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 - 第 49 页/共 163 页
(洛生) 雀印或面生疮疖,疤痕色变赤黑,大效。
密陀僧(另研) 甘松 杏仁(生用) 白芷 蛇床子(各一两) 白果肉(四十个) 萆麻仁(四十九粒) 白蒺藜(杵去刺) 白牵牛(酒浸,各三两) 白僵蚕(二两) 肥皂(去皮弦子三斤,捣细)同药末为丸,早晚擦面,洗去。
卷十二 颧脸部面生黑斑门主论
陈实功曰: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烁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妇人生此,不利于夫主。又疑事不决者,多有之。治当朝以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玉容丸洗擦自退。当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事。(《正宗》)古一人登厕,被臭气熏触,隐忍良久,明日满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云:不出月必死。一良医令以沉、檀香各一两,锉碎安炉中烧熏帐内,以被盖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尽方可出帐门,日引鉴照之,面上黑色渐散矣。盖臭腐属水,香属土,土胜水也。
卷十二 颧脸部面生黑斑门主方
验方白僵蚕 黑牵牛(各二两) 北细辛(二两)研细蜜丸弹子大,日洗数次。一月后其斑自退,并治雀斑面生黑点。神效。
r面生黑斑 p04-a41a62.bmp r
玉容散
面上黑点雀斑。
甘松 三柰 茅香(各五钱) 白芷 白僵蚕 白芨 白蔹 白附子 天花粉 绿豆粉(各一两) 肥皂(二个) 防风 本 零陵香(各三钱)为细末,每洗面用之。
卷十二 颧脸部痣门主论
陈实功曰:痣名黑子,此肾中浊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
凡人生此,终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正宗》)又曰:冰蛳散点之,自落。
《心法》曰:痣,乃孙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所致。
卷十二 颧脸部痣门主方
点痣法 糯稻数粒去壳,用银炉灰少许入水拌匀,以糯米插灰中,将痣用针挑破,将稻米点之,任其自脱。
又方 糯米七粒捣烂,锻石和匀,挑破点之,即落。
又方 用栎炭灰半盅,以水调不干不稀,以手按实;入糯米数粒按在灰中仍按实;将碗覆于地上勿动,俟明早灰中流出白浆如饴,用盏取下,看痣大小点之。听其自落。
又方 夏至或冬至用酵碱同锻石捣匀水磨,点之,自落。
又方 白降丹水调少许,点之,自落。
卷十二 颧脸部脸发门主论
申斗垣曰:脸发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其疮发于眼下脸上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巨 穴。(挟鼻旁八分,直目瞳子。)色似葡萄,形渐大或生子母疮者,八日死。在左用内托药加当归两倍,右加三倍,妙在斯也。(《启玄》) r脸发 p04-a41a63.bmp r周文采曰:气血上壅,结聚脾经,故毒发于面,名曰面毒。(《集验》)窦汉卿曰:面发毒,多起于房劳太过,乘虚风入经络,阳明经虚,发于面也。或面生疖瘰,患者欲求速愈,而庸医或以毒药敷点,或以艾火炙之,或以针刀刺之,或犯尻神恶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风霜雪寒露暴戾之气,或服金石草木诸部恶毒相攻相反之剂,以致病症日剧。殊不知面为诸阳之首,禁火、禁刀、禁毒,况耳目口鼻之官,总系一处,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难生。何也?面为阳,火气入之,熏蒸肌肉;刀针刺之,即伤经络;毒药点之,暴剥皮肉。辗转为患,继之以风邪入之,则头面虚肿,目鼻肿胀,患处日腐,其臭秽难闻,脾胃日削,寒热交作,痛楚万状,难以尽言。若有五善而无七恶,外敷清凉拔毒之药,内服参术内托之剂,再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积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则难生。(《全书》)奎光曰:面痈,大抵属郁,防内攻,宜用碧丹。(方载咽喉门)兼服煎药,外敷三黄散。
卷十二 颧脸部脸发门主方
犀角郁金散
(窦汉卿) 治面发毒。
犀角 郁金 珍珠 西牛黄 粉甘草 乳香 真粉 辰砂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噙化。
卷十二 颧脸部颧痈门主论
《心法》曰:颧痈,初小渐大如榴者,发阳分,由风热而生。初起 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为毒轻、根浅,易愈。颧疽者,发阴分,由积热而生,色紫漫肿,坚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溃,为毒重、根深,难愈。俱发于颧骨尖处,不论左右,皆属小肠经。
澄曰:治法悉同痈疽,但不可妄用追蚀之药。盖颧部骨多肉少,防其穿溃过深,致令颧骨倒陷之患,不可不慎。
卷十二 颧脸部颧骨肉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颧骨肉疽,颧骨内卒然而痛,经宿而痛甚,寒热大作,属上焦与阳明经郁火所致。汗之可消,药宜水酒同煎。(《准绳》) r颧骨肉疽 p04-a41a64.bmp r《灵枢经》曰:心病者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卷十二 颧脸部疔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两腮及鼻下 肿生疮,恶血淋漓,此名疔疽,属足阳明胃经。三日口噤如痉,角弓反张,按之如疔钉着,骨痛不可忍者是也。治之稍缓,则毒攻心,呕吐不食,昏迷躁乱,谵语者死。(《准绳》) r疔疽 p04-a41a65.bmp r澄曰:疔疽者,乃醇酒炙 ,膏粱浓味,或误食自死牛马、宿茶陈菜,食中汗毒而成。不可妄用刀针,当照疔疮门方法治之。故毋庸另立主方。
卷十二 颧脸部托腮痈门主论
奎光曰:托腮痈,生腮下,乃饮食浓味,醇酒热毒所结而成。
