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 第 423 页/共 1860 页

○壬子。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幸灜台。   ○谕曰。湖南粮道王一夔。据巡抚杨锡绂奏称、该员籍隶宛平。亲母年老。与湖南水土不甚相宜。欲请终养等语。王一夔居官尚好。伊既以母老与湖南水土不习。著调补山东兖沂道。所遗员缺。著吴土功补授。   ○癸丑。吏部奏请大学士来保应授何殿阁及兼部。得旨。来保著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又议覆、太仆寺卿熊学鹏奏称、太仆寺所办。多系蒙古事件。现设员外郎八缺内。蒙古仅二员。请于满洲六缺。改设满洲主事二员。蒙古主事二员。缺出以次改设。再向例满洲员外郎缺出。俱于科甲出身人员内选用。但管理厩牧。非职司文翰可比。请不拘科甲补用。应如所请办理。将六部满洲员外郎内。每部酌定一员。抵作科甲人员升转之缺。至所奏主事缺出。于吏部选二缺后。以一缺轮归本衙门将所属主簿笔帖式题补。与各衙门较俸升转之例未符。应毋庸议。从之。   ○甲寅。谕曰。大学士伯张廷玉。年来屡于燕见之次。以衰老乞休。朕辄宣谕慰留。但因年齿既高。时切轸念。前后数颁温旨。令其盛暑祁寒。不必勉强赴直。随时量力。以资调护。每见其神情矍铄。深用惬怀。以为邦家祥瑞。昨缘召对。复力以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乡。情辞恳款。至于泪下。朕向谕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而伊昨奏称、宋明配享之臣。曾有乞休得请者。举数人为证。且称七十悬车。古之通义。又引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解。朕谓不然。昔人久处要地。恐滋谗谤。将致贪恋贻讥。势必迫于殆辱。故易云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要岂所论于与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哉。设令昏耄龙钟。不能事事。瘝官旷职。于治体有妨。亟当避贤者路。在朝廷亦不得不听其引退。然昏耄龙钟者。固将神明愦然。其于去留。已瞀不知。使其心尚知觉。则日日同堂聚处之人。一旦远离。虽属朋友。尚有不忍。况在君臣。岂其恝然。书曰。天寿平格。又曰。耆寿俊在厥服。秦穆霸主。尚猷询兹黄发。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卿精采不衰。应务周敏。不减少壮。若必以泉石倘徉。高蹈为适。独不闻武侯鞠躬尽瘁之训耶。若如卿所奏、武侯遭时艰难。受任军旅。生逢熙洽。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朕又谓不然。皋夔稷契。与龙逢比干。所丁之时不同。而可信其易地皆然。其心同也。设皋夔稷契。无龙逢比干之心。必不能致谟明弼谐之盛。龙逢比干。无皋夔稷契之心。亦必不能成致命遂志之忠。遭遇虽殊。诚荩则一。夫既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钜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为君则乾乾不息。为臣则蹇蹇匪躬。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至优至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余年眷待之隆。亦不当言去。即令果必当去。朕且不忍令卿遽去。