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志 - 第 80 页/共 91 页

乡先贤没生可祭于社其在斯人   (钱时贡题)   三杰唱民权日月更新革命导源留种子   一龛崇祀典湖山洗净复仇报享慰遗臣   (杨学洛题)   徐锡麟祠   五年前同志同谋急不能援死不能从让两君偕作鬼雄独自安乎当时奔走呼号梦绕皖公山尺剑深知负吾友   千古来奇人奇事头可以断心可以剖拼一身促成民族何其烈也今日共和圆满祠开越王郡瓣香犹得告先生   (佚 名)   府学乡贤祠   远稽晋代近逮熙朝骏烈清芬岂仅诗文垂浙派   山号武林湖名明圣钟灵毓秀不须声望借严陵   (佚 名)   半山桥   欲泛仙槎向何处   偶传红叶到人间   (《楹联续话》辑)   浮梅槛   指烟云以问乡   窥林屿而放泊   (《湖船录》辑)   山川朋友文章三乐   烟雨风月晴雪六宜   (黎遂球题)   总宜船   依然水枕风船重向烟波寻旧梦   何必淡妆浓抹一空色相见天真   (佚 名)   吟舫   载酒来游助画意诗情歌声笛韵   引人入胜在湖光山色鸟语花香   (郭沛霖题)   小浮梅俞   小槛拓浮梅任先生花外垂纶柳边载酒   明湖容泛宅愿同人春堤门鸭秋渚盟鸥   (佚 名)   藕香居茶室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佚 名)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佚 名)   西湖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蔡元培撰)   三雅园茶楼   有山皆图画   无水不文章   (见梁章钜《楹联丛话》)   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吃碗茶去   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汪次闲题)   两宜楼   水绿山青座中人醉   花明柳媚湖上春长   (退省老人题)   迁善公所   国法本无偏善则赏恶则惩总期教养兼施明其政刑岂必尽如人意   民情原可恕贱好专愚好用惟愿哀矜勿喜道以德礼但求无愧我心   (佚 名)   ●碑刻选   ○碑刻选   大唐天水赵氏故山阳范夫人墓志铭并序   在杭州碑林,碑高50厘米,宽50厘米,厚12.5厘米,唐神龙年间(705~707年)刻,楷书,20行,行20字,碑左上缺一小角。   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   在杭州碑林,碑高412厘米,宽270厘米,厚32厘米,刻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全图以北极为中心,外刻四个同心圆。最小直径为49.5厘米,最大直径为189.5厘米,共刻星宿132,附座13,应有星数218,现存星数183。此星图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早的石刻星象图。按:钱元瓘 (887—941年),杭州临安人,五代吴越国第二代国王。墓在杭州玉皇山麓,1965年发掘,星图盖在墓顶上。   吴汉月墓石刻星象图   在杭州碑林,碑高320厘米,宽178厘米,厚30厘米,刻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此图刻四个同心圆圈,内规圆圈直径42.6厘米,刻北极、北斗星宿,外刻二十八宿;外周圆圈直径180厘米。此图共刻星座30,附座9,应有星数189,现存星数178。按:吴汉月(912—952年)钱塘人,钱元瓘的妃子,系五代吴越国末代国王钱弘俶的生母。其墓在杭州施家山南坡,1958年发现。   南宋太学石经   在杭州碑林,现存85石,其中《周易》2石,《尚书》7石,《毛诗》10石,《中庸》1石,《春秋》48石,《论语》7石,《孟子》10石。始刻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赵构及皇后吴氏书,楷书。每石尺寸不等,高约160厘米,宽120厘米,厚25厘米。此石经原立于南宋太学内,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移存杭州府学(今杭州碑林)。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刻石   在杭州碑林,共14石,石高44厘米,宽125厘米,厚20厘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刻,北宋李公麟画像,南宋高宗赵构书,小楷。原有15石,今缺1石,序号为“十”。又残存半石,序号为“十四”。原刻像73人,今存65人。首石前5行刻宋高宗圣贤像赞之序,继之刻孔子坐像及两弟子立像,每像右上或左上刻像之姓名、字、本籍及赠号,其下刻宋高宗四言八句赞词,惟孔子之赞为四言十二句。