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18 页/共 3614 页

连须葱白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   生姜(二两)连须葱白(小切半斤)上用水二升。煮令减半。去滓。分三服。   惺惺散   (出三因方)   治伤寒发热。头疼脑痛。   石膏甘草(生)麻黄(去根节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茶半钱。   葱白三寸。碎擘。煎三五沸。先嚼葱白。细嚼下。去枕仰卧。如发热。再投一服。出汗立愈。   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   (出肘后方)用干艾叶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取汗愈。不拘时候服。   大安汤治四时伤寒。头疼。遍身壮热。口苦舌干。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恶实(炒各三两)甘草(炙锉二两)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天门冬(去心焙)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   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温服。并三服。取汗瘥。   解表汤治初得伤寒时气。壮热头痛。   甘草〔炙锉一(二)两〕生姜(二两半)黑豆(二合)上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去滓。顿服。浓衣盖覆取汗。   僧伽应梦人参散   (出和剂方)   治伤寒体热头痛。及风壅痰嗽咯血等疾。宜服。   甘草(炙六两)人参桔梗(微炒)青皮(去瓤)白芷干葛白术(各三两)干姜(炮五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二枚。煎七分。通口进。如伤寒。   入豆豉同煎。热进。大效。不拘时。崇宁癸未。米芾为太常博士。始造待漏。冒寒得疾。痰嗽如胶。有血。更三医不退。一日谒太尉蔡公。取人参散一贴。并枣见授。继归。有客承议郎薛道至。药熟进一服。良久痰嗽立止。而客怪曰。公气色顿快。何药也。为道其由。求方。   蔡公又送一贴。越三日病全除。往见蔡公曰。此药僧伽也。元中。泗守刘士彦。病八日不汗。女求僧伽甚确。夜梦告曰。翌日塔中取药。遂于大圣钵中取得此药。题印云。太平州杨家人参散。今太医局中亦卖。无甘草、干葛。兼无分两。疑非真方。   和解散   (出和剂方)   治男女四时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烦躁自汗。咳嗽吐   利。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陈皮(洗各四两)本桔梗甘草(各半斤)苍术(去皮一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时候。热服。热盛。   加干姜四两。头痛甚。间以葱白汤下。   十味和解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头疼发热。散寒邪。肢体倦怠。   白术〔一(二)两〕桔梗(一两)人参(去芦)当归(洗焙)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赤芍药防风甘草(炙各一分)浓朴(姜制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   姜五片。葱三茎。热服。不拘时候。   治身热头痛昏重。未辨阴阳。夹食伤寒暑等疾。名橘姜饮。   (出百一选方)陈橘皮(水洗不去白二两)生姜(捶碎不去皮四两)上以水四碗。煎至一碗半。每服一盏。通口并服。吕侍讲希哲。居和州。岁疫。服者多安。吴内翰家。用之数效。   崔宣武人参石膏汤   (出宣明论方)   治伤寒头痛。心烦闷。风热。并汗后余热。   自汗多。清头人参(二钱三分)石膏(一两)川芎(二两)黄芩(二钱)茯苓(三钱)甘草(半两)防风(三钱)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伤寒初患二三日。头痛壮热。   用葛根五两。香豉一升。细锉。童子小便六升。煎取二升。分作二(三)服。取汗。避风。   食   附子丸治伤寒头痛壮热。不问阴阳二毒。并宜服之。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五味子(一两)上捣罗为末。研饭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清下。良久吐或汗。即瘥。   五胜散   (出本事方)   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   饮食。兼治伤甘草五味子石膏(各一两)干姜(三两半)白术(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入盐少许。煎至七分。通口服。若治阴毒。入艾叶少许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