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 - 第 36 页/共 37 页

前新加坡领事黄遵电云:『台既自主,亟宜杜彼借口,似应即将唐抚军革职;一面告倭,以台人背衅,巡抚为民劫留,现已将其革职。按约交割需时,现正设法劝谕云云。一以明中朝守约之意,一以缓日本攻台之师。可否密商北洋,言之政府』等因。由陈藩司宝箴转呈前来。文韶悉心查核,所论不为无见。惟现在劝谕云云,似未妥协;恐揽在身上也。是否可行?不敢壅蔽;谨请钧夺!文韶。真。   广东巡抚马丕瑶来电(五月十二日到)   蒸电谨悉。澎湖事亟,台湾派员来募勇;并非粤东解往接济。和局定,委员即已遣散。英、德公使所云勇丁由粤往台,想是和议未成以前事。既奉谕旨,自应饬禁。惟各处购外洋军械多自香港交付,即日本亦从香港购买;台湾有无购运,粤省不得而知。省城并无运械往台之事;洋报日有谣言,殊不可信。请代奏!丕瑶肃。真。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十三日到)   李经方文电:『商办交接台湾节略:佳巳电自淡水发后,开赴基隆;申正抵基隆口外之海湾,名三雕澳。舶泊定,桦山请初十已正相见。届时往晤,桦山云:「奉命来台,以为和约批准,交接甚易。乃伊藤接中国政府电告台事棘手,始带领水陆各军到淡水。后派小兵轮欲进口,知照华官;华兵开炮要挡,故来基隆,又为华兵鎗炮轰击。不得已,暂住三雕澳。现陆军一万已登岸,日内可取基隆」云。经方答以「奉命照约来此,专与贵委员商办事件;台湾如何交接,望先明告」!桦山云:「诸事棘手,交接甚难。俟我攻取基隆,到台北府后再徐议交接」。经方云:「和约批准,伊藤自认中国已将台湾治理事权交与日本;此来照约将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物件交与贵委员。台民已变,岂能登岸一一点交!我自马关回,卧病已久,在沪调治;奉旨力疾前来。此处风涛险恶,不能起立;若候贵委员登岸到台北府,不知何时!台地甚大,民变非一日可平,恐非数年不能交接清楚。今两国和好,须按照友谊和衷商办,不可强我所难」。伊云:「虽然如此,交接事大,不能迁就」。辩论至未初,经方昏眩,坐不能定。桦山云:「请回船,我即来商议」。经方为多人扶回。桦山未正来拜,首云「和约批准,愿两国实心和好,永远不改」!答以「诚然」。伊云:「既如此,何以淡水、基隆中国兵丁皆放鎗炮要击;此处复见有华官告示,令军民人等抗拒」?答以「和约批准后,大皇帝即派我来台带有全权交接台湾,且特旨令文武各官陆续内渡;此为两国实心和好凭据。台民不服生变,何事不为!淡水开鎗,我未目见,不知虚实;但据贵委员之言,想必团练土兵所为。风闻杨提督等已内渡,其余文武各官虽为台民劫留,未能遵旨一律内渡;民不奉朝命,官久无权,告示皆台民所为,官岂能过问」。辨诘数时。伊云:「但愿抗拒各事,如贵委员所说,非官与兵所为」!经方复云:「交接之事,究竟如何办理」?桦山云:「早间所说,即是办法」。经方云:「固执过甚,似非和衷」。桦山云:「我甚和衷,但办事不得不然。今见贵委员病状颠连,若久留于此,万有不测,我实疚心!但交换之事,贵委员如何办法」?经方答以「照约办理,外无他法」。桦山云:「须有清单」。经方云:「非地方官,何从有清单!此时民变,将来平定后衙署文卷何从查考,终无清单。和约内本无「清单」字样,何必多立名目,强我所难」!伊云:「清单任贵委员如何写法,总须有此名目,方合款式」。经方即于清单内写:「一、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并各府厅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伊云:「太含糊」。经方云:「强我开清单,祗能如此。不然,即将「清单」二字删去」。伊见方词意甚决,始允照办。桦山又云:由台湾至福建之海线,系台湾属公物件;伊须照收。经方云:「海线非岸上产业,何能交让!况每线登岸,非两国政府议明不能;我未奉命商办此事,无此权力。且和约内未言及」!伊云:「既然如此,祗好写明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后商定」。彼此辩论自未正至酉正,始定议。桦山即命其参赞先将汉文、东文清稿交方阅看,其稿措词尚合和约;因与福士达商酌。福云:「此文据但照抄和约,于和约外不增减一事,实为简要妥洽,非其意料所及」;劝方即刻署名盖印,恐稍迟有变,另生枝节。亥正,即彼此署名盖印。事毕,十一子刻开船,本日申正到沪;感受瘴疠,病益加剧。乞将问答节略,核酌代奏!