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84 页/共 3614 页

猪苓汤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渴。呕而烦。不得眠。   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阿胶(炙燥)泽泻滑石(各一两)上锉碎。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黄连解毒汤   (出德生堂)   治伤寒。或经汗下后。有大热。烦渴。错语。不得   睡。及上焦虚炎黄柏黄芩黄连山栀子(各一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未退。再服之。   夺命独参汤   (同前)   治伤寒汗下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渴。似有狂   言。一切危急拣苦参(一两)上咀。作一服。用水一升。煎至七分。去滓。温冷随意。不拘时候服。   滓。再煎服。亦可嚼。滋益。   升麻葛根汤   (同前)   治伤寒身热发渴。在表。   升麻白芍药葛根甘草(各等分)上咀。水煎。温服。如在里。宜小柴胡汤。   并加栝蒌根。   治伤寒消渴   用生藕汁一中盏。入生蜜一合。令匀。分为二服。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伤寒虚烦附论   夫伤寒虚烦者。心中郁郁而烦也。有胸烦。有心中烦。有虚烦。诸如此者。皆热也。若止云烦者。表热也。及其邪热传里。故有胸中烦。心中烦。虚烦之别。三者。要在观其热所从来。审其虚实。而治为不同也。如不经发汗吐下而烦者。则是传经之热。不作膈实者。但多和解而已。故经曰。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是皆和解而彻热者也。若因吐下发汗后。而烦者。则是内陷之烦。但多涌吐而已。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主之。是皆取其吐。而涌其热者也。虚烦之状。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其不呕。扰扰乱乱。是名烦也。非吐则不能已。经曰。若下后更烦。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栀子豉汤主之。脉作结。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瓜蒂散主之。二者证均烦也。   药均是吐也。而又轻重之不同。吐下发汗后。邪气乘虚而入。烦者。则谓之为虚烦。与栀子豉汤。则是吐剂之轻者。不因吐下发汗后。邪气结胸中。则为膈实。与瓜蒂散。则是吐剂之重者。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则是烦之实者也。与调胃承气汤下之。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心烦者。则是烦也。虚也。与小建中汤补之。烦。为热也。悸而烦。复为虚者。以悸为虚。悸甚而烦。故为虚也。少阳之邪入府者。烦而悸。则为热也。大抵先烦而悸者。是为热也。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内经曰。治病必先求其本。诚哉是言也。又云。伤寒病后躁烦者。有虚烦。有谷烦。阳气偏多。谓之虚烦。病瘥后。食谷太早。心虚不胜谷气。胃内蒸热。谓之谷烦。若阴阳和调。则虚烦自已。损其谷食。则谷烦者瘥。   活人书云。不恶寒。身不痛。头不疼。脉不紧。但烦热者。此多虚烦热证也。烦热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疼。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也。不可下。如此者。内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损竭多死者也。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   苦呕者。与橘皮汤一剂。不愈。再与之。孙真人云。此法数用。甚有效。伤寒虚之。宜服。   王叔和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并宜服竹叶汤。   方   竹叶汤治虚烦。状似伤寒。但身不疼痛。不恶寒。或得汗。亡津液。躁热未解。   内外皆不竹叶(半把)石膏(碎四两)半夏(汤洗去滑切焙三分)人参(半两)麦门冬(去心二两)甘草(炙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粳米一百余粒。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并解暑毒。阴证伤寒未解人。勿服。若表里俱虚。不利。发热。去石膏。加附子煎。名既济汤。济生除石膏、粳米。加茯苓、小麦。治伤寒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   栀子豉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发汗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   懊。宜服栀子豉汤。又伤寒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痛。亦宜服栀子豉汤。又   伤寒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虚烦也。亦宜服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   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去皮)豉(四合)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   去滓。   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乌梅汤   (同前)   治伤寒大病瘥后。体虚烦满。   乌梅(取肉)山栀子仁甘草(炙)葛根(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   入豉二七粒。同煎至半盏。去滓。早晚食后。温服。   麦门冬饮   (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