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 - 第 34 页/共 37 页
密红。顷德领事司艮德来,译呈绅珂电云:『柏林政府电开:「接得实信,台湾现已添兵,以台民定策为辞。德国政府之意,以为中、日如再行开仗,则中国违约,责成更大;不但台地必失,且恐舟山、海南及其它要紧处所难保无虞」等语。本大臣因于二十四日谒见总署,以现在危险情形告明各堂,并加警戒;总署答云:「李中堂已将总署无权管理台湾事宜告明伊藤,并请伊藤会议此事;伊藤复称:中国已将台湾主权让与日本,台事勿庸会议,日本能自保其地平安等语。请将以上情节告明中堂,并将回复之语电知」云』。鸿答以『总署无权管理台事之语,不但我未告明伊藤,且无此政体;恐绅使误会』云。所称危险情形,自是友邦关切好意;请加意申诫为要。鸿。宥午正。
军机处电寄许景澄谕旨(四月二十六日)
奉旨:『许景澄廿三日电奏已悉。俄允三国同议辽事,尚未酌定商议之地。着许景澄随时探问;一有确信,速即电闻,以便中国派员与议。倭已派员来台收地,现派李经方前往商办;并令唐景崧开缺来京。惟台民不服,必至生变。其难以交割情形,亦可告知俄廷,免致倭人借口。钦此。四月二十六日』。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四月二十六日)
奉旨:『李鸿章电奏已悉。李经方随同李鸿章赴倭,派为全权大臣,同订条约;回津后尚未复命,何以遽行回南?昨派令前往台湾商办事件,又复藉病推诿;殊堪诧异!李鸿章身膺重任,当将此事委筹结局,岂得置身事外,转为李经方饰词卸责!本日已有旨将唐景崧开缺,令其来京陛见;并令文武各员陆续内渡。现在倭使将次到台,仍着李经方迅速前往,毋得畏难辞避!倘因迁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亦不能辞其咎也。钦此。四月二十六日』。
军机处电寄唐景崧谕旨(四月二十六日)
奉旨:『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着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着饬令陆续内渡。钦此。四月二十六日』。
侍郎长萃请饬李鸿章亲赴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折(四月二十七日)
奴才长萃跪奏:为大臣玩视朝廷,渐不可长,请更考验以决去留;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见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受国厚思,听理海军数十年,糜饷无算;一旦临敌,率皆溃散。其孤恩负国,已可概见。迨奉命议和,不顾事之可否,遽尔定约而归。其「军务获咎人员均行释免」一条,于倭人并无所利,显系该大臣预为淮人开脱地步。尤可异者,议和之后迭次请假,并不进京复命,举万分难处之事委诸朝廷;岂公忠体国之大臣而忍出此!彼盖明知所约各条大不利于中国,中国臣民必动公愤,故思置身事外,归过朝廷;而其敢于出此者,直以朝廷无人督责耳。在我皇上念其为先朝老臣,且有战功,每示优容,不忍弃置。而我皇太后自归政后深居宫中,又不能知其晚年变节至于如此;使皇太后知其如此,则所谓此鞅鞅非少主臣者,在我皇太后圣明果断,固早有以处置之矣。
今者和局既成,事多棘手;而最难者,莫如交割台湾一事。该大臣既已约之于先,谅必能善之于后;且能与倭人议事者,除该大臣外,亦别无一人。拟请皇上恭请懿旨,饬令该大臣亲赴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所以必请懿旨者,我皇太后垂帘听政几三十年英断如神,群臣莫不折服;该大臣即不畏我皇上,当必不敢不畏我皇太后。如其闻命即行,亲至台湾目击民情,一时触发天良,容或另有挽回之术,是该大臣尚能补过于万一;在朝廷弃过录功,亦何必更为刻责!设该大臣抗违懿旨,托病不行;则是该大臣不惟不畏皇上,并不畏皇太后矣!则是该大臣但知有倭人,不复知有我大清矣!拟请皇上奏明皇太后,立将该大臣置之重典,以维国体、以厌人心;天下幸甚!不然,听其优游事外,略不绳以法度,不惟目前台湾之事漫无办法,且恐唐代藩镇拒命之祸将接迹于此后矣!