至交接文据,即续抄电』。请代奏,并交总署备案!鸿。元辰。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十三日到)   密红。李经方(电)称:『交接台湾文据:「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照在下之阅所定和约第五款第二条交接台湾一省,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简派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简派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各为全权委员。因两全权委员会同于基隆所办事项如左:中、日两帝国全权委员交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在下之关两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所定和约第二款中国永远让与日本之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即在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之管理主权并别册所示各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均皆清楚。为此两帝国全权委员欲立文据,即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订为基隆(缮写两分)。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委员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全权委员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清单:一、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并各府厅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一、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后商定」云』。乞代奏!又据电称:『交接文据汉文、东文各一分,拟派随员赍送到津,求咨送总署备案。回文到,即转咨』。鸿。元巳。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十三日到)   沪局电:『洋报传单,今晨接台北电:此处大为震动,抚台已逃走。衙门并邻近之房均被毁,兵与民四处劫掠;西人幸尚无恙。沪尾亦乱云』。鸿。元戌。   福州将军庆裕等来电(五月十三日到)   顷台局电:『唐抚有移驻新竹之议,布置尚未定』云。庆裕、宝泉肃。文酉。   福州将军庆裕等来电(五月十三日到)   顷台局报:『倭兵昨晚距城二十里,城内纷乱;电局仅洋人一名,不能收报。今晨唐抚已赴沪,土人俟抢,抚署被焚』。沪或指沪尾。庆裕、宝泉。元。   上海道刘麒祥来电(五月十三日到)   沪关税司先后接淡水税司电:十一夜,倭人轰击基隆;兵降,未回一鎗。倭在八斗码头东登岸前进,欲从陆路攻基隆;口外兵轮一大队,将以由水道夹击。又,李道初十夜子刻在淡水洋面与桦山交割换约,昨晚乘「公义」回沪。麒祥禀。   军机处电寄刘坤一谕旨(五月十三日)   奉旨:『刘坤一十一日电、长顺初九日电均悉。现在台湾已经李经方交接清楚,倭兵致台,基隆不守、省城瓦解,无从过问;和局并未决裂。倭允归辽,有三国担认,不至翻悔。我军祗宜就原扎处所小心防守,切不可轻信传闻,率行进扎,图占先着,转致启衅;是为至要。此旨着刘坤一知照长顺、依克唐阿及前敌各军一体懔遵。钦此。五月十三日』。   军机处电寄许景澄谕旨(五月十三日)   奉旨:『辽东倭兵,前据探称陆续撒退,所存无多。兹又据长顺等电称:现又添兵增炮、筑台挖沟,似不肯归地等情。洋报又称:海参崴俄兵整备行囊,似有与倭交绥之意。现在台湾已经李经方交接清楚,台、倭交兵,与我无涉。惟归辽之事,三国究竟商议如何,尚无确信。着许景澄即向外部探问,电闻。借款一节,亦宜早与定议为要。钦此。五月十三日』。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十四日到)   沪局电:『顷接福州商局电:唐及大小官员十二夜赴沪尾,拟坐「驾时」船往申,被兵士扣留。