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续通志 - 第 59 页/共 284 页
日寄慿切者谓日字母下第三为切韵逢一二四并切第三
饶【人髙切】 若【而郭切】
茸【如同切】 汝【乳虎切】
【臣】等谨案日寄慿切门本母三等出切诸母一二四行韵皆切三等然行韵在舌音泥娘母下者别有日母借切门法指掌图所谓日下慿三等音和用莫疑二来娘下取一四定归泥者是也至若行韵照一而又在内八转者虽与内三门法相犯然所切总为日母三等之字固不以为碍耳
通广门第十一
通广门者谓见溪郡疑帮滂并明非敷奉防晓匣影此十五母一二三四为切韵逢知彻澄娘照穿状审禅来日第三并切第四
只【渠知切】 篇【芳连切】
频【扶真切】 防【呼世切】
【臣】等谨案通广门牙音出切与音和门相犯舌音出切与重轻交互门相犯惟创立音和是行韵在局狭摄内者韵既不同则切出之字自不能相犯也音和门行韵之在通广摄者既除去来日知照三等之十一处而重轻交互门宾出切弗一例究系立切之误亦应于彼处除去行韵之犯通广门者庶于音和门为一例而通广门切法乃不致疑似耳
局狭门第十三
局狭门者谓见溪郡疑帮滂并明非敷奉防晓匣影此十五母一二三四为切韵逢精清从心邪喻母第四并切第三
无【无余切】 音【于寻切】
金【古心切】 靴【休邪切】
【臣】等谨案局狭门犯音和门一四音和门知等隔及窠切门轻重交互门麻韵不定门共六门而音和门及一四音和门为一知等隔窠切麻韵不定三门为一韵轻重交互门为一是秖犯三门耳若以此相犯之六门凡行韵之在局狭摄者皆减去精双喻四之六处则局狭门切法自不致紊乱矣又音和门轻重交互门与通广门相犯者系行韵在来日知照第三等之十一处音和一四音和知等隔窠切麻韵不定轻重交互六门与局狭门相犯者系行韵在精双喻四之六处而门法图不删去者以犯通广之二门止通广摄相犯而行韵在局狭摄则不犯也犯局狭之六门止局狭摄相犯而行韵在通广摄则不犯也若于各门下行韵相犯之处注明通广局狭字様以便立切则了然矣试以音和一门言之来日知照三等下注明局狭字则行韵在局狭者自依音和门切之若行韵在通广则依通广门切之精双喻四下注明通广字则行韵在通广者自依音和门切之若行韵在局狭摄者则依局狭门切之余皆仿此【臣】等又案止榛二摄为通门山蟹梗効四摄为广门其所以为通广门者以此六摄遇唇牙喉下为切韵逢来日知照第三并切第四以第三而推之第四故曰通广通宕遇曾四摄为局门流咸深假四摄为狭门其所为局狭门者因此八摄遇唇牙喉下为切韵逢精双喻四六处并切第三以第四而归之第三故云局狭或云通广门中字多而第三等之音通及第四为通广局狭门中第四等字少为局狭固是一説然江果二摄之第四等俱无字何以不名之为局狭耶葢通广门因通广六摄中字有第三而切第四者故立为通广门法局狭门因局狭八摄中字有第四而切第三者故立为局狭门而江果二摄无此等切脚之字故不加以通广局狭之名也凡切韵门法皆因古人切脚不合今韵而立特学者少悟耳
内外门第十三
内三者谓见溪郡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防晓匣影喻来日此二十六母一二三四为切韵逢内八转照穿状审禅第一者并切第三
姜【居霜切】 金【居林切】
玉【牛数切】 仿【甫爽切】
外二者谓见溪郡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防晓匣影喻来日此二十六母一二三四为切韵逢外八转照穿状审禅第一者并切第二
江【古双切】 麻【末沙切】
班【布山切】 皆【官斋切】
【臣】等谨案内三外二门亦因古人切脚不合今韵而立故以内转外转而分切法犹之通广局狭二门以通广六摄局狭八摄而分切法也或云牙舌唇喉四音无第二等字惟齿音方具足为内八转五音四等字皆具足为外八转以其説考之臻摄开合二呼牙舌唇喉四音皆无第二等字亦名外转则二等字多少之説为不可通矣
【臣】等又案音和门行韵在照一则与此门相犯旧图于音和门下不列照一行韵者以内转外转俱犯则避之无可避也
各韵不定门第十四
