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聿青医案 - 第 13 页/共 102 页

四诊 咽痛略定,气逆较平,痰稍爽利,烦热亦轻,而肌肤仍然作痒,口渴喜凉饮,咽中白腐不退。左脉细弦而数,右脉细数微弱,舌白质红,舌尖满布红点。火热劫烁肺胃,阴津大伤。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为辛金,在色为白,金因火旺,其腐为白,金之色也。还恐火刑金烁,而致肺喘。再清肺胃之热,而救肺胃之阴。   北沙参(五钱) 大麦冬(三钱) 生石膏(六钱) 真川贝(三钱) 冬桑叶(一钱) 鲜生地(洗打八钱)   鲜铁斛(洗打七钱) 元参肉(三钱) 天花粉(三钱) 甘中黄(五分) 粉丹皮(二钱) 生赤芍(一钱五分) 冬瓜子(三钱打) 金汁(一两冲) 青芦管(一两五钱)   五诊 另定方服。   龙胆草(二钱) 杭白芍(二钱) 大元参(八钱) 生甘草(二钱) 生山栀(二钱) 大生地(一两)   川黄柏(一钱五分) 全栝蒌(三钱) 生石膏(三钱) 马兜铃(二钱) 板蓝根(三钱)   六诊 咽痛白腐布满,项侧耳后肿胀作痛,热势不衰,肝胆之火,势若燎原。大苦泄热,大寒胜热,咽痛略减,白腐略退。然热势仍炽,经紫色不净,脐下按之板滞。脉象弦数,舌红起刺。肝胆之火风,交炽于上,欲行未行之血,凝滞于下,营郁则热,亦属定理。再从清泄之中,兼和营滞。以备商酌。   大生地(七钱) 龙胆草(一钱五分) 黑山栀(三钱) 桑叶(二钱) 生甘草(七分) 板蓝根(三钱)   生赤芍(二钱) 丹皮(二钱) 酒炒延胡索(一钱五分) 单桃仁(三钱去皮尖打) (另)上濂珠(二分)   上西黄(四厘) 西血珀(四分三味研末蜜水调服)   七诊 清泄肝胆,兼化营滞,热势减轻,咽痛碎腐大退,略能安谷。人之一身,营卫阴阳而已矣,周流贯通,无一息之停。卫者阳也,所以卫闭者则生寒。营者阴也,所以营郁则生热。盖营郁则阳气屈曲,自然生热。热重复轻,其势起伏,以营郁而阳不得宣,屈曲而热,郁极而通,热即转轻。迨周流至营郁之处,阳气复阻,屈曲复热,此热势起伏之情形也。昨进药后,少腹微微攻动,旋即大便,坚而且黑,甚觉安舒,未始非滞血之所化。然少腹尚觉板滞,项侧耳后,肿硬渐甚,外疡大有起发之势。其肿硬之处,营血亦必停阻,肝胆之火亢甚,夫人而知之矣。而营气不宣,阳气屈曲,积薪助火,安得而不燎原乎。再从和阴泄热,兼化营滞。   羚羊片(三钱先煎) 粉丹皮(二钱) 人中黄(五分) 大生地(六钱) 元参(三钱) 霜桑叶(二钱)   龙胆草(一钱五分) 泽兰叶(二钱) 大贝母(三钱) 丹参(三钱) 生赤芍(一钱五分) 十大功劳叶(二钱)   八诊 辛凉重剂,原为清热解毒,救液熄风而设,何以喉间更痛者。曰、红炉泼水,烈焰飞腾也。何以少腹痞硬者。大气欲泄而不泄,肠间之气,反为痹阻也。经云、其始则异,其终则同。斯之谓欤。今诸款见松,喉腐亦定,痛势且缓,独是遗毒胀痛,更甚于前。脉小数弦,口干作渴,唇吻燥痛。分明郁伏之邪火,由脏出腑,由腑出经,痛虽不堪,而症则由此转顺矣。所嫌者本质阴虚,又当邪火燔灼之余,气伤液耗,热犹未已,而遗毒之痛,亦起心火,则火化风而劫液,实为可虑。急急存阴清热,导腑解毒,安内攘外之法,未识当否。   羚羊片(三钱先煎) 桑叶(二钱) 银花(三钱) 元参(三钱) 连翘(二钱) 丹皮(二钱)   人中黄(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石膏(八钱) 川贝母(二钱) 枯芩(一钱五分) 铁皮斛(五钱)   知母(二钱) 猴枣(二分) 金汁(一两冲) 芦根(一两)   王(右) 伏暑感新凉而发,凛寒而热有起伏,胸闷恶心欲呕,适及经来,少腹不舒。脉细数而滞,舌苔白腻。此伏邪夹湿,郁阻气机,深恐内闭昏痉。   大腹皮(二钱) 川朴(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赤猪苓(各二钱) 泽兰(二钱) 制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 延胡(一钱五分) 光杏仁(三钱) 桔梗(一钱) 炒枳壳(一钱) 羌活(一钱)   竹茹(一钱) 玉枢丹(四分佛手汤先化服)   二诊 热势起伏不减,胸闷恶心,每至热起,辄觉头昏晕冒,汗不获畅。脉滞数不扬,舌苔淡黄,而中带干毛。无形之暑,有形之湿,交蒸不化,心胸遂成氤氲之乡。更以经来涩少,血因热滞,深虑内窜昏厥。   