而卿顾能辞朕去耶。卿若恐人议其恋职。因有此奏。则可。若谓人臣义当如此。则不可。朕尝谓致仕之说。必若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而非仕人之盛节。为人臣者。断不可存此心。何则。朝廷建官命职。不惟逸豫。惟以治民。而人生自少至老。为日几何。且筮仕之年。非能自必。设令豫以此存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人之相视。年至则奉身以退耳。谁复出力为国家图庶务者。此所系于国体官方人心世道者甚大。我朝待大臣。恩礼笃至。而不忍轻令解职。大臣苟非隆老有疾。不轻陈请。恐不知者反议其贪位恋职。而谓国家不能优老。全其令名。是不可以不辨。故因大学士张廷玉之请。举朕所往复晓譬者。布告有列。其所陈既未允行。重违其意。所有吏部事务。不必兼理。俾从容内直。以绥眉寿。大学士来保。著兼管吏部事。   ○谕军机大臣等、刑部议奏、盛京侍郎介福奏朝鲜国人李古禄子等被盗一案。交盛京刑部会同该将军作速究查完结。介福究未办理明晰。如此案偷盗。实系内地之人。即应将内地之人治罪。若内地之人并未偷盗。系彼造言诬赖。此风断不可长。应咨行该国王。令其惩处。倘偷盗实由内地。而反谓彼诬赖。益乖政体。此事虽细。然不申究明白。致与外夷小邦。彼此相诬。于国体殊有关系。该管官员。未免意存回护。著传谕介福。会同将军达勒当阿。秉公审讯。务得实情。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询问额尔图。据称博罗特等六人脱逃。理应即行奏闻。后因博山县擒获五人。惟达什哈一人未获。欲俟审明具奏。因母病故。移交署将军三达色办理。似此紧要事件。又系任内经手办理。并不奏闻。实属罪无可辞。请交部议处。得旨。自青州脱逃之额鲁特达什哈等六人。俱系逆贼。理应一面严缉。一面奏闻。乃额尔图等。竟视若寻常逃犯。不行具奏。甚属疎忽。及移交三达色后。祗将钱粮咨请部示。更属舛谬。额尔图、三达色。著一并交部察议。   ○左副都御史梅珏成参奏。浙江按察使万国宣、将尼僧罗柴氏控陈学愈逼毙三命一案。不行详究。草率完结。经御史沈廷芳奏闻。蒙遣刑部郎中德福前往审理得实。查贡生陈学愈。因图买之屋。被尼僧罗柴氏先买。心谋陷害。适臬司遣役访事。因捏写罗柴氏邪教惑众访单。嘱托转禀。乃臬司不问虚实。遽檄查拏。以致陈学愈趁势逼吓。罗柴氏情急。遂一庵五人同时投井。经地邻救出罗柴氏等二人。随以威逼毙命具控。该县屡请将陈学愈革审。陈学愈又贿嘱巡抚刑房。得免咨革。遂以尼僧畏罪自尽结案。竟将陈学愈开释。是众尼之投井。实由陈学愈威逼。而陈学愈之敢于威逼。实由臬司妄行访拏。继复怙过饰非。故出重罪。请旨交部严加议处。得旨。从前浙江按察使万国宣来京陛见时。朕观其人粗率卑鄙。难胜臬司之任。曾传谕常安。令其据实具奏。嗣据常安奏称尚可胜任。是以暂为姑容。然终不惬朕意。近日罗柴氏控告陈学愈威逼三命一案。经御史陈奏。差部员前往审理。始得实情。揆厥所由。实因万国宣任役误访。袒庇劣生。以致连毙数命。朦混外结。似此庸劣之员。岂足称明刑重任。梅珏成据实纠参。所奏甚是。万国宣著交部严加议处。摺并发。   ○吏部议准御史王显绪奏称、藩臬两司。有应办之事。概与督抚商酌。不得摭拾敷陈。如督抚不为举行。始准据实陈明。将曾商未允之处叙入。从之。   ○以故喀尔喀扎萨克台吉旺楚克达尔扎之子衮楚克扎布、袭职。   ○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吴履泰、以原衔充日讲起居注官。   ○是月。署江苏巡抚安宁奏修筑松江府属海塘工程。得旨。知道了。此等工程。当相其缓急而为之。必以实费。毋滋冒销。方可。外省似此者颇多。大半饱属员之囊橐耳。   ○河南巡抚硕色覆奏、粮贵之源。大概由于生齿日繁。以一省而论。或此贵而彼贱。则由于丰歉不齐。或初贱而后贵。则由于商贾囤贩。居今日而筹民食。惟在首严囤积之禁。