奴才愚昧之见,是否有当?谨恭折奏闻,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四月二十七日到)
钦奉宥电谕旨,惶悚曷任!李经方患病未愈,且虑不能胜任,何敢饰词推诿。惟事势紧急,遵即电饬力疾料理前往。顷据电禀:『经方才短病紧,地方情形太生,恐误大局;不敢不沥陈于前。严旨督责,敢不懔遵。惟任大责重,可否添派一人同往到台;或留署藩司顾肇熙、提督杨岐珍在台交接,并请令科士达偕往襄助?乞酌核代奏』等因。查顾、杨二员均与鸿章旧好,人亦明练;乞电饬暂留,与李经方会商一切。科士达亦愿偕往;所需洋文、东文参赞翻译各员,已令经方酌调。鸿赶紧代刻关防,以便公牍钤用;并饬沪道筹给公费、租定轮船,俟津、沪各员齐集,刻日前往。鸿又电属伊藤转致桦山,和衷相机商办。请代奏!沁午。
福州将军庆裕等来电(四月二十七日到)
前电台民公禀,计已代奏。台民忠愤,倡议拒倭;远近响应,日益汹汹。官府弹压无权,兵勇有戕中军之事。届期倭来收地,势必群起抗拒,断不能听官交割;倭不得地,必借口别有要求。若不及早设法,一朝变起,接受愈难。查和约赔费、通商两条足餍倭欲,此条可径援公法「民情不愿,定约可废」,明请各国公议废约。倭知民心不附、难善其后,亦必愿迁就了结。裕等为防患起见,请代奏!庆裕、宝泉同肃。感。
军机处奏赴台办理交割除李经方外实无别员可派请饬不准推诿片(四月二十七日)
本日长萃奏「请饬李鸿章赴台交割」一折,奉旨『存查』。赴台交割一节,昨因李经方藉病推诿,奉旨电饬李鸿章仍着李经方迅速前往。前议条约虽有「两月内交清」之语,惟日本所派使臣桦山资纪已于二十三日起程,计日可到。此次办理交割,除李经方外,实无别员可派;即使李鸿章再有电奏代为固辞,仍应请旨饬令李经方前往,不准推诿。合并声明。谨将长萃折恭呈慈览。谨奏。
四月二十七日。
军机处拟给李鸿章电信(四月二十七日)
昨李经方因病辞差,已奉旨仍令迅速前往。贵大臣务当懔遵谕旨,谆饬该员力任其难;克期赴台,设法办理。如再固辞,必干严谴;慎勿率行渎请。四月二十七日。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四月二十八日到)
顷接本日伊藤午初覆电云:『李中堂阁下:公历本月廿一日、即中历四月廿七日来电,业经收到;并将其中情节转电桦山,托其与李经方按照友谊和衷商办。日本政府部已派水陆各军前赴台湾,中国特派大员谅必带有「全权」,日本特派大员业经奉有此等文凭。如中国特派大员先来长崎带同日本国家船只前往,以资护卫,更为安稳。至该大员何日可抵该处?务乞示知』等语。应否加给「全权」文凭?可否先赴长崎会齐前往?乞速核酌请旨饬遵!鸿。勘酉。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四月二十八日)
奉旨:『李鸿章电奏已悉。科士达愿偕李经方赴台并调参赞翻译各员,均照所请理。台湾文武各员,已有旨饬令内渡,未便再令留台守候。如天津别有可派之员,即由李鸿章就近酌调前往,帮同李经方商办一切。钦此。四月二十八日』。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四月二十九日到)
顷电复伊藤云:『五月二十日、即中历四月二十八日来电,业经收到。蒙转托桦山与李经方按照友谊和衷商办,殊为感佩。惟台地民情日变,不服开导;现正围集地方官衙门,愤乱哄闹,不放唐抚台等内渡。中国特派交割大员,断难冒险轻进,致遭不测。贵大臣商请先来长崎协同贵国兵船前往护卫,洵属慎重安稳之美意;但虑事多窒碍,仍望贵大臣电致桦山提督,约定何日彼此在台湾海边何处或澎湖何口会晤,迅速示覆,以便转属李经方酌办。至中国特派大员,已奉旨加有「全权」字样。如果台地平靖,自应按照「马关和约」第五款末条办理交接;倘台民叛乱不已,实系无法交接。祈贵大臣谅之,另筹善法为盼』等语。除转致经方外,请代奏!鸿。艳酉。
