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采访册 - 第 2 页/共 45 页

城池   新竹县城(旧为淡水厅城)「府志」云:『在竹堑。雍正十一年,淡水厅同知徐治民环植莿竹,周围四百四十丈;设东西南北四门,建门楼。乾隆二十四年,同知杨愚奉文:四城门上各增建炮台一所』(以上据「府志」)。「厅志」云:『旧址莿竹旋朽,仅存四楼。嘉庆十一年,海寇蔡牵乱,民筑土围。十八年,同知查廷华就土围加高镶宽,周围一千四百余丈,高一丈、宽一丈。城外阔一丈,植竹;竹外阔一丈,开沟;沟深亦一丈。民自派工、供食、捐茅草;董事林超英、林光成、吴国步等并议改造四城门楼,添建窝铺、堆房,需费按照田甲匀捐。道光六年,总督孙尔准巡台,同知李慎彝准绅士郑用锡等佥禀,详请改建石城;奏入,报可。台湾道孔昭虔履勘度基,以原建太狭、土围太宽,乃拆毁内外,更定周围四至,计八百四十丈(城碑云:「八百有四十丈」。「厅志」作八百六十丈;今据城碑订正)。墙高一丈五尺,添垛三尺,共一丈八尺。顶宽一丈二尺,基宽一丈六尺,深一丈。雉堞凡九百七十四垛。城墙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层各五尺。其下两层皆以石条与细石相间砌成,至第三层乃砖石相间,雉堞则皆用砖。仍建四门:东曰迎曦,西曰挹爽,南曰歌熏,北曰拱宸。城楼四座,座二层,高二丈九尺。东西南三门炮台、水洞各一,北门炮台、水洞各二。四门内堆房各一座,座四间。改设四城道路,各宽一丈二尺,共长七百七十二丈三尺。城外浚河,南宽一丈二尺、东西北俱宽八尺,深各七尺,周围计八百六十丈。七年六月兴工,九年八月报竣。监造者,淡水同知李慎彝、竹堑巡检易金杓;总其成者,进士郑用锡、员外郎林国华、生员林祥麟等(详见竹堑堡「碑碣」(上)「新建台湾府淡水厅城碑」)。官民捐资计费番银一十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八两有奇,尚剩番银九百二十四圆零。即于是年九月委派巡检易金杓清查旧北门、新北门、旧西门堆房基址,即以城工余款建造瓦店七座、计十一间,年收店租银计二百四十八圆,佥举殷绅郑恒利、林祥麟、郑琛、曾益吉、吴振利、吴金吉、罗德春、周福泰等八户轮年经理生息,以备岁修城垣之费。同治十年,淡水同知陈培桂改谕董事郑恒利、林恒茂、郑恒升、李陵茂、翁贞记、吴万吉等六户轮年经理。所有历年生息存余修理开款,在光绪三年以前,均经值年董事禀官核销在案。十七年,东门城垛坍塌十六座、东北亦有损坏,知县沈继曾谕城工绅士林汝梅等捐修。十八年,屡遭风雨,城垣坍坏甚多。知县沈继曾详请就田甲钱粮每两随收城工捐银五分;十九年知县叶意深详准开工兴修,每日步行亲诣监督。二十年二月,报竣(以上参「厅志」并据「淡水厅城碑」及案卷详载)。   土城在县城外。南北距县城一里,东西距县城不及半里。道光十九年,台湾道姚莹谕淡水同知龙大惇应否添建?二十二年,淡水同知曹谨因防洋事与绅民筹议捐资,仍依旧址加筑土围为厅城外蔽。高一丈,周围一千四百九十五丈,每丈给草价银六角;仍建四门城楼,又建小门四,共计八门。城外植竹开沟,一如旧制,惟沟阔二丈、深一丈五尺。其八门,东曰宾旸,小东曰卯耕(林祥云造);西曰告成,小西曰观海(曹谨造);南曰解阜,小南曰耀文(郑用钰造);北曰承恩,小北曰天枢(郑用锺造)。道光二十三年修筑。同治九年,同知陈培桂于南门石城之外、土城之内小溪边添筑小炮台二座(炮台今废)。光绪十九年,知县叶意深拟重新修筑,一如旧制。十二月兴工。旋于二十年二月卸新竹县篆,工暂停(参「厅志」)。   