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 第 307 页/共 321 页

用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柘黄,乃柘树所生者,其色黄,状如灵芝,江南最多,北方鲜有。   葶苈散(百六十)治过食煎,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能卧,及肺痈浊唾腥臭。   甜葶苈桔梗(炒)栝蒌仁川升麻薏苡仁桑白皮(炒)葛根(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知母茯苓汤(一六一)治肺痿喘嗽不已,往来寒热,自汗。   知母(炒)茯苓炙甘草人参白术五味子(炒,捣)麦门冬半夏(制)   薄荷桔梗柴胡款年花(各一钱)阿胶(蛤粉炒)黄芩(炒,各二钱)   川芎(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远服。   四味排脓散(一六二)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   嫩黄(盐水炒)白芷五味子(研,炒)人参(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蜜汤调下。   八味排脓散(一六三)治肠痈少腹胀痛,里急后重,脉滑数,或时时下脓。   黄(炒)当归(酒拌)金银花穿山甲(蛤粉炒)白芷防风连翘栝蒌(各三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或为末,每服三钱,食后蜜汤调下。如脓将尽,去穿山甲、连翘,倍当归,加川芎。   薏苡仁汤(一六四)一名瓜子仁汤。治肠痈腹中痛,或胀满不食,小便短涩。妇人产后多有此证,纵非痈,服之尤效。   薏苡仁(炒,五钱)栝蒌仁(三钱)牡丹皮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上水煎。空心服。   牡丹皮散(一六五)治肠痈腹濡而痛,时时下脓。   牡丹皮人参黄(炒)白茯苓天麻白芷桃仁(去皮尖)薏苡仁当归川芎(各一钱)   官桂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上水煎服。   梅仁汤(一六六)治肠痈壅痛,大便秘涩。   梅仁(九个,去皮尖)大黄(炒)牡丹皮芒硝犀角(镑,各一钱)冬瓜仁(三钱,研)   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大黄汤(一六七)一名牡丹皮汤。专治肠痈小腹坚肿而热,按之则痛,肉色如故,或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其脉沉紧,脓未成者,急服之。   牡丹皮栝蒌仁(各三钱)桃仁(去皮尖)大黄(煨)芒硝(各二钱)   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本方去栝楼,即名大黄牡丹汤,立斋曰:此方乃行血破血之剂也,如发热自汗恶寒,小腹作痛,小便如淋,脉未数者有效。丹溪曰:小腹肿痞,按之痛,小便如淋,或自调,发热身无汗,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宜下之,当有血,此结热所成也,故《金匮》用大黄利之,即此方也。若无前证,恐不宜用。其有脉滑数,腹内胀痛,或时时后重,而脓已下,宜用八味排脓散、蜡矾丸,及托里之药。   射干汤(一六八)治胃脘痈吐脓血。   射干(去毛)山栀仁赤茯苓升麻(各一钱)白术(五分)赤芍药(一钱半)   上水煎服。   槐花散(一六九)治肠风脏毒下血。   槐花(炒)熟地黄青皮白术(炒)荆芥穗当归身(酒拌)升麻(各一钱)川芎(四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米饮调下。水煎服亦可。   除湿和血汤(百七十)方在和阵二一九。治阳明虚陷,湿热便血腹痛。   夏枯草汤(一七一)治瘰马刀,已溃未溃,或日久漏者。   夏枯草(六两)   水二钟,煎七分,去。食远服。此生血治瘰之圣药,虚甚者,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兼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尤善。   必效膏(一七二)治瘰气血尚无亏损,核不愈,内服此药,外以针头散腐之。   若气血虚者,先服益气养营汤数剂,后服此药。服后毒尽下,再服煎汤数剂。   南硼砂(二钱半)轻粉(一钱)麝香(五分)巴豆(五个,去膜)白槟榔(一个)   斑蝥(四十个,去头翅,同糯米炒)   上同为极细末,取鸡子二个,去黄用清调药,仍入壳内,以湿纸数重糊口,入饭甑蒸熟,取出曝干研末。虚者每服半钱,实者一钱,用炒生姜酒、或滚汤于五更调服。如觉小腹痛,用益元散一服,其毒俱从小便出。胎妇勿饵。疮毒去后,多服益气养营汤,疮口自合。   此药斑蝥、巴豆似为峻利,然巴豆能解斑蝥之毒,用者勿畏。予于京师遇一富商,项有痕一片颇大,询其由,彼云因怒而致,困苦二年,百法不应,忽有方士与药一服即退,二三再服顿退,四服而平,旬日而痊,以重礼求之,乃是必效散,因修合济入,无有不效。丹溪亦云,必效与神效栝蒌散相兼服之,自有神效,常以二剂兼补剂用之,甚效,故录之。但此药虽云峻利,然毒之深者,非此不能解,故宜用之。   惟血气虚者不可用,恐其有误也。又一道人治此证,用鸡子七个,每个入斑蝥一枚,饭上蒸熟,每日空心食一个,求者甚多。考之各书瘰门及《本草》亦有之,然气血虚者恐不能治也。   射干连翘散(一七三)治寒热瘰。   射干连翘玄参赤芍药木香升麻前胡栀子仁当归甘草(各一钱)大黄(二钱)   水煎。食后服。   如神散(一七四)治瘰已溃,瘀肉不去,疮口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