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四月二十九日到)
闻倭归辽旅,索加费一万万;台湾系未失地,大可援此案加费赎回。原议兵费偿二万万,又赎辽、赎台之费,请各国公评价值,即可指台湾押与他国挪借巨款;所有赔款,均由此出。似此办法,则辽旅、台湾均退还中国,而赔款数万万均由台出。据江督电称:美国曾沽台湾可押十万万;即不如数,大约数万万可押。请旨饬下总署与李鸿章向日本酌议:台民誓不服倭,倭难据取。李经方来台交割,台民愤极,定中奇祸;即澎,亦断不可往。实相爱,非相忌之辞。改派他员来台,恐亦无善全之策。伏思偿款二万万,又加赎辽旅费,部臣如何措手借款!洋债可成,海关全为英国所据,已属难堪;借必应还,我又何以立国!不如赎台而转押台,则费有所出。至来赎台之费,从容计议,自有众擎易举之法;容再续陈。惟押台之说,台无外洋巨商,请饬江督与议。总之,朝廷不忍割地弃民,人心感奋,百事可为;一失人心,断难再振。台民闻李经方偕倭酋即日往台,变在旦夕。倘蒙俯采末议,祈速谕知。请代奏!景崧肃。俭。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四月二十九日)
奉旨:『李鸿章电奏已悉。伊藤所称李经方先赴长崎会同前往,诸多窒碍。着李鸿章覆以彼此约定在台湾海口会晤,以免周折。文凭即加「全权」宇样。钦此。四月二十九日』。
——以上见原书四十四。
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五月一日到)
密。法提督昨派兵轮「保汤」、「保佩」来台察看,兵官德而尼晋谒,谓『台能自主,可保护』。告以『台民誓不从倭。若台地竟无力争回,必成自主。请速问法弁,究允保护否』?该轮即日开往长崎,请提督电询法廷矣。窃维朝廷虽允割台,经崧迭奏台民愤不欲生情形;第有一线生机,自必允为设法。此次法提督派员来商,实系为保台起见;惟事机能否转圜,尚难悬揣。谨先电闻。可否代奏以慰宸廑之处,乞裁夺。景崧肃。艳。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初二日到)
密红。顷接伊藤初一申正电称:『李中堂阁下:本月二十三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九日)来电所示各节,当经转达桦山提督去后。顷准该提督复称:「两国特派大员,应以淡水作为会齐之所。中国特派大员如以淡水地方有碍难之事,该提督应将中国特派大员安稳让送至澎湖或福州蹔住。如果该处有愤乱之事,应俟至弹压平靖后再行前往,该提督与李经方同时登岸」等语。本大臣相应迅将以上各节电达贵大臣知照,并望李经方即经赴淡水』云。似此尚为稳妥。除电经方酌办外,请代奏。鸿。宋辰。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初二日到)
密红。昨奉寄阅署台抚电,语多隔膜,实有不能已于言者。美国向例不干预外事;即美商肯估押,该国不能助兵,岂非空谈。俄、德、法与倭廷言,不准倭占中国大地;大地犹言平地也,故只索辽东而不及台岛。法初姑欲保台,因俄、德不从,乃止。未定约之前,英且不肯押台;岂定约后,美肯越俎!南洋及台抚皆不明洋情,凭虚臆造者也。至李经方手无兵权,自不能冒险轻进,致失国体。台北人来谓:前次杀死中军,系兵变,非民变;哥哲会弁亦欲乘机劫库耳。唐抚不遵旨内渡撤兵、横生异议,幸朝廷勿为所惑!鸿。宋辰正。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初三日到)