炒香豉 广郁金 广杏仁 五灵脂(酒炒) 桔梗 上广皮制半夏 延胡 竹二青(盐水炒) 丝瓜络 荷叶边 西血珀(四分) 上西黄(三厘二味研细先调服)   三诊 今日热起,大为减轻,恶心亦得较定,昏晕烦渴,与昨迥殊。足见伏气与湿交蒸,心胸即如云雾矣。但脉仍糊数。邪势尚甚,还恐起伏生波也。   连翘 乌药 光杏仁 赤苓神 淡子芩 南楂炭 天水散 延 泽兰 制半夏 郁金 竹叶心四诊 热势虽未大起,而犹恋恋未退,胸闷恶心,脐上作痛,经事已净,较诸寻常尚觉涩少。脉左关弦大。良以暑湿交蒸于气分,肝胃之气,亦由此失和。再参调气。   半夏 香附 广皮 郁金 枳壳 泽泻 赤苓 杏仁 竹茹 佛手 左金丸(佛手汤先服)   张 热势起伏,起则烦扰不宁,语言错杂,胸闷频渴欲饮,汗多不解。舌红苔白,脉濡。此暑从内发,暑为天之热气,所以一经熏灼,即乱神明。经水适来,深恐热入血室,而致昏厥。   光杏仁 益元散 郁金 煨石膏 桔梗 炒竹茹 川桂枝 通草 制半夏 泽兰 元胡索 鲜佛手   卷三   疟   翰臣 症起七日,先寒后热,寒则震战,热则烦渴,恶心胸闷,汗出溱溱,而气味甚秽。脉象弦滑,苔白质腻。病起之际,适值失精,若论邪势直入阴经,则喻氏治黄长人房劳后伤寒论极详细。此盖由时感之邪,与湿混合,阻遏于少阳阳明,名曰湿疟。所恐少阳之邪,并入阳明,而转但热不寒,或热而不退,便多变局,以少阳主半表半里,无出无入,而阳明胃络,上通于心也。若有寒有热,当无大患耳。用小柴胡以和解表里,合达原饮以达募原之邪。即请商政。   净柴胡(五分) 草果仁(五分炒) 花槟榔(八分) 赤茯苓(三钱) 橘红(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炒) 制川朴(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姜汁炒)   周(江阴) 久咳屡次见红,痰阻营卫,阴阳不能交通,寒热三日而至,其营卫郁勃之气,欲借阳经泄越,间有衬交,气血由此凝滞,偏左有形。脉象弦滑而带微数。阴气有渐伤之虑。欲和阴阳,当通营卫之痹。   拟白虎加桂法,参宣通搜络之品。   川桂枝(四分) 肥知母(一钱五分) 生甘草(三分) 云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杏仁泥(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石膏(煨研五钱) 粉当归(一钱五分) 鳖甲煎丸(九粒开水先送下)   某 大疟而转寒热叠来,汗多而气酸带秽。右脉濡软,左部细弦。此由痰湿不运,熏蒸阳明,营卫阴阳,亦为之阻。宜和中化痰,兼通营卫。   制半夏(二钱) 枳实(二钱) 川桂枝(五分) 炒冬术(二钱) 石膏(煨研四钱) 橘红(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白茯苓(四钱) 竹二青(姜汁炒一钱)   正蒙 暑湿先伏膜原,兹从少阳外达,热壮烦恶,热退汗畅。舌苔中黄边赤。恐成瘅疟。拟方即请正之。   肥知母(二钱) 茯苓皮(四钱) 黑山栀(二钱) 广郁金(一钱) 大豆卷(三钱) 白蔻仁(五分)   益元散(四钱) 淡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香青蒿(一钱五分) 荷梗(六钱)   二诊 畅汗热达,痰热未净,夜寐不安。苔根黄腻,脉弦滑转甚。拟加味温胆法。候正。   半夏(青盐水炒二钱) 川石斛(先煎三钱) 广皮(一钱) 川毛连(姜汁炒四分) 益元散(包四钱) 丹皮炭(一钱五分) 栝蒌皮(三钱) 朱茯神(各三钱) 小枳实(一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竹二青(盐水炒一钱半) 荷梗(五钱)   贾(左) 寒热间作,脉糊不爽,此湿疟也。和以化之。   制半夏(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柴胡(五分) 枳实(一钱) 淡黄芩(一钱五分) 大腹皮(二钱)   川朴(一钱) 草果(四分)   二诊 寒热仍来,汗不获畅。邪势为湿所遏,不得外越。再和以化之。   柴胡 炒杏仁 制半夏 淡黄芩 草果仁 广皮 郁金 赤猪苓 枳实 竹茹萧(左) 寒热间作,汗不获畅。暑湿阻于表里之间。先为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