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249 页/共 477 页

学记》。绍兴十年,汪丞相伯彦知军州事,即城东隅旧址,更徙而东,又拓而广之,取文脊 为对案,下拱巽水为堂,一齐六序,楹二十,有二门,楹如堂之五。书阁库廪庖厨皆具。明 年释奠,更造祭器祭服。乾道四年,汪侯彻增缮讲堂直舍。淳熙六年,郑侯伯熊辟炉亭,广 诸斋为诸生寝所,置几榻帷帐,市官书二千卷,刊本无者,续以缮写。时教授张杰勤于教事 ,聚生徒至二百人,建明伦堂、时观阁、四贤堂,增春秋释奠羊六豕六之数。十一年,陈侯 修直舍。十三年,詹侯修明伦堂。绍熙二年,沈侯揆更修庙,塑宣圣兖公邹公,侍十哲 列其 两旁,绘七十二子于庑壁。嘉定十年,教授邹应博重新堂庑。十三年,教授陈思诚重建学门 , 视旧规益高大,并建学正学录直学职事之位。嘉熙三四年间,教授潘斗重葺六斋,修学廪学 帑 ,每岁赡士租米以一千五百余石计,租钱以六七千贯计。宝庆间陈侯卓、沈侯燮相继捐 金,鼎新殿宇,吴公潜为记。淳元年,郡侯王侍郎遂清理豪占,拘租入学,多士德焉。按: 旧学在城东。《二楼纪略》所谓即小东门外,犹科州学也。《康熙乾隆志》但云彼时人材 科第最盛,惜于旧址源流不备载。今据《嘉靖志》按年排纂,以见宋人修学之勤,养士之厚 , 为人文所由盛云。元宁国路总管陈大中改建学在庙右。至正乙未毁于兵。 《康熙乾隆志》同。 明初癸卯,知府黄荣祖徙今所,即元帝师殿址,鼎建殿堂、斋庑。丙午,知府杨观修饰增壮 。嗣 洪武中,知府陈灌、鞠腾霄、胡乾佑、林彦常,永乐中知府宋献相继修葺。正统初,知府袁 旭因其圯,撤而新之,规制尤伟。少师杨士奇、尚书黄宗载、大理卿杨复并有记。成化中, 巡按御史张檄修。成化末,巡按御史王温檄知府范吉修。弘治二年,范 吉记。嘉靖三十六年 ,知府朱大器建学门,修撰罗洪先记。四十三年知府罗汝芳修,万历三年知府陈后复修,参 政梅守德、祭酒余有丁并有记。十二年知府李国观修,顺天府尹徐元太记。二十年知府萧良 誉修,自为记。三十六年知府金励重修,修撰焦记。崇祯四年知府周光夏建,十五年推官 唐阶泰修。 国朝顺治六年,知府管起凤修,十一年十二年道府厅县共修,徽宁道孙登第记。十六年巡按 御史卫贞元檄修,修撰吕宫记。康熙九年知府庄泰宏重修,参议施闰章记。四十年知府佟 鹦 彩修,未竣,次年知府许廷试踵成之,自为记。五十年知府佟赋伟复修。乾隆五年,泾人建 宁府同知吴捐修殿祠堂舍,知府程侯本记。以上参订康熙、乾隆两志。乾隆三十五年,知 府狄咏篪重修,自为记。五十二年,奉天王湖以本府总捕同知署府事倡修庙学,自为记。嘉 庆七年,泾县黄田朱氏武勋庆彩后裔承其先人志,捐白金七千有奇,新修文庙,内外峻整。 编修洪亮吉记。十年,黄田朱氏复出千金,购府城北门外市房,以租息作岁修费,举人煊请 勒石,知府鲁铨为之记。以上《采访册》 大成殿,七楹,殿左横屋三楹为神库,殿右横屋三楹为神厨。门皆北向,通学垣东庑西庑各 十 一楹,其下为官厅,东西向。南为棂星门,又南为泮池石桥,过桥为石坊,为红墙,为庙门 。其外为石路,为照墙,为东西角门,门端各有匾,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冠古今” 。门外并有坊,东为“腾蛟”即状元坊,西为“起凤”即宰相坊。据旧志 及《学宫新图》 崇圣祠,在大成殿东,由庙门稍东为学门,祠在门左,泾邑吴捐修。节录旧 志。嘉庆七年 ,溪丁都胡超芳胡起芳重修。有碑、《采访册》 名宦祠,在崇圣祠后, 旧志不载创建岁月。嘉庆 十年,泾县黄田朱氏重修。祠内神位,祀汉丹阳郡太守张竦、李忠、马棱,吴丹阳郡太守滕 允,晋宣城郡内史桓彝,齐宣城郡太守谢,梁宣城郡太守何远,隋宣州刺史王选,宣城郡 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