密红。顷电伊藤云:『公历五月二十四日(即中历五月初一日)来电所示各节,甚为周到。李经方现在上海料理行装,未知桦山提督何日自何处起程?向日可到淡水?乞先示覆。查台地民情愤乱、不服开导,系属实情;弹压似尚需时。李经方本无带兵管理地方之责,应静候桦山弹压平静后方婉商办一切。上海距淡水仅两日夜水程,如得桦山办理平靖之确信,李经方即可径赴淡水相会。可否转属桦山将情形随时径电李经方酌办?若桦山正在用兵弹压之际,李经方迹涉嫌疑,未便遽与会齐,以致该处绅民怨愤。贵大臣必能鉴谅及此,并希预筹善处之方为幸』等语。鸿。江午。
前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五月初三日到)
密。四月二十六日,奉电旨:臣景崧钦遵开缺,应即起程入京陛见。惟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合臣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再相机自处。台民闻割台后望有转机,未敢妄动;今已绝望,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于五月初二日齐集衙署捧送印旗,印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旗为蓝地黄虎,强臣暂留保民理事,臣坚辞不获。伏思倭人不日到台,台民必拒;若炮台仍用龙旗开仗,恐为倭人借口,牵涉中国。不得已允暂视事,将旗发给各炮台暂换;印暂收存,专为交涉各国之用。一俟布告各国并商结外援,嗣后台湾总统均由民举,遵奉正朝,遥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藁请罪。昧死上闻,请代奏。景崧肃。冬。
大学士李鸿章来电(五月初四日到)
顷接伊藤初三亥刻电称:『本日来电已接到。桦山提督明日早辰可抵淡水。本大臣详审料量,深信当此时节,两国特派大员会晤之期愈早愈妙。此事极有关系,甚属紧要。是以本大臣盼望中国特派大员立即启程,不必以所处艰难鳃鳃过虑。如万一果有不虞,桦山提督自当按照本大臣前寄贵大臣之电所陈之意出力助护』云。闻台湾已自立为民主之国,布告各国;恐无出而援助者。绅民义愤固无如何,惟不应奉署抚唐景崧为总统,使朝廷号令不行。日本岂不明知;必有责言,虑生他衅。李经方奉命前往交地,兹既无地可交,此外各事无从过问。伊藤仍催赴淡水会齐,原系照约办理;李经方即去,亦不过作壁上观战,断难设法排解。究竟如何处置?李经方应否速往?伏乞电旨迅速指示机宜!请代奏。鸿。支午。
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来电(五月初四日到)
接台电:台民忠义,誓不服倭。适唐抚奉旨内渡,台遂自约为民主之国;绅民蜂拥毕集,不放唐行,强唐抚留台。唐无可如何,允暂留保民御敌;并云『该抚在此,则各官可行;该抚一人去,则无一人可脱矣』等语。查台民不肯属倭情形,屡经电奏。前奉旨拨济台饷五十万及军火各节,已拨三千万并酌拨旧鎗并弹;现改自为民主之国,以后饷械等事自未便再为接济,以免枝节。谨电奏陈明。请代奏。之洞肃。支寅。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五月初五日)
奉旨:『李鸿章电奏已悉。台民劫制生变,事出意外,无从过问。李经方既经照约派往,若不速行,转令生疑。伊藤电内既有「出力助护」之说,自应克日前往,相机商办;即使不能排解,彼亦无可借口也。钦此。五月初五日』。
前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来电(五月初五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