中港土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竹南堡中港。筑土为城,环植莿竹,周围三百二十五丈。设东、西、南、北、小东计五门,门各建门楼一座。道光间,中港绅民捐建(新辑)。   山川   竹堑堡山   熬酒桶山在县东南百余里。其山从淡水县番界中东南方来,在诸山之上突起一峰,顶平而圆,上稍窄而下渐宽,形如熬酒桶;高插云霄,为人迹不到之区(山上积雪经年不消,虽盛夏寒气砭人肌骨,生番亦不敢近)。远望之,一峰直竖,形家呼为「冲天木」:此县治太祖山也。山之旁有一峰,形如展旗,或呼「木火通明」格。稍南一带,大树插天,枝干连云。晴时可见其下片片飞琼,满山瀑布;巉岩削壁,白石莹莹。此一大观也,常于雾敛云消时彷佛睹之。盖所谓玉山者,近似。   按「彰化县志」卷一「封域志」「山川」:『大员山在县东北七十余里,山顶员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与水底寮山、罩兰山、大茅埔山俱在东势角左右』。而山川全图又并列大员山、熬酒桶山于大甲溪上游之南。曲栗县举人吴子光「一肚皮集」卷七「双峰草堂记」(一)云:『由五指峰南分一支势独尊者为酒桶山,则入石垄境矣』。据「彰化县志」,熬酒桶山当在彰化县内山,即今台湾县境;据「一肚皮集」,又当在曲栗县境矣。今于新竹县东门城上以罗经按之,正在巽方。访询内山客人出入番社、熟悉形势者皆云:在新竹县境。偶询一、二生番,亦皆云然。似应以此山属新竹县为是。第此山高不可仰,常由新竹行至嘉义县境沿途犹远望见之。盖不特为新竹县之太祖山,其中擘干分支,亦即台湾、台南诸府县之祖山也。惟人迹不到,究不能确指其所以然。今姑略举见闻,以备采择。   天马峰(俗名傀儡山,又名大嘉礼阪山。方言:傀儡为嘉礼。按嘉礼阪,当是傀儡番之转音)在县东南六十余里。其山自内山番界中南方午位而来,故名。「厅志」云:『以两峰相连,首昂尾低,故名。矗立千仞,形若展旗,常有云覆其上』。此县治龙脉之太宗,远望之昂然大观也。但为生番所居,人迹罕到。熬樟脑者,间或有至其麓。由此当中而出,从干亥方行为五指山。   五指山在县东南五十五里。其山自天马峰巽巳方来,擘分五峰如人左手伸掌形,五指森立。远望之,较他山不甚高;即之,而远山屏蔽,此独巍峨。有陟其巅者,回头下注,俯视雷雨;故「厅志」八景有「指峰凌霄」之目。中峰半山有巨石如仰盂而稍方,中深三、四尺,周广可四、五十丈。时有泉自石罅出,不溢亦不涸;俗谓之天池,又谓之砚池石。生番每就此石摩刀,沿边有摩刀痕迹二十余处。第二峰半山有两石分峙左右,相距二、三十丈,高各十余丈;体方而末锐,俗谓之石笔。第一峰之下开一大坪,名顶坪。一面倚山、三面壁立,守隘大营在焉;环坪筑垒,有兵房二十五间,营勇二百名扼守于此。各山坑生番出入要路,此坪营内枪子皆能及之。天险生成,独据形胜,此县治少祖山也。由中峰放龙而西,磬折轮囷二十五里为店子冈。   店子冈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山自五指山西行,一路开屏展帐,节对枝匀,脉当心出;中间大起大伏,迢递而来,至此略开平原,又束细峡。高八、九丈,形如覆瓦,产茶颇多。又西行为崩冈岽(两旁崩坏中,间仅存丈余);一名猫儿镜山。又蜿蜓顿挫西南行为沙武坜山。   沙武坜山(一名大坜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其山自店子冈东北方来,高二十余丈,形如覆釜。旁抽一干南行甚远,竹南堡诸山多从此分出。其分支夹涧之中曰北坑,即隙子溪发源处也。正干仍从西北行,为吴宝廓山;相传昔时有吴宝者守隘于此,故名(「厅志」作吴宝髻。