至于采买官谷。原为地方备不时之需。若恐妨民食。不为采买。设有缓急。其何以恃。况定例价平则买。价贵则停。并不致病民。是以豫省除归陈等属。被灾粜赈各谷。暂缓买补。其余平粜谷石。俱令采买。得旨。此亦不过一端耳。正恐未中病源也。俟各省奏到日细酌之。   ○又奏覆、豫省并无官湖被民侵垦致妨水利情由。得旨。此亦不过一端耳。外省似此奉到谕旨而不能实力奉行者。可胜屈指哉。实为汝等为督抚者愧之。   ○新调陕西巡抚陈宏谋奏谢恩求训。得旨。此汝驾轻就熟之地。有何别谕。但总督远在川省。则目下情形。又自不同。一切持重秉公。毋立异。毋沽名。若能去此结习。则汝尚可造就之器也。勉之。   ○又奏覆胡中藻所奏陕西歉薄情形。查陕省上年秋成。渭河以北。不及渭河以南。其西安、同州、二府属之耀州等十六州县。秋雨缺少。收成有不及五六分者。又九十十一等月。均无雨雪。至十二月。始得微雪。未能透足。其中有高阜不能种麦者。有已种尚未长发者。民间不无惊惧。或携妻子佣工就食于别府者有之。或投亲乞食于外省者有之。至于一堡走空。尚不如是之甚。前经抚藩减粜常粮。出借仓谷。收养乞丐。缓徵尾欠。又于省城设厂煮粥。并劝殷实之家。出粟惠济。是以自去腊得雪后。民已安帖。惟是陕省民食。全以麦收为重。而麦苗生发。尤赖春雨及时。若二月以前得雨。麦苗自可茂盛。万一雨迟。穷民乏食可虑。又当另为筹办。现在清查存仓米谷麦石。以备青黄不接酌济之用。得旨。览奏俱悉。目下既无可亟待赈恤之事。则是胡中藻所奏过甚而涉虚矣。何未言及。此等观望。亦汝旧习应改者也。   ○暂理陕甘二省事务甘肃巡抚黄廷桂覆奏、安西五卫孳生羊。因乾隆十年冬间。陡遭大雪。冻毙过多。难符原议三年十分考核之数。是以再请展限一年。上年冬底届期。但冬季孳生确数。必次年春初。始能查办。至孳牧羊。原因从前口外羊价昂贵而设。近年准夷进贡贸易。带来羊甚多。又兼回民商贩。从青海各路来者络绎。若仍搭放兵食。扣价还项。则兵无余利。一时壅积。转售铺户。价必更平。不惟无济。反致苦累。何敢固执原议。不筹变通。再前奏请将应行搭放之羊。择口老与不怀羔者。仍照每斤三分价值。令各卫自行变卖。盖以羊老则易倒毙。不怀羔则无益孳生。均未便留牧。徒糜公项。且秋冬膘肉尚肥。出售无难。若必俟春考核之后。恐冰冻草枯。膘减肉落。且一切雇觅夫工之费。更属虚糜。是以请变价易粮。并不敢因碍难考核。故意回护。亦非为留牧无益。全请变价也。再查口外多有牧地。孳生原属有益。现委员赴各卫牧厂。将节年所生羊羔。勘明确数。合算牧放工本。有无赢亏。乃可定其有益无益再奏。得旨。这回奏情节。该部核议具奏。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 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十三年。戊辰。二月。乙卯朔。兵部奏、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省营伍。请派大臣查阅。得旨。湖北湖南营伍。已令总督塞楞额查阅。不必另派。其云贵二省。张允随新授云贵总督。上年已经查看。此次派往大臣之处。著停止。   ○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奏、徐州府黄河南岸七里沟迤下。河自西而东。因北岸青田地方。沙嘴挺出。以致黄流又折而北。直趋狼矢沟埽工。坐成顶冲迎溜之势。伏秋盛涨。甚为险要。今于狼矢沟对岸青田兜湾处。开挑引河。引溜趋东。并于河头下唇。接筑兜水坝。俾大溜全归引河。业于上年秋汛时。乘机开放。溜势畅行。冲刷宽深。旧河日淤。迨冬水落归槽后。大溜仍趋引河。现今中泓深一丈六七尺、至二丈二三尺不等。旧河已经断流。又山安厅属、黄河北岸二套地方引河。亦于上年秋汛开放。大溜直注引河。日刷宽深。经冬无异。现今中泓深二丈三四尺。至二丈八九尺不等。旧河日渐沙淤。其南岸辛家荡一带险工。俱可无虞。报闻。   ○丙辰。