号“乐一”,隶书,正文刻文征明书《昼锦堂记》及题识,小楷,32行,行18字。第2石序号为“乐六”,刻诗3首,文征明书,20行,行书。第3石序号为“乐九”,刻文征明行书,16行。第4石序号为“乐十一”,刻文嘉书《后赤壁赋》,小楷,25行,行16字。   重浚杭城水利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