倭未进台北城,大队往攻沪尾。又闻「驾时」船被击云』。鸿。愿酉。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五月十四日)   奉旨:『李鸿章三电均悉。台事既经李经方与桦山交接清楚,立有文据;此后台湾变乱情形,即与中国无涉。应由李鸿章电知伊藤,以为了结此事之据。至海线如何办理?应饬电局豫为筹议,以备随后商定。前派李鸿章、王文韶为全权大臣与日使商办事件,该使有无来津消息?并着探明电闻。钦此。五月十四日』。   福州将军庆裕等来电(五月十五日到)   顷台局洋匠手报:唐抚昨往沪尾,今早附「雅打」商轮内渡;沪尾炮台拦截,经德兵轮放炮救之,始开去。又,昨晚台城火药局被毁,倭兵现尚未入城云。庆裕、宝泉同肃。寒戌。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十五日到)   顷接伊藤十四日申正来电:『林董已于昨日乘本国兵船由横滨起程赴任,本大臣求托阁下:于林大臣到津时,赐予优待帮助,庶于奉使本旨得有裨益;本大臣曷胜心感预谢之至』。当即电覆以『西六月初六日(即中五月十四日)来电收到。林董大臣已起程赴任,到津时自必优待、遇事帮助,以敦友谊而副尊嘱。台湾变乱情形,前已屡次电闻在案。李经方初九日到基隆海湾与桦山提督会商,蒙其格外照料体谅,节日互立文据,将台湾一切事宜照约交接清楚,以后治理地方之权系贵国政府责任,应由桦山自行照办,即与中国无涉;想贵大臣必已闻知。至林董驻京,原为办理中国政府前电所陈各案;可先在津商办。昨奉上谕:「派李鸿章、王文韶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商办事件。钦此」。林大臣自不必先行进京;本大臣病假将满,当会同署督王大臣遵旨款留,与之和衷妥商办理。请贵大臣迅即电知林大臣遵照为要』云。请代奏!鸿。望午。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十七日到)   沪电:『闽局昨午来电:倭进台北,唐「驾时」走否未确;线已不通云』。询之沪税司,亦无沪尾税司电音。又闻洋人传言:「驾时」所载非唐云。鸿。筱辰。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十九日到)   顷接伊藤十八日午正覆电:『台湾业经按照「马关条约」交接清楚,闻之实深欣悦。林董将来赴任办公,承贵大臣允许遇事帮助,曷胜感谢。如此帮助,于两国邦交必深为有益。现当此时,应以重结邦交为第一要议。日皇特简林董,委之以此重任;故宜径赴北京,愈速愈妙。林董赴京并到任一切事宜,仍求贵大臣赐予帮助为荷!其按照「马关条约」应议事宜,现在林董尚无此等权柄;因当其起程之时,中国政府所有主见,日本政府未及周知。至林董到任之后,再由日本政府予以权柄,以便与贵大臣暨王大臣会议一切,原无不可』云。鸿查以前电声明赴任,照常例须到任后乃能办公议事;现虽遵旨款留,势难坚阻。闻两日后可到,俟晤商再陈。请先代奏!效辰。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二十日到)   沪局电:『洋报横滨来电:五月十四日桦山报称:已在基隆设立总督衙门。该处文武均逃走,土人四处掠劫。西人深恐被害,亲到日人处请兵催进台北府;台民馈礼呈物,以迎王师。北方全境已为日人所有,大约南方尚须战云』。鸿。哿。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二十一日到)   沪局电:『洋报接香港午后来电:「驾时」已到厦门,该船身有弹子所穿之洞。当台抚乘该船离淡水时,有兵十名被炮台击死,其尸俱载至厦。该船在淡水,系德兵船「伊尔地士」送出海。该船上有乱兵一千五百名要去广州,不肯回厦上岸。台北基隆、沪尾营兵只五百人踞守;台北灾害甚大,日人施救甚勇云』。顷杨提督岐珍来电:『溃勇来厦六、七千,一无所有;闽给遗赀一元,鸠形鹄面,凄惨已极』!核与洋报大略相同云。鸿。马。   闽浙总督边宝泉来电(五月二十一日到)   效两电悉。台湾溃勇纷纷渡厦,尚无哗乱情事。已于十七派员前往,会同杨提督妥为赀遣,派轮分送回籍;粤勇送粤、湘勇送湘,并电两江、粤东接递护送。顷闻倭装勇二艘来闽,到时当续遣;闽口俟溃勇遣毕即撤封,以便茶运。惟闻台北基隆、沪尾倭均派兵营,绅民俱服;华官均内渡,海关挂倭旗。惟台中、台南消息不通,将来战事恐尚不免。宝泉。哿。   