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上御乾清门听政。   ○谕军机大臣等、据镶红旗参奏、参革广东韶州府知府王霔亏空银两。拟罪勒追。伊子王廷栋逗遛在广。并未归旗。而王霔又供称王廷栋于乾隆八年七月。私行进京。随报明曲江县在案等语。彼时该督抚并未知照到旗。延及一年之久。始于咨送外任旗员丁册内。朦混开载王廷栋业已归旗之语。以致王廷栋至今潜匿无踪。似此亏空人员子弟。地方官应时加查察。何以疎踪至此。尔等可传谕策楞。令其查明此案从前如何办理。并将疎踪各官。查核据实奏闻。   ○兵部议奏、湖广提督革职留任王无党、于兵丁不法。隐匿不报。应照例革任。得旨。王无党著革任。该部调取来京引见。   ○转吏部右侍郎德龄、为左侍郎。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德通、为吏部右侍郎。詹事府少詹事裘曰修、为詹事府詹事。   ○以故青海扎萨克镇国公丹津那木扎勒之弟索诺木巴勒济、袭爵。   ○丁巳。祭先师孔子。遣平郡王福彭行礼。   ○谕曰浙江按察使万国宣。现在交部严加议处。其按察使员缺。著郑远补授。所遗员缺。著陈树蓍调补。原任江苏布政使王师。系朕特用之员。伊在任沽名邀誉。不能实心任事。经安宁参奏。令其解任来京候旨。询之尹继善。亦称其有瞻徇之习。但念伊在直隶年久。于地方情形。或尚能熟悉。其天津道员缺。著王师补授。以观后效。   ○大学士议准、钦差大学士高斌等奏称、会勘仁和、海宁、二县。自章家庵起、至尖山脚止、新旧大石块石柴草土塘。并皆巩固。塘外新涨淤滩。绵亘四五十里。中小亹引河。导引江溜。畅流直下。全塘得保无虞。但得后边土堰攩护周匝。则塘后坡土不伤。除八仙石起、至章家庵、老土塘四千七百余丈、另有外护土堰、无须加筑外。应将前项塘工。顶上后边。一律加筑土堰。底宽一丈二尺。顶宽八尺。高四尺。共长一万四千数百余丈。再自仁和县江塘迤东至章家庵、民筑土堰、六千二百余丈。原为八仙石迤东老土塘之外护。高下厚薄不齐。应通体加高培厚。从之。   ○以广东潮州镇总兵官史载贤、为湖广提督。   ○以故喀尔喀扎萨克辅国公巴尔丕勒多尔济之子车登三丕勒、袭爵。   ○旌表守正捐躯之河南偃师县民刘魁妻李氏。戊午。祭大社大稷。遣恒亲王弘晊恭代行礼。   ○上诣大高殿行礼。   ○奉皇太后东巡。车驾发京师。   ○以护军统领兼署右翼前锋统领满福、为热河副都统。头等侍卫三音图、为护军统领兼署右翼前锋统领。   ○调江南苏松水师总兵官胡贵、为广东潮州镇总兵官。以江南太湖协副将王澄、为苏松水师总兵官。广东罗定协副将张霖、为广东左翼镇总兵官。   ○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是日、驻跸董公庵。   ○己未。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是日、驻跸卢村。   ○庚申。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是日、驻跸当陌村。   ○辛酉。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   ○谕、据安宁奏称、新授四川按察使台柱详称、母年八十三岁。迎养在署。四川路远。不能偕往。又不能离。情愿仍留本任。词意恳切等语。台柱著调补安徽按察使。叶存仁著调补浙江按察使。其四川按察使员缺。著郑远调补。   ○又谕曰。青州副都统三达色。朕施恩由侍卫擢用副都统。于额鲁特脱逃一案。并未奏闻。办理错谬。经朕训饬。终于不晓。糊涂已极。不胜副都统之任。著革去。作为三等侍卫。效力行走。其员缺、著塞勒登调补。塞勒登所遗员缺。著四十六调补。四十六所遗员缺。著鄂弥达调补。鄂弥达所遗员缺。著公嵩椿补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