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518 页/共 603 页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热痰湿痰,老痰顽痰,疝气白浊带下。同香附末、姜汁调服,主心痛(震亨)。
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利小便,止遗精白浊,心脾疼痛,化积块,解结气,消瘿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油调,涂汤火伤(时珍)。
【发明】震亨曰:蛤粉能降能消,能软能燥。
时珍曰: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坚者软之以咸,取其属水而性润也。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
好古曰: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故主湿嗽肾滑之疾。
【附方】新四。
气虚水肿:昔滁州酒库攒司陈通,患水肿垂死,诸医不治。一妪令以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二十丸。服尽,小便下数桶而愈。(《普济方》)心气疼痛:真蛤粉沙过白,佐以香附末等分,白汤淬服。(《圣惠方》)白浊遗精:洁古云:阳盛阴虚,故精泄也,真珠粉丸主之。
用蛤粉( )一斤,黄柏(新瓦炒过)一斤,为细末,白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用温酒下,日二次。蛤粉味咸而且能补肾阴,黄柏苦而降心火也。
雀目夜盲:真蛤粉炒黄为末,以油蜡化和,丸皂子大,内于猪腰子中,麻扎定,蒸食之。
一日一服。(《儒门事亲》)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蛏
(丑真切。宋《嘉 》)【释名】【集解】藏器曰:蛏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
时珍曰: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 、蚬相似,其类甚多。
闽、粤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天行病后不可食。
【主治】补虚,主冷痢,煮食之。去胸中邪热烦闷,饭后食之,与服丹石人相宜。治妇人产后虚损(嘉 )。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担罗
(《拾遗》)【集解】藏器曰:蛤类也。生新罗国,彼人食之。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热气消食。杂昆布作羹,主结气(藏器)。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车螯
(宋《嘉 》)【释名】蜃(音肾)。
时珍曰:车螯俗讹为昌娥。蜃与蛟蜃之蜃,同名异物。《周礼》:鳖人掌互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则蜃似为大蛤之通称,亦不专指车螯也。
【集解】藏器曰:车螯生海中,是大蛤,即蜃也。能吐气为楼台。春夏依约岛溆,常有此气。
颂曰:南海、北海皆有之,采无时。其肉,食之似蛤蜊,而坚硬不及。近世痈疽多用其壳时珍曰:其壳色紫,璀粲如玉,斑点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则壳开,取肉食之。钟 云:车螯、蚶、蛎,眉目内缺,犷壳外缄。无香无臭,瓦砾何殊?宜充庖厨,永为口食。罗愿云:雀入淮为蛤,雉入海为蜃。比雀所化墙壁。又可为粉饰面,俗呼蛤粉,亦或生珠,其为用多矣。又《临海水土记》云:似车螯而角移不正者曰移角。似车螯而壳薄者曰姑劳。似车螯而小者曰羊蹄,出罗江。昔人皆谓雉化者,乃蛟蜃之蜃,而陈氏、罗氏以为蛤蜃之蜃,似误。详鳞部蛟龙下。
肉
【气味】甘、咸,冷,无毒。诜曰:不可多食。
【主治】解酒毒消渴,并痈肿(藏器)。
壳
【气味】同肉。
【主治】疮疖肿毒。烧赤,醋淬二度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并以醋调敷之(《日华》)。消积块,解酒毒,治痈疽发背 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车螯味咸,气寒而降,阴中之阴也。入血分,故宋人用治痈疽,取恶物下,云有奇功。亦须审其气血虚实老少如何可也。今外科鲜知用者。
【附方】新二。
车螯转毒散:治发背痈疽,不问浅深大小,利去病根,则免传变。用车螯(即昌娥,紫背光浓者,以盐泥固济, 赤出火毒)一两,生甘草(末)一钱半,轻粉五分,为末。每服四钱,用栝蒌一个,酒一碗,煎一盏,调服。五更转下恶物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过二服。
(《外科精要》)。
六味车螯散:治症同上。用车螯四个(黄泥固济, 赤出毒,研末)。灯心三十茎,栝蒌一个(取仁炒香),甘草节(炒)二钱,通作一服。将三味入酒二碗,煎半碗,去滓,入蜂蜜一匙,调车螯末二钱,腻粉少许,空心温服。下恶涎毒为度。(《本事》)。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魁蛤
(《别录》上品)【校正】时珍曰:宋《嘉 》别出蚶条,今据郭璞说合并为一。
【释名】魁陆(《别录》)、蚶(一作者羹斗之名,蛤形肖之故也。蚶味甘,故从甘。案《岭表录异》云:南人钧以其壳似瓦屋之垄,改为瓦屋、瓦垄也。广人重其肉,炙以荐酒,呼为天脔。广人谓之蜜丁。《名医别录》云:一名活东,误矣。活东,蝌蚪也。见《尔雅》)。
伏老颂曰:《说文》云:老伏翼化为魁蛤,故名伏老。
【集解】《别录》曰:魁蛤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采无时。
弘景曰:形似纺 小狭长,外有纵横纹理,云是老蝠所化,方保升曰:今出莱州。形圆长,似大腹槟榔,两头有孔。
藏器曰:蚶生海中。壳如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