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采访册 - 第 3 页/共 45 页
大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其山自尖笔山之北番界中骑龙山东南方来,挺拔百余丈,高与五指山埒;巍然矗立,如将军仗剑形。上颇尖秀,悬岩千尺;其蚕丛险阻,几于鸟道能通。下有小山,高十余丈,名狮头岩。又其下束峡而复起者,曰横山。
横山在县东三十二里。其山自大山束峡复起,高五、六丈,其形端直而长。山上民居五十余户,名横山庄。其下为猴洞庄,一片平原,良田数十甲。外为溪埔,即五指山、油罗山两溪汇流处也。
油罗山在县东五十五里。其山自天马峰脱肩而北,势甚高耸。有溪一道自内山番界中流出,自东而西。溪以南为大油罗社、小油罗社。大油罗社有土目六人:一曰殊荆吗哩,领番丁六十余名;二曰乌茅乌督,领番丁二十余名;三曰吗哩打棍,领番丁七十名;四曰带木可学,领番丁二十余名;五曰打兰沙委,领番丁四十余名;六曰吗哩吗荆,领番丁十余名:共计番丁二百四、五十名。小油罗社有土目五人:一曰摆学埋呢,领番丁五十名;二曰马犁较那,领番丁一百名;三曰哇丹加喇木,领番丁四十余名;四曰谓零呢,领番丁四十余名;五曰打摇鼎亚学,领番丁八十余名:共计番丁三百余名。统归于大油罗社殊荆吗哩为总土目总领之。溪以北为木树仁社、加喇摆社。木树仁社有土目四人:一曰也谓眉为,领番丁三十余名;二曰留名吗学,领番丁五十名;三曰吗哩鼎亚木,领番丁四十名;四曰哇丹摆悦,领番丁四十余名:共计番丁一百六十余名。加喇摆社有土目七人:一曰带木麻里,领番丁六十名;二曰留名哇督,领番丁七十名;三曰留名姑欲,领番丁二十余名;四曰摆学乃完,领番丁四十余名;五曰如完打摇,领番丁一百名;六曰也为吗哩,领番丁四十余名;七曰如完哦何,领番丁一百二十名:共计番丁四百余名。以上木树仁、加喇摆两社,均归于加喇摆社带木麻哩为总土目总领之。产木料、樟脑。由油罗山西出为大山,迤北转折而西为鹿寮坑山、为石壁潭山。
石壁潭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其山自油罗山东方来,高七十余丈。崇嶐耸峙,如将军坐帐形。山半广而坦,民居二十五户,田园多肥美。内有山杉木一林,果则荔枝、葡萄、橘、柚、柑、梨,龙眼尤多。山麓有潭,深不可测,真所谓山高水深也。又西北行为五股林山;迢递而下,其势渐低,又为九芎林山。
九芎林山在县东二十里。其山自石壁潭东南方于麻竹窝再起峰峦,至赤柯寮过一小脉又耸而起,高十余丈,势颇平直,其下村店排列,各循山麓而居,名九芎林街;民居百余户。产龙眼、黄梨、芭蕉、柿、筀竹、绿竹笋。又西北行为犁头嘴山。
犁头嘴山在县东十二里。其山自九芎林山东南方来,高十余丈。绵亘数里,渐趋而下,势渐低小;形如犁头之尖,故名(方言谓■〈耒召〉曰犁头;其末尖锐,故曰嘴)。山上民居错落□□户。有寺名莲华寺,寺旁即县城往新埔咸菜瓮之通衢。又西北行至山尾,俗名断龙颔;竹北堡枋寮溪由此出焉(溪南属竹堑堡,溪北属竹北堡)。
五虎山在县东四十二里。其山在咸菜瓮街之南,与鹿寮坑相对,高二十余丈。数峰耸峙,势颇雄伟,以象形得名。山下,即咸菜瓮溪之渡船头。又迤逦西行,迭起峰峦,六里为上横坑山。
上横坑山在县东三十六里。其山自五虎山东方来,山上民居七十户;高二十余丈,曲折周回,岩岫重迭。山南盘旋围绕七、八里,即石壁潭、九芎林一带诸山。又西行三里为下横坑山,又四里为上南片山,又三里为下南片山,又三、四里为上内立山、下内立山,又西行五、六里即犁头嘴山之山背也。
竹南堡山