末石刻昌平伯立像,继之刻明吴讷楷书题跋21行。末5行刻小楷附记,除首行有摹勒者刘数落款外,其余均无书者姓名。此刻石,两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均有记载。   宁远记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170厘米,宽110厘米,厚24厘米,刻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王介撰,陈一新书,楷书,碑额刻“宁远记”三大字,隶书,额下纵2列,上列19行,行25字,下列21行,行13字。碑中下部有一处风化严重,多字漫灭,《两浙金石志》、《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武林坊巷志》等均载有此碑。   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刻石   在杭州碑林,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刻,宋理宗赵昀撰文并书,正楷,字径约10厘米。碑原立于南宋太学高宗石经之末,初刻16石,其中13石为圣贤赞,上起伏羲,下迄孟子,3石为序。今存15石,缺原刻《伏羲》、 《禹》2石,但《文王》刻石有2石,其中一石为清光绪年重刻。圣贤赞每石首刻圣贤之名,继之刻赞2列,列4行,行4字,《两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等均有圣贤赞刻石记载。现存刻石如下:   第一石“序一” 石高192厘米,宽87.5厘米,厚19.5厘米,碑刻序5行,总26字,其中“之”、“绪”、“日”、“万”4字泐损。   第二石“序二” 石高192厘米,宽87.5厘米,厚17厘米,碑刻序5行,行11字,有“庚寅”、“御书”印各一方,碑中间有裂痕, “上”“采”、“探”3字的部分笔画泐损。   第三石“序三” 石高191厘米,宽86.5厘米,厚16厘米,碑刻序4行,存18字,碑面有裂痕,下部分泐损7字,“辛丑”及“御书之宝”两印多剥蚀严重。   第四石“尧” 石高155.5厘米,宽75厘米,厚23厘米,石完整,碑面较风化,“盛”字右上笔画泐损。   第五石“舜” 石高159厘米,宽86.5厘米,厚18.5厘米,碑石上部漫灭,缺12字,碑面左边中间有“御书”印一方。   第六石“汤” 石高159厘米,宽82厘米,厚23.5厘米,碑石完整。   第七石“文王” 石高162厘米,宽86厘米,厚24.5厘米,碑石完整。碑面左有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加刻的叶赫崧骏楷书题记7行,记此‘‘文王’’原石失而复得之始末。   第八石“文王” 石高161厘米,宽83.5厘米,厚20.5厘米,清光绪元年(1875年)刻,赞后刻杭州府学生员丁申题识3行,隶书,题识谓旧阙文王赞碑,后于光绪元年三月从原15石中摘录钩摹而成此文王赞。   第九石“武王” 石高153厘米,宽81.5厘米,厚21厘米,碑面略风化。   第十石“周公” 石高159厘米,宽85.5厘米,厚26厘米,石完整。   第十一石“孔子” 石高154.5厘米,宽87.5厘米,厚21.5厘米,石中间有一裂痕,上列“六”、“艺”及下列“容”字部分笔画泐损。   第十二石“颜子” 石高157厘米,宽78厘米,厚21.5厘米,上列第4行第1字漫灭。   第十三石“曾子” 石高152厘米,宽84厘米,厚23厘米,碑四周刻有祥云图饰,碑左边中间有“御书”印一方。   第十四石“子思” 石高159厘米,宽103.5厘米,厚25厘米,石略有风化。   第十五石“孟子” 石高187.5厘米,宽82厘米,厚25.5厘米,其中碑额高40厘米,中间刻“皇帝御制御笔”6字,篆书,3行,其旁刻双龙飞云纹饰,碑文左侧中间有“御书”印一方,碑身四周刻祥云。   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   在杭州碑林,碑高216厘米,宽114.7厘米,厚31.5厘米,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李璋刻,元明善撰,赵孟頫书并篆额,碑文楷书,32行,行53字,字径1.8厘米,碑石完整,碑下沿字迹多泐损。《两浙金石志》、《武林坊巷志》、《寰宇访碑录》等均载有此碑。   田亩座标计量碑   在杭州碑林,石高184厘米,宽111厘米,厚27.5厘米,刻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此碑分5列书写,第1列的1至24行与第5列的下面,风化剥蚀严重。碑记湖州路、常州路田亩座标及数量,碑题残损。   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