各韵不定门者为知彻澄娘第二等为切【知等第二即四等中第三也】韵逢精清从心邪晓匣影喻九母第四当切出第二知等字今稽开合俱无却切第二端等字【端等第二即四等中第四也】
爹【陟邪切】 体【敇洗切】
□【女像切】 寜【女星切】
【臣】等谨案此门旧名麻韵不定门因陟邪切爹而云然也今按不定之切各韵俱有陟邪切爹是麻韵不定之切敇洗切体是荠韵不定之切女像切□是养韵不定之切女星切寜是青韵不定之切故改为各韵不定门而他处辨证仍称麻韵不定所以便于考核也又知等隔一门若知二出切精双喻四行韵则犯此门与窠切门若于知等隔行韵图内精双喻四韵下各注知一字様自不犯此门及窠切门矣至不定之切原因窠切门三等无字而立乃所以济窠切之穷不为相犯也前三后一门第十五
前三者谓非敷奉防第三等为切韵逢通流摄内诸母第一并切第三轻唇字
俸【逢贡切】 浮【牟切】
封【封公切】 逢【扶红切】
后一者谓帮滂并明第一等为切韵逢通流摄内诸母第三并切第一重唇字
蓬【蒲龙切】 木【木曲切】
剖【普桞切】 防【莫龙切】
【臣】等谨案前三后一门惟通流二摄内有此切法是亦因古人切脚不合而立者也三近我故为前一逺我故为后此门所以济重轻交互轻重交互门之穷非相犯也
寄正音和门第十六
寄正音和者谓照穿状审禅第二为切韵逢诸母第二并切照一
山【书闲切】 岑【舌岑切】
牀【食荘切】 史【设揣切又为开合门】
【臣】等谨案慿韵寄切日寄慿切二门皆是行韵之字寄在他韵慿切取之则仍归本韵者此门行韵之等即取字之等乃音和门慿韵取字之正法而云寄正音和者葢牙音四母喉音四母及来母之音和不拘何等字出切但慿行韵之等以取字惟齿音之音和则精一出切者行韵亦必一等字而仍切精一字此门则照二出切而行韵则寄之各母二等即切照一字故谓之寄以其所寄为正齿故云寄正也又此门旧名三二精照寄正音和门真空玉钥匙注云精谓精而不杂照谓照而不是精照为假设之辞并非字母之精照而故为迂曲以惑人者故删之
就形门第十七
就形者谓见溪郡疑帮滂并明非敷奉防晓匣影喻此一十六母第三为切韵逢诸母第一开合两门一等无字即切本图第三
风【放空切】 渠【其徒切】
羣【羣魂切】 干【巨寒切】
【臣】等谨案此门在见溪郡疑晓匣影喻八母俱为音和在帮滂并明四母则为三一音和【此门系字学元元新立】在非敷奉防则为轻重交互因所取之字本图无字则用开合门法取之互韵而互韵亦无所取之字是开合两门俱无字而开合门法亦有所不行也故又用此就形门法以御之此门系指掌图所立原名就形音和葢音和本当慿韵开合两门韵无其字则就本门而变为慿切也今秖名就形以别于音和诸门之慿韵者
创立音和门第十八
创立音和者谓见溪郡疑帮滂并明晓匣影此一十一母一二三四为切行韵在局狭摄内诸母第三开合两门三等无字即切本图第四
缪【眉鸠切】 乜【莫者切】
【毘往切】 □【弥阇切】
【臣】等谨案此门在牙音四母晓匣影三母下出切则为音和帮滂并明下出切则为重轻交互局狭摄内开合两门无字则用此法以御之葢韵行第三宜切出三等字而开合无字则韵不可慿若转而慿切则一二三四皆可出切不能尽限以四等也今以三等无字而不论何等出切直取四等字是又不得谓之慿切矣又诸母出切韵逢来日知照三等颇与通广门相似而不得相犯者彼是通广摄内行韵此是局狭摄内行韵自不得相犯也此门系韩道昭所立専以第四等取字故指南诸书谓之昌黎剙立四等音和门
开合门第十九
开合者谓见溪郡疑至来日三十六母为切韵逢各母本图本排无字即切互韵
荣【王平切】 王【雨方切】
槃【蒲干切】 建【俱万切】
【臣】等谨案韵逢各母本排如蒲干切槃一等出切而行韵即在一等王平切荣三等出切而行韵即在三等之切韵同等皆音和也宜以切韵同等之字切之而本图无字则开门切合合门切开以取之旧图列路往切两一例路出切系一等字往行韵系三等字虽系来母下音和而与韵逢各母本排之例不符葢各门法遇本图无字者便用开合门取之如就形门立音和二门是以开合无字而变则凡就形创立音和二门是以开合无字之字本图有字即以本图之字切之可知矣不必尽拘于切韵同等之字也此门切法専为互韵其开合两呼者而立若独韵则不用此门矣虽呼有开合之异分为两图而两图原同一韵不为差谬也小通广局狭门第二十
小通广局狭者来母下第三等为切韵逢精清从心邪喻母第四并切第三