狮里兴山在县南六十余里。其山在番界中,群峭摩天,深林繁密,樟树尤多。沿山一带各番社,共计有番丁二百余名,有总土目曰日阿拐、土目曰丝踏尾、曰解幼眉领之;性颇驯狎。脑户杂处,煎熬日众。查狮里兴一带由狮头驿南入十余里,虽壑绝岩深,地少平坦;然数年后,大树为墟,若垦而耕之,可得良田数百甲。
狮头山在县南四十二里。其山自竹堑堡内山番界中天马峰东方来,在狮里兴山之北,与象鼻山对峙,中隔一溪。高四十余丈,嵯岈岌嶪,形奇而怪,状如怒狮,故名。又壬方行为赤柯坪山、辛方行为三湾山。
三湾山在县南三十二里。其山自狮头山东方来,顿跌起伏,西现仙桥峡陡起峰峦,高三十余丈。顶大而平,登临远眺,觉众山迭翠,万象俱涵。产靛、蔗、茶。下有三湾街,民居八十余户。又北行为平潭山。
诰轴山(俗名神桌山)在县南五十六里。其山自曲栗县番界中南方来,在狮头山之西,两相对峙。高五十余丈,形如儿案,而两旁高起。山上大树森密,人迹罕到。所居之番,盖半生、半熟,行者尚视为畏途。又东北行为屯营山、为南埔山、为象鼻山,迤西为接隘子山。
象鼻山在县南四十二里。其山自诰轴山而来,在狮头山之南,高四、五丈。形势迤长,宛如象鼻,故名。
接隘子山在县南四十六里。其山自诰轴山东方来,由屯营山迤而西,束过蜂腰,高十余丈,形如仰瓦。相传开垦之初,此山南北各设隘寮,山北归徐元官把守、山南归罗庆二把守。两隘相距只隔一山,故名接隘。光绪十五年新、苗分治,此山在南港溪头为两县交界之处。前署新竹知县方祖荫、署新竹知县张廷■〈示干〉、代理曲栗知县林桂芬会勘定界,立一界碑于此(互详「碑碣」「新苗分界碑」)。又北行为员林子山。
员林子山在县南三十八里。其山自接隘子山绵亘北出,峰峦无数,细嫩拖蓝,高或四、五丈,或五、六丈。山下民居四十余户。又北行为腰肚角山(方言谓兜肚曰■〈月斗〉子、谓皮兜肚曰腰■〈月斗〉。今按字义,应作「肚」字为是)。
腰肚角山在县南三十二里。其山自员林子山而来,与三湾山对峙。壁立秀削,高五、六丈。形曲如钩,又如蛾眉,上颇平坦。又北行为内湾山。
内湾山在县南二十八里。其山自腰肚角南方来,有头湾、二湾之称,高各五、六丈;半山化为平埔,悉垦成园。山下为内湾庄,民居七十余户。西出为大份坑山、小份坑山,迤南为茄冬坑山,再南为鹿厨坑山。
鹿厨坑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山自内湾山东北方来,缠绵围绕,干折枝分;山上一望蔚蓝,盖相思树也。山中村落,民居四十余户。以内则林壑参差,层峦百出,为石马店山、永和山、鸟漈子山;嵯峨崱屴,莫可名状。
八股山在县南五十二里。其山自接隘子山东方来,高六、七丈,长八、九里,罗列如城垣。山中村落名八股庄,民居六、七十户。下有大仑横亘,名宰猪崎。再折而西为内大坪山,地颇平坦,产苎麻、靛、蔗。又随溪转折为龙眼宅山,内有山窝,民居三、五户;环植龙眼百余株,故名。又西北行为藤寮坪山。
藤寮坪山在县南三十六里。其山自八股山东南方来,高十丈余,如人形。山上植竹一林,果产橘、柚。又西行为楠子崎,迤北为翁子上天山。
翁子上天山(「厅志」翁作尫)在县南三十五里。其山自藤寮坪南方来,高六、七丈,数峰并崎,挺然屹立,略似人形,故名。又北行为湳坑口山,或名新车路山。又北为尖山;周回延袤,与鹿厨坑山接壤。
水流东山在县南二十二里。其山自三叉岽艮寅方来,左斜右插,周回旋绕,势颇■〈山上聿下〉萃。山上竹木萧森,松柏丸丸。所在多居民,林壑尤众。但全台形势,大概皆东背山、西面海,水皆西流;独此山之水倒从东流而南注于溪,故名。又西行为烘炉崎(竹堑、竹南两堡即于此分界)。