今按方言:以人之额耸而突出者谓之壳,音如廓;此山之形似之。又以吴宝得名,故谓之吴宝廓)。   金山面山在县东南十里。其山自吴宝廓东方来,纷纭排列,高或三、四丈,或四、五丈,形开金面。西衍平原,周广数里,田园甚多。西北为冷水坑,有泉自坑中流出,清可沁脾。坑之东南略聚一窝,竹林幽邃,新建长清禅寺在焉,即「厅志」「古迹考」所谓灵泉寺也。寺前僧人种茶供佛,颇称美产。有古榕一株,可百年物。树下错列巨石十数,以供游人憩足。寺右为郑氏冷泉别墅。临水结构,茅屋数椽,不甚装饰;而曲径短墙,环植花卉,一种天然幽雅之趣,亦足以游目骋怀。冷泉别墅之右为放生池旧址,冷水坑之水回绕长流:此县东名胜之区也。寺南复突起高冈,埔园宽旷,为泉兴埔。再西复聚一窝,形如仰盂,周广二百余丈。有泉涓涓微注,产草结子如粟,俗名出粟湖,人谓之养龙池(「厅志」「古迹考」作仰天湖;云:其『水不溢、亦不竭。今为农民私垦为田,春夏出泉,秋冬则否矣』)。由出粟湖迤北低伏,形若垂帘,断而复续,峰峦迭起者为十八尖山。   十八尖山在县东南三里。其山自金山面东南来,云罗棋布,翠若列屏,环绕县城;尖峰韶秀,为学宫之案山。高或二十余丈,或三十余丈。迤南一嶂盘桓雄伟,势若负嵎者为虎头山。   虎头山在县南二里。其山自十八尖山东方来,高三十余丈,端圆肥厚,高耸壮丽,以象形得名。龙脉融贯,地气独锺;敛之既归,发之愈广。盖至此而众山皆尽,真气凝焉。山下渐化平原,纵横广坦,迢十余里,悉为秀灵奥区。县城之建,所由萃川岳之奇也。   员岽子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山自南方五指山之燥树排束峡而来,平中突起,高四、五丈,形如覆盂。   树杞林山(「厅志」作象齿林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山自店子冈分支北出,迤逦而长,高七、八丈。其下民居稠密,有街市一道树杞林街。又西北行二里,为番社子山,有熟番四十余户。又二里,为桶盘山。   桶盘山(一名托盘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其山自番社子山东方来,高峻峭削,高四丈余。顶平而方,周广十余丈。以形得名。   三重埔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其山自沙武坜分支北出,高四丈余,峰峦韶秀。半山地甚平坦,周广可一里许;中多田园,杂产靛、茶。由此而出为二重埔、又出为头重埔,所产皆同;山之高大、埔之空旷;形势亦大略相似。   顶员山在县东南十三里。其山自头重埔而来,脱下平原突起墩阜,形如覆釜,高三丈余。又西行数百武为下员山。   柯子坜山(一名鸟屿)在县东南十二里。其山自南方吴宝廓分支而来,高五、六丈。居民植竹成林,众鸟群巢其上,白鹭尤多。每当春夏之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憩此,殊饶幽致。又北行为柴梳山。   按山中有坑,名管甫坑(「厅志」作管甫坑山)。乾隆五十一年,林逆爽文陷竹堑,北路右营提标兵丁十二人逃匿此坑,有丐者导贼尽杀之。时兵有犬随行,遇变奔投同标兵,急喘而嗥,若有不能已者。同标兵知其有变,随犬诣死所;见尸首散乱,莫可辨识,犬一一衔首就尸。瘗毕,犬跳跃哀号,以头触地而死。同标兵嘉其义,棺敛之;并十二人立祠于营房之右祀之,题其主曰「十三兄弟位」。俗谓营兵曰管甫,故名管甫坑;兵谓兵曰兄弟人,故曰十三兄弟云。   柴梳山在县东南十里。其山自南方柯子坜山而来,一冈横列,高二丈余,长一里许。顶平而直,宛如「一」字;首尾略垂,又似梳形,故名。   