缭【力小切广门】 蘱【力遂切通门】
两【良蒋切局门】 亷【力盐切狭门】
【臣】等谨案此门専为来三遇精双喻四行韵者而立云通广局狭则十六摄中惟江果二摄不与矣此一门行韵之等全与局狭门同若于局狭门出切十五母之外再加一来母第三共十六母出切则此小局狭门可省然不能以之该行韵在通广摄内之精双喻四者故又别出此门也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七音畧【四】
通释
【臣】等谨按等韵之书人各异説以学有华梵之异而师法多门又各据所传以为之説也自唐以后始立三十六母及四声等子而司马光刘鉴韩道昭真空因之门法日以加详然唐以前若沈约之纽字图神珙之四声五音九弄诸图大抵皆以古切字要法因烟人然之为之纽弄无云字母及等子者今其法具载玉篇广韵诸书特以切法烦碎图式错讹故人不省释耳大藏所译诸经字母自晋竺昙摩罗察梁僧伽婆罗而下凡十家一十二种然亦颇有异同等韵家无津逮者惟宋沈括据唐实义难陀所译华严经字母四十二字以为各有理致而亦不能详言其义也伏读
钦定同文韵统华梵字母合璧谱取梵音三十六字为华音字母所从出者列于上而以华言列于下合为一谱各按音韵呼法展转求之则华之某字出于梵之某字显然共见已谨载之六书卷中兹不再见今秪敬録大藏经字母同异谱于卷首以见梵呗源流具有本末其玉篇广韵诸切法及等韵诸家异同之説并以从而华梵二家切韵之大凡于兹畧备矣盖华学以反切为主自魏孙炎创为尔雅音其事大行故髙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厥后周颙沈约以平上去入为纽尤为详备故玉篇广韵所载切法皆以字纽反切不云字母也梵学以字母为主自隋志载婆罗门书以十四贯一切音若大藏所载译经十家一十二种皆字母也唐舍利立字母三十守温又増六母为三十六母盖始以切字要法因烟人然之标之为母而华梵二家之学于兹而合至于等子之説虽创自宗彦而二百六部之旧实以字音洪细而分后人不明音有古今华梵之异错立门法遂滋棼扰北魏吕静仿李登声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徴羽各为一篇徐景安乐书以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徴为上羽为去是字音分配五音之权舆而玉篇广韵以牙舌唇齿喉分配盖又不同今悉仍旧説载之并加辨证于后
大藏经字母同异谱
<史部,别史类,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史部,别史类,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史部,别史类,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六>
【臣】等谨按天竺字母五十字唐贞观初吐蕃相阿努身至中印度国依其本音译以唐□之字以为西域传布经呪之用其前十六字为音韵字然惟阿伊乌唎利厄鄂七字为单字其七字之下又细书一字者即七字之长声昻字即阿字合英字收□即阿字斯字收故十六字之中止七字为单字然唎利二字以翻切字配之仍系各字之下本字音不能另成一字故七字之中又止阿伊乌厄鄂五字为单字皆收声于本字之喉音与
国书第一字头之阿厄伊鄂乌五字相对其转韵所成之字皆从此五字而生而伊乌厄鄂又皆根于阿字故阿字为元声也后三十四字为翻切字其字音相近而呼法不同者嘠噶□匝杂□查楂□答逹□巴拔□十五字皆各三字相近而嘠匝等字紧读噶杂等字缓读□□等字喉音读也阿努又采天竺字母合之西畨语音自制西畨字母三十字惟末一阿字系天竺之音韵字嘠喀噶□□答塔逹纳巴葩拔嘛匝攃杂斡鸦喇拉沙萨哈二十三字系天竺之翻切字其于天竺音韵十六字止取一阿字者以阿字为元声包括终始音韵字由此而生翻切字即于此收韵故天竺用于字母之首西畨用于字母之末则始终之义显然矣其余音韵十五字皆不用者则以阿字加各记号即成伊乌厄鄂唎利七字长呼即成叠书七字阿字