烘炉崎在县南二十二里。其山自水流东抽出仙桥峡复突起冈峦,若巨鳌之柱,高七十余丈;顶如承露盘,形象三足锜。面面削壁,无级可升,行者于山下辟一小道盘桓而上。更迤而北,曲折回环,起无数鹤膝而枝分干插,下趋于咸水港之南者,曰盐水港山。上化高冈,突起尖峰者曰尖笔子山,迤南高耸岩峣而广坦者曰老崎。
老崎在县南二十三里。其山自水流东山北方来,广大宽旷,高二十余丈。民居十余户,产橘、柚、茶,番石榴尤佳。又南行为大坪山。
大坪山(一名二坪山)在县南三十四里。其山自老崎北方联络而来,高与老崎齐。西脱平埔,悉垦为园,产甘蔗、靛、茶。其下名小坪,有田二十余甲。西出一带平冈,长八里,宽二、三里,名大埔;田园二百余甲。大埔地高而燥,差逊小坪。由二坪平埔南方侧落为斗换坪山。
斗换坪山在县南二十四里。其山自大坪山北方来,平中突起,首高尾低,形势端直。长一里许,边起弦棱,中间聚窝;形如掌心,又如汤瓢。民居百余户(台榖似货与生番交易名曰斗换,即对换之义。当开垦之初,此山为民番斗换之所,故名斗换坪)。
尖笔子山在县西南十九里。其山自水流东山东方来,翠岫两三,势颇相埒,高十余丈。近即之若不甚高,遥立凝睇,细若秋毫,蔚然挺秀;海船进口,视为标准。又西行为老衢崎。
老衢崎在县西南十七里。其山自尖笔山东方来,高十余丈。山上广坦,垦成埔园数十甲。迤西有泉一泓,周广数丈,名冲天泉。再西则一望汪洋,濒临大海。海滨村落曰北沪庄、曰青草庄,民居四、五十尸,皆以渔为业。
竹北堡山
乌嘴山在县东七十余里。其山自淡水县桃涧堡东北方来,巉岩峭削,高数百丈(自山下行至顶峰逶迤而上,计程十五里)。半山有生番社,名浅山麻里翁社;番丁四十余名,有土目一人领之。光绪十四年,郑有勤统领隘勇时,分拨五十名在此防守,并筑瓦屋五间为驻札办公之所。后隘勇只扎马武督山,此山仍为生番所居。山北属淡水县桃涧堡,山南属新竹县竹北堡。半山有泉水出西南行,即咸菜瓮溪发源处也。又西南行为马武督山。
马武督山在县东五十七里。其山自乌嘴山东北方来,高四、五十丈。山后为六畜山,有六畜社、昔沥社、交易社、里雾社、那禄社,皆生番所居;山前为马武督社。共计番丁二百名,各有土目一人领之(六畜山极东之后山为后山麻里翁社)。旧时有隘勇一营屯扎于此,分拨各要隘防守(今归垦户包办,改为一百零八名)。有新垦充公田三十余甲,产樟树;近时熬脑者荟萃于此。又西行为荡钯山。
荡钯山在县东五十里。其山自马武督山东方来,高三十余丈;与彩和山南北对峙。
彩和山在县东五十里。其山自淡水县桃涧堡北方来,高三十余丈;与荡钯山南北对峙。两山相衔之处,如牛相斗形,俗名牛斗口;乌嘴山之水由此出焉(坑中有巨石,水从石下流出)。所产满山皆樟脑;自光绪十四年以后,开垦者砍伐作料煮熬樟脑,不数年间而已濯濯矣。又西行为石岽山。
石岽山在县东四十六里。其山自彩和山东方来,高十余丈。巉岩秀峭,皆巨石相夹而成。旧时有隘勇屯札于此,今皆移札马武督山一带。北有小坑,坑北为崇坜山。
凤坡亭山在县东五十一里。其山自淡水县桃涧堡而来,高四十余丈。东北为山背,属淡水县桃涧堡;西南为山面,属新竹县竹北堡。又西南行为崇坜山。
崇坜山在县东四十七里。其山自凤坡亭山东北方来,高十余丈,与石岽山隔坑对峙而稍高。西为三墩子山。
三墩子山在县东四十五里。其山在崇坜山、石岽山之西,高二十余丈。由北而南,小峰三、四顺趋而下,势渐平坦。长五、六里,在北为头墩、稍南为二墩、又南为三墩。山下民居有上下三墩庄之名,并沿山各坑,共计有百余户,垦成山田二十余甲。由头墩分支西行为猫鼻峎。
猫鼻峎在县东四十五里。其山自三墩子山之头墩分支西出,高二十余丈;由高趋下,形似猫鼻,故名。又西行为横冈。
横冈(俗名横冈头)在县东四十四里。其山自猫鼻峎东方来,高二十余丈。山北属淡水县桃涧堡,山南属新竹县竹北堡。又南行为水头排山。