卷十二 颧脸部腮颔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腮颔发生腮脸,属足阳明经风热所致。(《准绳》)又曰:金腮疮,生于颊腮,初如米粒,渐大如豆,久而不治,溃蚀透颊,属阳明经。治不得法,溃烂不敛,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冯鲁瞻曰:腮痈,乃胃家经络也。(《锦囊》)又曰: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羌活胜湿汤加黄芩、甘草、桔梗各五分。
朱丹溪治两腮肿,用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猪脂调敷。口含白梅,置腮边良久,出涎,肿退消时,肿必先向下。
古一人因惊骇后,常用手指甲掐住两颊,遂致两颊破损,心懊 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黄清心凉膈丸,数服而愈。
澄曰:腮颔发者,其势大,即腮痈,又名鱼腮毒。而金腮疮者,其势小,多生于嗜酒之人,糟粕之味熏蒸胃腑,是以腮颔结肿 痛。初起,四妙汤主之,寒热加荆芥、防风、葛根、赤芍;已成加白芷;将溃加穿山甲、皂角刺;溃后四妙汤加白芷排脓。二三剂脓尽,速于生肌收口,不得妄自追蚀提药,防其透膜。此症全赖补托,兼戒房事,庶不致收口腮凹,亦可免夫成鱼腮漏,终年淌水也。均照痈疽门治法,毋庸另立主方。
r腮颔发 p04-a41a66.bmp r
卷十二 颧脸部颐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颐发生于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古云不治,属足阳明胃经热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准绳》)又曰:《素问》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而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治成脓,则费手矣。倘误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者,即穿口破唇而死。
申斗垣曰:颐发,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在唇旁腮上颊车穴、(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大迎穴。(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陷中动脉。)上下左右相同,双发最凶。如肿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脓汁出,四畔软者生;如反硬,牙关紧,不能食,似蜂窠涓流黄水,十无一生。女子患此,主四五日死。(《启玄》) r颐发 p04-a41a67.bmp r窦汉卿曰:发颐乃伤寒发汗未透而成。在头耳一寸三分、在心窝两胁、在身者可治;在身后,相连咽喉,恐毒瓦斯内攻,难进饮食药饵,鼻流清脓,两耳闭塞者,即死不治。
陈实功曰:发颐又名汗毒。此症原因,风寒用药发表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当用柴葛汤清热解毒;如患上红肿热痛者,如意金黄散敷之。(《正宗》)又曰:如身凉不渴者,宜牛蒡甘桔汤。
冯鲁瞻曰:头痛肿大如斗,是天行时疫,大头病也。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阳明少阳之火复炽,且感天地四时瘟疫之气,所以上焦壅热不散,干犯清道,湿热上乘巅顶而为肿,木挟火邪而为痛,甚至溃裂脓血,复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轻者名为发颐,肿在两耳前后,有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太过矣。治法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宜用缓药,徐徐少与;再视肿势在于何方,随经治之。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之邪,出与耳前后也。大概普济消毒饮主之。
卷十二 颧脸部颐发门主方
牛蒡甘桔汤
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疼痛者。
黄连 赤芍药 桔梗 广陈皮 苏木 牛蒡子 川芎 天花粉 甘草 水煎服。
汗颐 腮平头红豆(即平常红豆,每升用生姜四两,取自然汁拌晒,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敷,中留一孔透气,干以葱汁润之,一日立消,又且定痛。
卷十二 颧脸部腮门主论
陈实功曰: 腮乃风热湿痰所主,或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傅梁,两腮肿痛。
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如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顺清凉饮利之,表里俱解;如肿仍不消必欲作脓者,托里为主。脓熟者针之。(《正宗》) r 腮 p04-a41a68.bmp r冯鲁瞻曰:胸膈蕴积热毒,致生风痰,上攻头面,壅滞不散,发为 腮,重则磁锋刺去恶血,轻则或涂或点,次投汤剂,散风清热,解毒消痰,自愈也。(《锦囊》)王肯堂曰:所患在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曰 腮。属足阳明经风热所致。
《心法》曰: 腮一名髭发,一名含腮疮,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总发端于阳明胃热也。初起高肿色红 热者,系阳明风热;若平肿色淡不鲜者,由胃经湿热。
卷十二 颧脸部腮门主方
敷 腮 染坊靛花频敷自消。
又方 肥皂同砂糖捣敷,纸盖留顶出气。
又方 黄柏、铅粉各等分,研匀凉水调敷。
又方猪胆汁(三个) 生姜汁 米醋(各半酒杯)和匀磨京墨,一敷即消。
腮肿土茯苓(二斤) 天花粉 苦参(各二两)咀片分七剂,每剂加皂角子七粒水煎,露一宿,食后温服,并治瘰 。
时行风热腮肿 赤小豆捣细,鸡子清或米醋调敷,立消。
又方 霜后丝瓜 存性,猪胆汁调敷,即消。
又方 扁柏叶捣汁,调蚯蚓泥搽上,立消。
宋仁宗患 腮,道士赞宁用赤小豆七粒为末敷之,立愈。(《朱氏集验方》)腮毒 大黄末、姜汁调敷,中留一孔透气,自消。
两腮红肿百合(一两) 贝母 山芝麻根(去皮) 元明粉(各一钱) 银朱(七分) 白面(少许) 同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