闽浙总督边宝泉来电(五月二十二日到)   失守澎湖总兵周振邦、通判陈步梯,经署台抚先后奏奉电旨解闽审拟;当委司道委解亲讯,据供倭由后路登岸,统领朱上泮约往劫营,周振邦与陈步梯被倭迎截,众寡不敌,先后退守东卫金龟集,陈步梯回城,各处炮台被毁、土城亦陷等供。查周振邦疏于筹备,被贼登岸,节节退守,失陷城寨,陈步梯职司守土;俱照守边将帅失陷城寨,应斩候。陈步梯因土城兵少不支,可否援法防成案,乞恩末减?因系奉电旨审拟,谨先电请代奏!详细情形,另折奏闻。宝泉肃。个。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二十四日到)   沪局养电:『「驾时」昨夜到,停商局北栈江中。遣人到该船询据水手说:唐由此船来,昨夜即上岸,不知何往。至倭之入台,由土人引从基隆后荒僻之径搭桥渡一小河而进,又由某秀才等自基隆引到台北;倭兵仅二百名。先时,兵勇抢掠;及倭兵到,即不抢。「驾时」自淡水开驶,由抚署抬来银三万五千两;为大炮台所见,即向「驾时」开炮。该船系挂德旗,改名「益达」,德商经理;德兵船遣人到炮台询以何故?炮台答以「三个月无饷,现忽有银装出,故击之」。德兵船即饬将银送交炮台,半途已抢数千。旁有一土炮台,仍未得银,复向「驾时」连击五炮;中二,伤数人。倭送粤勇到厦,「琛航」装往广东』云。鸿。敬。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二十四日到)   密红。鸿章假期届满,日使林董于本日已正来谒,会同文韶接晤。寒暄数语后,询其接伊政府电信否?林云:『昨到津,始接伊藤等电称,中堂与王大人已奉派全权大臣,会商事件。惟照通例,驻京使臣应先赴京到任,呈递国书观见』。答以『中朝向无一定办法,有公使到任数年或数月始觐见者。现值天气炎热,未知我大皇帝接见方便否。两国既经和好,早迟必准觐见;何必急急』!林云:『我奉朝命,不敢违;必须先进京,往总署请示。倘令我回津商议公事,我可再来』。鸿等询及辽东何时退还?日本兵何时撤尽?林云:『我启程时,三国正议此事。辽东已踞各处之兵,已逐渐撤回;但一时尚难撤完』。询以我前敌各军探报海城、营口尚添兵?林谓:『必是各营间有调换,误报;添兵,断无其事』。林又商及『照约两国俘虏应各送还广岛、海城;有华兵俘虏一千六百人,当即分送。惟照通例,应由华筹给送费;但为数无多,俟其行文到日分别办理』。问:『台湾有信否』?林云:『久未接桦山信,只知已到基隆,余无他言』。询其何日进京?云『俟酌定水陆路程,再告知』。以上各节,无甚狡强;鸿等不便徐留,致失和气。俟其抵京,钧署再妥酌。请先奏!鸿、韶。敬午。   闽浙总督边宝泉来电(五月二十五日到)   马电敬悉。厦门赀遣散勇,派轮分送;装满三船,均已开行。尚余六、七百名候船,昨电调浙轮来闽帮送。现又有倭船三舰装勇二千余至平潭,由省城内外及兴、泉一带均有散勇,即当妥为赀遣,不令逗遛滋事。闽口定于闰五月初二撤封,即知照各领事。请代奏!宝泉肃。敬。   --以上见原书卷四十五。   吏科掌印给事中余联沅奏报传闻台湾刘永福与倭击战情形片(六月初二日)   再,中国自交台湾而后,倭人即将电线割断,不通音信;且厚贿中西各报局,不许登录。盖恐中国知之,无所肆其要挟也。臣等昨得厦门商人私信,证以近日传闻,敬为我皇上缕陈之:一、倭以十五艘火船攻鸡笼,先到者十二艘为刘永福诱之入城,悉数歼除;计戮倭军二千人及降倭淮军四千人。一、倭奴取台北府,被刘永福伏兵海边,轰毁其七船、夺获其五船,仅余三船逃免。先是四月间,刘永福知台湾必有战事,乃从闽、广豫购火油,用竹筒盛之;乘风倾入,故有此捷。一、倭中大将七名,悉为刘永福擒获;其余将弁,不计其数。倭人愿输赀续回,刘永福故索银数百兆以难之。其兵丁之登岸者,又为刘永福设计坑杀。一、台北、澎湖,现经刘永福收回。前丁汝昌私降于倭,倭人为之易名;现在澎湖,亦为刘永福拘获。一、倭愿将全台让与刘永福,只求鸡笼两炮台;刘永福不允,只准通商、不许有兵船保护。案倭之伎俩如此。李鸿章前则主和忌战,至此又密禁报局不许宣传,故朝廷有所不知,得遂其虚声恫喝之计。应请旨再饬下闽浙督臣探确速奏,俾该倭慑于威声而敛其骄纵,亦未始非国家之利也。   臣等窃以中国物力如此艰难,赔款万难如数;幸此时款尚未交,倭现与俄购衅,万不可遽借款与之以资其强。至朝鲜久为藩封,而倭强以为自主之国;俄与之争,此诚难得之机会。况俄与我通好二百余年,正好资其兵力制倭人、收朝鲜,以泄中国之愤而快天下之心。乃闻李鸿章尚欲我出兵助倭以攻俄,益信外间传其父子通倭,并非苛论。想圣明深识远虑,洞烛各国之情伪;必不至为莠言所惑,弃好而崇雠也。   为此合词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