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516 页/共 603 页

【气味】甘、咸,冷,无毒。   藏器曰:微毒。多食发嗽,及冷气消肾。   【主治】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毒及疔疮,下湿气,通乳,糟煮食良。生浸取汁,洗疔疮(苏恭)。   华》)。   烂壳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止痢(弘景),治阴疮食,除心胸痰水(藏器)。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珍)。   【附方】旧一,新二。   卒嗽不止:用白蚬壳捣为细末。以熟米饮调,每服一钱,日三服,甚效。(出《圣惠方》)痰喘咳嗽:用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急救方》)反胃吐食:用黄蚬壳并田螺壳(并取久在泥中者)各炒成白灰。每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入白梅肉四个,同搜拌令匀作团。再入砂盒子内,盖定泥固。 存性,研细末。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不然,用陈米饮调服亦可。凡觉心腹胀痛,将发反胃,即以此药治之。(《是斋百一选方》)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真珠   (宋《开宝》)【释名】珍珠(《开宝》)、蚌珠(《南方志【集解】李 曰:真珠出南海,石决明产也。蜀中西路女瓜出者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者采耀。欲穿须得金刚钻也。   颂曰: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于珠牡亦曰珠母,蚌类也。按:《岭表录异》云: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池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亦往往得细珠如米。乃知此池之蚌,大小皆有珠也。而今之取珠牡者,云得之海旁,不必是池中也。   其北海珠蚌种类小别。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不甚光莹,亦不常有,不堪入药。又蚌中一种似江珧者,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   宗 曰:河北溏泺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者不相类。但清水急流处,其色光白;浊水及不流处,其色暗也。   时珍曰:按:《廉州志》云: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令集》云:禹贡言“淮夷各随方色也。予尝见 人入海,取得珠子树数担。其树状如柳枝,蚌生于树,生于石, 人凿石得树以求蚌,甚可异也。又《南越志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 珠。次则走珠、滑珠等品也。《格古论》云:南番珠色白圆马价珠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夹石粉青、有油烟者下也。凡蚌闻雷则 瘦。其孕珠孕,故谓之珠胎。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左思赋》云:蚌蛤珠胎,与月亏全,是矣。陆佃云:蚌蛤无阴阳在眼,鲛珠在皮,鳖珠在足,蚌珠在腹。皆不及蚌珠也。   【修治】李 曰:凡用,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细则伤人脏腑。   曰:凡用以新净者绢袋盛之。置牡蛎约重四五斤以来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支稳,然后着珠于上。乃下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锉)四两,笼住,以浆水不住火煮三日夜。取出,用甘草汤淘净,于臼中捣细重筛,更研二万下,方可服食。   慎微曰:《抱朴子》云:真珠径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以酪浆渍之,皆化如水银,以浮石、蜂巢、蛇黄等物合之,可引长三时珍曰:凡入药,不用首饰及见尸气者。以人乳浸三日,煮过如上捣研。一法,以绢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伤珠也。   【气味】咸、甘,寒,无毒。   【主治】镇心。点目,去肤翳障膜。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裹塞耳,主聋(《开宝》)。磨翳坠痰(甄权)。除根,治小儿难产,下死胎胞衣(【发明】时珍曰:真珠入厥阴肝经,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聋。   【附方】旧五,新六。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蚬壳,和服,日三。尤宜小儿。(《肘后》)卒忤不言:真珠末,用鸡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纳口中。(《肘后》)灰尘迷目:用大珠拭之则明也。(《格古论》)妇人难产:真珠末一两,酒服,立出。(《千金》)胞衣不下:真珠一两研末,苦酒服。(《千金》)子死腹中:真珠末二两,酒服,立出。(《外台》)痘不发:珠子七枚为末,新汲水调服。(《儒门事亲》)痘疮疔毒:方见谷部豌豆下。   肝虚目暗,茫茫不见:真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合,铜器煎至一半,新绵滤过瓶盛。频点取瘥。(《圣惠方》)青盲不见:方同上。   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圣惠方》)目生顽翳:真珠一两,地榆二两,水二大碗煮干,取真珠以醋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细末用。每点少许,以愈为度。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石决明   (《别录》上品)【释名】九孔螺(《日华》),壳名千里光。   时珍曰:决明、千里光,以功名也。九孔螺,以形名也。   【集解】弘景曰:俗云是紫贝。人皆水渍,熨眼颇明。又云是鳆鱼甲。附石生,大者如手,明耀五色,内亦含珠。   恭曰:此是鳆鱼甲也。附石生,状如蛤,唯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紫贝,全非。   颂曰:今岭南州郡及莱州海边皆有之,采无时,旧注或以为紫贝,或以为鳆鱼甲。按:紫贝即今砑螺,殊非此类。鳆鱼乃王莽所嗜者,一边着石,光明可爱,自是一种,与决明相近也。决明壳大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大,可以浸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人亦啖其肉。   宗 曰:登、莱海边甚多。人采肉供馔,及干充苞苴。肉与壳两可用。   时珍曰:石决明形长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否则紧粘难脱也。陶氏以为紫贝,雷氏以为真珠母,杨 注《荀子》以为龟脚,皆非矣。惟鳆鱼是一种二类,故功用相同。吴越人以糟决明、酒蛤蜊为美品者,即此。   【修治】 曰:凡用以面裹煨熟,磨去粗皮,烂捣,再乳细如面,方堪入药。   曰:每五两用盐半分,同东流水入瓷器内煮一伏时,捣末研粉。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胶各十两,以东流水淘三度,日干,再研一万下,入药。服至十两,永不得食山桃,令人丧目。   时珍曰:今方家只以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研末水飞用。   壳   【气味】咸,平,无毒。保升曰:寒。宗 曰:肉与壳功同。   【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别录》)。   热,青盲内障,骨蒸劳极(李 )。   【附方】旧一,新五。   羞明怕日:用千里光、黄菊花、甘草各一钱,水煎。冷服。(《明目集验方》)痘后目翳:用石决明(火 ,研)、谷精草各等分,共为细末。以猪肝蘸食。(《鸿飞集》)小便五淋:用石决明去粗皮,研为末,飞过。熟水服二钱,每日二服。如淋中有软硬物,即加朽木末五分。(《胜金方》)肝虚目翳:凡气虚、血虚、肝虚,眼白俱赤,夜如鸡啄,生浮翳者。用海蚌壳(烧过成灰)、木贼(焙)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用姜、枣同水煎,和渣通口服。每日验方》)青盲雀目:用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外用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批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龙木论》)解白酒酸:用石决明(不拘多少)数个,以火炼过,研为细末。将酒荡热,以决明末搅入酒内,盖住。一时取饮之,其味即不酸。   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海蛤   (《本经》上品)【释名】时珍曰: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旧本云一名魁蛤,则又指是一物矣。系是误书,今削之。   【集解】《别录》曰:海蛤生东海。   保升曰:今登、莱、沧州海沙湍处皆有,四五月淘沙取之。南海亦有之。   恭曰:海蛤,细如巨胜子,光净莹滑者好。其粗如半杏仁者为 耳蛤,不堪入药。   时珍曰黄白色,多,不能分别其为何蛤,故通谓之海蛤也。余见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