合英字收声即成昻字阿字斯字收声即成□字皆于三十字母之内足以生之故皆不用其于翻切三十四字止取二十三字其余□□□□□查义楂那卡□十一字皆不用者以噶杂楂逹拔五字西番无哈字音者故不用查义楂三字西番例即于嘠喀噶三字内转出故亦不用那字西番无卷舌音卡字天竺兼喀哈二音西番例则或用喀字或用哈字□字天竺兼掐义二音西番则或作掐字或作义字亦于喀字内转出故亦不用此西番字母所以原本于天竺而较天竺尤简要也其増设□□□纱靸婀六字者□□□三字系天竺字母所无婀字与阿字音本相同名小阿字然阿字止作正音而小阿字则可作引字用于字前可作随字用于字后纱字与纱字靸字与萨字音亦相同而沙萨音紧纱靸音缓又沙萨二字加引字仍读本字纱靸二字加引字则其音随之而变故因其用而増设之也隋志称婆罗门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是为反切之祖然考之大藏经典则金刚顶文殊问师利问三经各五十字母前十六字为音韵后三十四字为翻切字与天竺字母相合其余光赞般若经则四十一字大般若经则四十三字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及华严诸经俱四十二字各有多少之殊至其所定字母惟阿字为元声诸经俱同余如师利问之伊忧厘梨文殊问之伊坞污□金刚顶之壹翳嗢汚般若之罗逻洛波华严之啰多跛波等字大多互异盖其师资各别或同字而异呼或异字而同呼不能以画一也沈括梦溪笔谈梵学喉牙齿舌唇之外又有折摄二声折声自脐轮起至唇上发如□字浮金反之是也摄声鼻音如歆字鼻中发之是也字母则有四十二【此下所列即唐时实义难陀所译华严经之阿多波者等四十二字不具録】为法不同各有理致虽先正所不言然不害有此理据此则梵音又多折摄二声宜其字母之多矣至于配合生字诸经皆无明文惟实义难陀所译华严经字母四十二后世沙门每字各唱演十二字仍归本字收声共十三字成句毎诵经一叚毕唱演三四句故沈括所论亦秖以华严字为据贝防繁多学者未易综览而转梵为华之故今所传韵书皆无有补及之者然逐字寻声因声考字则华梵字母实无异同若夫中华有闭口西域有弹舌因字制母故多少不同即西番字母本于天竺而弹舌及卷舌诸音则西番无之而别有□□□等六字可以知立母者随各处之语音而为之原不必拘于一定矣方以智通雅载婆罗门十四字为阿佒鞥翁乌熝哀医因安音谙讴阿盖即华严字母之音韵西洋人金尼阁着西儒耳目资字父共三十分为轻重曰则者格百徳日物弗额勒麦搦色石○为轻曰测撦克魄忒○○○○○○○○○黒为重其所云字父即中国之字母也其自鸣字母曰了额衣阿乌则喉声也旁转之又列四十五字共五十曰字母乃中国之韵也与
国书第一字头及天竺之音韵字相同
古切字要法
因烟 人然 新鲜 涎 迎妍 零连 清千賔邉 经坚 神禅 秦前 宁年 寅延 真氊娉偏 亭田 澄纒【一作陈】 平便 擎防 轻牵称燀【一作禅】 丁颠 兴掀 汀天 精笺 民□声羶 刑贤 ○○ ○○
【臣】等谨按因烟人然等字凡三十一本以末四虚圏作芬番文樠四字亦分为三十此法自魏秘书孙炎作反语后即有之传之最古故神珙之五音九弄诸图下及海篇诸书皆用此法作切无有言及字母者韩道昭吕维祺皆云唐舍利初置字母三十后梁山僧守温益以六母盖即此切字要法之三十舍利标出见溪郡疑等字为三十母而守温又増六母为三十六母耳然字海所云守温添防奉帮滂状娘六母者亦不可信切字要法三十除四无文者外凡五十六字以字母考之少知彻澄娘非奉六母此即隔交互诸门法所由起守温所増六字盖即在所少六母之内并舍利原定之三十母总之为三十六母也
沈约纽字图
章 【灼良切 正纽入声为首章畧切 到纽平声为首】
【章灼良畧是防声 防声平声为首灼畧章良是叠韵 叠韵入声为首】
掌 【章两切 正纽平声为首掌良切 到纽上声为首】
【章掌良两是防声 防声平声为首掌两章良是叠韵 叠韵上声为首】
障 【章饷切 正纽平声为首障伤切 到纽去声为首】
【章障伤饷是防声 防声平声为首障饷章伤是叠韵 叠韵去声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