风吹辇崎在县东南三里许。其山自出粟湖倒脱而来,在十八尖山之北,为护县龙转身处;高三、四丈,形长而坦。复迤北蜿蜓西行,略起小阜数堆,俗名黄金洞(「厅志」「封域」「山川」作黄金洞山)。又西行为枕头山。   枕头山在县东一里许。其山自东方黄金洞来,微化阳脉,平中突起,由北而南。高二丈余,长百余丈,形直似枕,故名。此处头山龙脉入城右旁之护卫也。   北埔山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其山自店子冈分支南行二里,曰面桶寮山;又三里即北埔山。形开金面,高十四、五丈。下有市廛,民居九十余户,名北埔街。旧时开垦,,建大隘寮于此,故又名大隘;有垦户金广福公馆在焉。   南埔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与北埔山相近。其山自天马峰西出,横列而南,高十余丈,为县治左肩。下有南埔庄,民居五十余户,田畴亦广坦。   龟山在县东南三十六里中兴庄东北隅。其山自东方大横山脱下,似断而续,平地突起,高一丈余。四面平广,恰肖元龟。相传金广福开垦之初,生番数十社皆逸;独此社低凹在溪埔之中,四面受敌,尚抗据多年。最后溪反东流,龙脉冲断,乃遁去。说者谓前脉未断、番未遁时,溪流涨溢而水不能淹。此山之麓,远望之若龟浮水面。今履其地观之,犹俨然有生气。   鸣凤髻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山自沙武坜山分支而南,高三丈余,形似凤冠(俗谓冠为髻)。下有石壁若刀削,而钩尖长如鸡舌。相传昔时常闻山上有声恍如翰音,厥后其下凿山为圳,其音遂绝。又丁未方行为中兴庄山,再行为月眉山。   月眉山在县东南二十八里。其山自鸣凤髻山北方来,高四丈余,形如半月。下有月眉庄,民居九十余户。又南行为壶卢肚山。   枫树桥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其山自沙武坜山分支而来,南行为草山、为猴橱山;一带牵连错杂,路曲峰回,参差莫辨。   水仙岭在县东南十三里。其山自吴宝廓分支转侧东入,形直而平,高五丈余。民居四、五户。   二坪山在县南十一里。其山自吴宝廓分支而来,辗转南下,曰鹿子坑;复纡徐曲折,中起一峰,屹然特立,高四丈,两旁弯抱如屏帐。下脱平埔,悉为场圃,产甘蔗、落花生。   大崎在县南十里。其山自金山面分支南下,转折西行。上为平埔,垦辟成园。下有民居十余户,良田亦多。又西行为芎蕉湾山、香橼宅山。   壶卢肚山在县南五里。其山自出粟湖分出数支斜垂南下,如垂木乳形。外有两支,夹抱环绕,周匝圆密;中间开面化阳如满月状。   大仑岭在县南五里。其山自出粟湖分支直趋至涧,略起剑脊形;迤东曰双溪崎、中心仑、番子岭、火烧坑诸山,迤西曰姜母排山、御史崎、竹子坑诸山,皆平列于隙子溪之北,亘连六、七里。   虎子山在县西七里。其山于平地突起一片沙,堆积为冈阜。其地滨海斥卤,所在多盐埕;民居数百户,皆晒盐为业。官设盐厂两处:在南者附近虎子山,曰南厂;在北者附近油车港,曰北厂。各设司事一人,专司出入缉私事务。大约三月开晒、十月封晒,年可收盐二万余石,足支新竹一县民食之用。   三叉岽在县南二十四里。其山自沙武坜山分支而南,蜿蜓西出,耸起高峰,形圆而秀,高二十余丈。上有樟树一株,居民即其下以祀土神,盖数百年物也。由此分三大支:一从干亥方行,为石屑仑、内外狮一带诸山(「厅志」「封城」「山川」作石碎仑山);一从庚酉方行,为十阄、南隘一带诸山;一从坤申方行,为竹南堡、水流东、老衢崎一带诸山。   石屑仑在县南八里。其山自三叉岽巽巳方来,高八、九丈,形势崚嶒;细石充斥,大仅如卵,故名。