水头排山在县东四十二里。其山自横冈北方来,高二十余丈;形开金面,为咸菜瓮街之屏帐。山下即咸菜瓮街,民居百余户。由此而西,山顶一带平冈,长十余里,宽或三、四里,或一、二里,或不及一里,形颇平坦,统名为大坪顶;所在皆茶园。沿坪南北自东而西,各迭起峰峦,绵亘十余里。在北者为南坑(坑东北属淡水县桃涧堡,坑西南属新竹县竹北堡)、三夹水、大茅埔一带诸山,在南者为店子冈、茅子埔、五份埔一带诸山。西行至尽处,而霄里溪之水出焉(溪自三夹水皆自东西流,至此则自北南流)。沿山所产甚多:树则松、樟、枫、槟榔、猫儿竹、绿竹、筀竹,果则柑、梨、枣、橘、油柿、桃、李、龙眼、黄梨、芭蕉、枇杷、橄榄、梅子、杨梅、杨桃、葡萄;而柑尤著名,不亚于彰化西螺下林子之种。沿山各有民居(另详「庄社」)。
凉伞顶山在县东四十里。其山自淡水县桃涧堡东北方来,高三十余丈,势甚耸拔,以象形得名。山之东为北坑,即淡水、新竹两县交界之处(坑东属淡水县桃涧堡,坑西属新竹县竹北堡)。山之南为三夹水,即直坑、南坑、北坑三水汇流之处,霄里溪水之所发源也。山之西北为汶水坑山;上有观音寺名香訫寺,香火颇盛。又西行为打铁坑、鹿寮坑。再西为大茅埔,则三夹水、汶水坑两水汇流处也。
砻钩崎在县东四十里。其山自淡水县桃涧堡铜锣圈东北方来,高二十余丈。峰回路转,为新埔往头重溪之路。又西行为石门、照镜、九芎湖一带诸山。
狮头山在县东二十四里。其山自北窝东北方来,高三十余丈,以象形得名。西行为大屏山,东为阎王崎。
阎王崎(一名阎王溜)在县东二十五里。其山在狮头山之东,其高半之为新埔,往三夹水之所。山前颇平坦;山后为崩嵌,险峻陡绝。相传道光末山崩,有巨棕绳径可四、五寸,其端露出下垂数尺。好事者竞往观之,莫不诧异;谓此崎距海三十余里而遥,而有船中所用之碇索,亦一大奇事也。崎之东为霄里溪。
大屏山在县东二十二里。其山自狮头山东方来,高三十余丈,长一里许。形平而直,两端圆而下垂,为新埔街之屏帐。左为狮头山、右为大墩山,形家目为旗鼓。山之东半名上樟树林、西半名下樟树林,各有义冢一所,周广一里许。山腰分展三屏,高各五、六丈。中屏有范氏祠堂。左屏有义民祠,名集义亭;亭之东名大厝场,有义冢一所,广一里许。右屏之下有文昌祠、国王宫。新埔街并倚三屏之下,市廛环列,商贾云集,民居二百余户。街之南一片平阳,悉为良田;咸菜瓮溪、霄里溪由此汇流西行,名新埔溪。
太平窝山在县东二十二里。其山自北窝分支东北而来,在大屏山之北,高二十余丈。相传□□年间,新社化番偷入此山杀人,故俗名杀人窝。又西南行为枋寮山。
枋寮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其山自太平窝山东北方来,高二十余丈。山麓民居六十余户;有义民祠,名褒忠亭。其下一片平阳,悉为良田。又西行为凤山崎。
凤山崎在县东北十二里。其山自枋寮山东方来,高或三十余丈、或二十余丈;峻峭崎岖,土皆赤壤。每当晴霁之时,晚霞与山色掩映灿烂,俨若赤城;故「厅志」八景有「凤崎晚霞」之目。山上一带平原,周广三、四十里;地高而燥,率多荒园。有官路一条,为新竹县适淡水县之所,今火车铁路之所经也。由此蜿蜓西行二、三里,冈峦无数;最高者曰拳头拇山,形颇象方。复蜿蜒西行六、七里,势趋至海,名凤鼻尾;海船进口,视为标准。此县治右旁之外护卫也。山下为凤山溪;溪之北沿山结庐,民居错落(另详「庄社」)。
玉案山(一名大屏山,又名燕子窝山)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其山自凉伞顶山南方来,高二十余丈,形开土屏。山下垦成旱田埔,多种茶。又北行为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