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80 页/共 100 页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瘴疟之症】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喑,此瘴毒疟疾之症也。   【瘴疟之因】山岚溪涧之间,湿毒蒸酿之处,瘴气入人脏腑,血聚上焦,败血瘀于心窍,毒涎聚于肝脾,则瘴毒疟疾之症作矣。   【瘴疟之脉】或大或小,或见沉伏,或见数大,或见沉涩。   【瘴疟之治】解方宜之毒,消岚瘴之气,治无一定之治,方无一定之方,当随地以措方,随机以应变。古不定方,余亦未补方也。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牡疟之症】即痰饮之疟,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胸前满闷,欲吐不吐,此涎饮牡疟之【牡疟之因】风寒之邪,伏于心胃界分,不得外出,凝结痰涎作患,则胸满恶心之疟作【牡疟之脉】脉多弦滑,弦主乎疟,滑主乎痰;滑数热痰,沉弦饮结,气口沉实,食痰【牡疟之治】仲景治以蜀漆散、牡蛎汤,今予推展二条,海石二陈汤、常山草果饮。   蜀漆散   仲景治牡疟原方,表无寒邪者。   蜀漆云母龙骨   牡蛎汤   仲景治牡疟原方,表有寒邪者。   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味,以水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温服,若吐则勿更服。   海石二陈汤   家秘痰疾常方。   海石半夏陈皮甘草白茯苓胸前饱闷,加草果、苍术、浓朴、枳壳。恶寒头疼,加羌活。   常山草果饮   家秘治食痰之疟。   常山草果半夏陈皮浓朴熟苍术甘草饱闷作痛,加炒莱菔子。腹痛,加枳壳。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疟母之症】即痰血疟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疟母之因】邪干脏腑,凝结痰血,假物成形,凭陵为患,则疟疾不瘥,而成疟母之症【疟母之脉】或牢或结,或见沉弦,或见沉滑,沉弦疟邪,沉滑痰结,沉实食积,沉涩【疟母之治】仲景用鳖甲煎丸、疟母丸、陶氏加味二陈汤。   鳖甲煎丸   仲景原方。   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苇浓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桃仁   加味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常山、草果、海石、瓦楞子。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即胃疟)【食积疟之症】胸膈不利,噫气吞酸,临发胸前饱闷,呕吐不宁,多发午后未申之时,【食积疟之因】饮食过饱,停积中宫,或痰或饮,互相交结,偶遇六淫之邪,内外交争【食积疟之脉】滑实停滞,滑数兼热,右手弦滑,痰食之诊。左手弦滑,疟邪尚结。   【食积疟之治】草果饮、清脾饮、枳术汤、香砂平胃散、海石二陈汤、常山饮。   草果饮   治寒疟初愈,服此进食理脾。   草果紫苏川芎青皮白芷甘草生姜气不顺,加熟砂仁。胸前饱闷,加枳壳。   清脾饮   治食滞太阴,脾有痰饮,寒热发疟之症。   青皮浓朴白术草果柴胡黄芩茯苓半夏甘草加生姜、大枣。寒热,加柴胡。恶寒发热,加羌活。口干,加知母、葛根、天花粉。   枳术汤   治食积成疟之方。   枳实白术胸前饱闷,加草果、浓朴。呕,加陈皮、半夏。   香砂平胃散   治食积胃家成疟之症。   藿香苍术浓朴甘草熟砂仁呕加葛根、半夏。   海石二陈汤   治中脘有痰之疟。   海石陈皮甘草白茯苓熟半夏   常山草果饮   治痰积中脘,胸满不食,呕吐不饥,胃家痰实之疟。   常山草果半夏陈皮茯苓苍术浓朴甘草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三疟之症】三阴经疟也,发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发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发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以其间两日而发,故名三疟症也。   【三疟之因】三阴经藏气不和,六淫之邪,得以外入,阴经属脏,脏主乎里,而三日一。如阳经之疟,邪气初入太阳,其经主表,其位主外,是以一日一发。若入阳明少阳,则在肌肉之内,其经稍深,其发渐迟,是以间日而发。今乃邪入三阴,其经深,其发迟,是以三【三疟之脉】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滑者痰,弦涩者血,弦细者虚,弦大者实,左脉弦大,表邪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