自三叉岽至此迭嶂层峦,此独耸拔。据其形胜,故开辟之。初设隘其上,以防生番出入。道光间,守隘者犹戒严;有隘寮九间,至今尚存。迤西一带高冈曰头埔、曰二埔,再西曰内狮山、外狮山,西北曰隙子山、牛埔山。   牛埔山在县西五里。其山自石屑仑东方来,高五、六丈,由东迤西,复折而南。两面平直,周列若垣墙。山麓广坦,悉成田园;延及香山一带,皆为台南府城守营隆恩息庄租界。其上一片平冈,丰草茂密,为居民冢牧之地,故名牛埔(详见「碑碣」「宪禁冢碑」、「香山南势山冢牧碑」)。   十阄山在县南十五里。其山自三叉岽甲卯方来,盘旋曲折,条干参差,形家目为「芍药」格,而边短边长、分枝错出者也。北为摩天岭,迤南为南隘山、宝斗仁山,迤西为茄冬湖山。   摩天岭在县南七里。其山自十阄山东南方来,高十余丈,巉岩峻峭。其内蜿蜓错杂,围绕重重,有竖林山、古车路山、大廓山、砻钩崎,转西为双乳山,迤北为印斗山。   印斗山在县西南六里。其山自摩天岭东南方来,高十余丈,顶方而平,周广四、五十丈,形似棋枰,土则黄壤。旁有四隅,各分枝干下垂,形家目为「印斗之绶」。其下为韭菜坑民居三、两;产柿、桃、李、黄梨。   茄冬湖山在县西南十里。其山自十阄山东南方来,蜿蜓倚伏,大小不一。山中村落之大者名茄冬湖庄,民居四十余户。其余沿山各坑民居错落,或三、或两。产柿、芭蕉、绿竹笋。迤南为触子山(俗作■〈毛石〉仔,或作矺仔。今绎方言细按字义,应作触子为是)、为草漯山。迤西束峡脉若蛛丝、峰峦迭出者,西北为大坪顶山、正西为香山、西南为稷仔坑山。   香山在县西十里。其山自茄冬湖山东方来,形颇平坦,直如屏障;延袤七、八里,高五、六丈。诸山罗列,俯临大海;每当潮回之候,浊浪排空、惊涛舄地。登高而望,汪洋万顷,雪卷银翻,别开世界;为「厅志」八景之一。山下有香山塘庄,民居五十余户。又有顶寮街,民居六十余户;下寮街,民居八十余户:皆为南北往来官路之冲。   稷子坑山(俗或作息仔坑)在县西南十五里。其山自茄冬湖束峡而西,宛转南行,翠岫重重,邱壑无数。山麓民居十余户,产橘、柚、黄梨。又南行为中隘山,山中荔枝满林,龙眼数十株;田园亦有数十甲,民居二十户。   宝斗仁山在县南十六里。其山自十阄山东北方来,擘为数干,条分缕晰;中有一阜形颇象方,高丈余。民居十余户。   南隘山在县南十五里。其山自十阄山北方来,形势超拔,蔚然挺秀,高八、九丈。下开平原,周广数里。有郑姓南村别墅,背山卜筑;茅屋十数间,结构精致。屋后因山布置,自高而下层层种花。每当春、夏之间,红、紫争艳,如列锦屏,颇擅山林胜概。门前有一池,周广二十余丈,深以丈计。其外为南隘庄,民居十九户。山麓宽平,田园甚广,产乌尖米,颇著名。果则荔枝、龙眼、葡萄、柑、橘、油柿;荔枝尤多,亦最佳。向东则满山黛色,样若蛾眉;可以探幽,可以选胜。   赤柯坪山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其山自竹南堡狮头山南方来,迤而东北行,束峡层层。中开两坪,形皆象圆,一名大铜罗圈、一名小铜罗圈。复绵延起伏,细敛蜂腰,由干亥方行,巍然高耸起重迭金星。两旁弦棱周匝,中间一带平埔由高递下,恍如上下床。内则池鱼甘美、花果鲜新,外则四围包裹,密荫浓遮。下为月眉溪,曲流回绕。山水之佳,俨别有洞天焉。   尖笔山在县东五十余里。其山在五指山之东北,于新甲坜山窝中特地耸起,高五十余丈,奇丽莫匹,秀比毫尖;为县治右肩,与竹南堡之狮头山遥遥相对。山后有生番社,名猫力社;土目一名,番丁五十余名。山窝名尖笔窝,垦佃与合番子杂处,各有数户。又西北行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