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92 页/共 199 页

粪后见血者。清胃散加犀角、连翘。若婴儿则以治母为主。余当临证制宜。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大便不通   小儿大便不通。肺与大肠有热也。清凉饮。若饮食夹惊。及积滞不通者。泻青丸。此皆治实热例也。若因乳母膏粱积热。及六淫七情郁火传儿为患者。清胃散加蜂蜜。清邪解郁。若儿禀赋怯弱。五心烦热。作渴引饮而大便难者。六味丸加二冬滋补肺肾。若用大黄、麻仁辈。是速其咎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有在气在血之分。上焦气分有火。则必渴。下焦血分有湿。则不渴。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泻利。而小便涩少者。五苓散加半夏、人参。若脾胃气滞。不能通调水道者。补中益气加木通、泽泻。心神烦热。脐腹胀闷。而小便不通者。栀子仁散。脾肺燥热。阴无以化而赤涩者。黄芩清肺饮。膀胱阴虚。阳无以生而淋沥者。滋肾丸。若膀胱阴虚。阳无以化而淋沥者。   六味丸。若因乳母浓味酒面积热者。清胃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遗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卧则阳气内收。肾与膀胱之气。虚寒不能约制。故睡中遗尿。   一味补骨脂酒炒为散。醇酒或益智仁煎汤送下。脾肺气虚者。补中益气加补骨脂、山茱萸。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疳   杨氏云。疳者腑藏虫疳也。其名甚多。姑举其要。虫疳者其虫如丝。出于头项胸背之间。黄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难疗。蛔疳者。皱眉多啼。呕吐清沫。中脘作痛。腹胀青筋。唇口紫黑。头摇齿痒。脊疳者。身热羸瘦。烦渴下利。拍背有声。脊骨如锯齿。十指皆疮。频啮爪甲。脑疳者。头皮光急。满头俱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疳渴者。日则烦渴。饮水不食。   夜则渴止。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泻下糟粕。疳痢者。停积宿滞。水谷不聚。   泻下恶物。疳肿者。胃中有积。肚腹紧胀。脾复受湿。则头面手足虚浮。疳劳者。潮热往来。五心烦热。盗汗骨蒸。嗽喘枯悴。渴泻饮水。肛硬如石。面色如银。无辜疳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壮热羸瘦。头露骨高。乃乏乳所致。丁奚疳者。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哺露疳者。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   走马疳者。疳热上攻。速如走马。或痘毒上攻。则牙齿蚀烂。盖齿属肾。肾虚受热。疳火上炎。   致口臭齿黑。轻则牙龈腐烂。唇吻肿痛可治。重则牙龈蚀落。腮颊透烂不治。其证虽多。要不出于五脏治法。肝疳。则颊左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项侧缺盆两股结核。或小腹内股。茎囊睾丸肿溃。便溺癃闭。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干下血。用芦荟丸以杀虫。地黄丸以滋肾。心疳。则口舌蚀烂。身体壮热。面黄颊赤。或作肿痛。腹满膈闷。或掌热咽干。饮水便出盗汗。啮齿虚惊。用胡黄连丸以治心。异功散以补脾。   脾疳。则体黄而瘦皮肤干涩。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人中口吻赤烂。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脐突。   泻下酸臭。小便浊白。或合目昏睡。恶闻水音。用肥儿丸以治疳。五味异功散或益黄散以生土。   肺疳。则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喘嗽气促。寒热少气。皮肤皱揭。鼻痒出涕。衄血目黄。小便混浊而频数。用加味陷胸丸以治肺。补中益气汤以生金。肾疳。则脑热吐痰。手足逆冷。肢体瘦削。夜则微寒发热。滑泄腹痛。口臭作渴。齿龈溃烂。爪黑而黧。尻耳生疮。或耳出水。用蟾蜍丸以去疳。地黄丸以补肾。其无辜疳。用保元汤、蟾蜍丸。丁奚哺露。用六味丸、蟾蜍丸。走马疳。敷马鸣散。服蟾蜍丸。若作渴泻利。肿胀劳瘵等类。详参方论而治之。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在小儿为五疳。在大人为五劳。总以调补脾胃为主。凡小儿疳在内。目肿腹胀。   脐突溺稠。泻利青白。体渐瘦弱。疳在外。鼻下赤烂。频揉鼻耳。或肢体生疮。鼻疮。兰香散。   诸疮。白粉散。热疳。如圣丸。冷疳。木香丸。冷热交错。元气久亏。温脾丸最宜。疳病害眼者。   用芜荑仁、青葙子细末。各一钱。不经水骟鸡肝一具。研烂入白酒酿。饭上蒸熟食之。不过五七服必愈。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二便色白   秘旨云。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作泔浊者。此脾胃湿热也。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鱼冻。或带红黄黑者。此湿热积滞也。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若忽然变青。即变蒸也。不必用药。若久不愈。用补脾制肝药。若母因七情。致儿小便如泔。肥儿丸。大便色青。日久不复。   或兼泄泻色白。或腹痛者。六君子加木香。仍审乳母饮食七情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食积   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其证至夜发热。天明后凉。腹痛膨胀。呕吐吞酸。足冷壮热。喜睡神昏。大便酸臭。甚则下血是也。若兼寒热者。为食积发热。若食在胃者消之。腹痛痞胀。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后仍痛。按之则止者补之。夹食伤寒者。先散之。参苏饮。热甚便秘者。先利之。大柴胡汤。如无外感。但只伤食。不至于甚。保和丸调之。盖脾为至阴之脏。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热。热而兼寒。则又见所胜者侮所不胜矣。食未消者消之。则寒热止。食既消者补之。则寒热痊。若手足并冷。喜热饮食。   此中州虚寒也。宜温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气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间或侵晨泄泻者。脾肾俱虚也。四神丸。手足并热。作渴饮水者。脾胃实热也。泻黄散。大便秘结。大柴胡汤。手足虽热。   口不作渴。大便不实者。白术散。大便下血者。理中汤去参加枳实、黄连、红曲。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腹痛腹胀   小儿腹痛体瘦。面色 白。目无精光。手足指寒。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益黄散。或理中丸去参加茯苓。若口中气温。手足心热。面色黄白。目无精光。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痛也。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以白术散调补脾胃。   若腹胀而闷乱喘满者。白饼子。若不闷乱喘满者脾虚也。白术散调补之。误下而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肿。肚腹愈胀。脾虚欲发惊痫者。塌气丸温理之。若腹中有癖不食。饮乳则吐。按之则啼。当暂用白饼子下之。盖小儿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于腹中。乍冷乍热。饮水过多。脾胃虚弱。不能传化水谷。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渐大而成疳矣。六君子加干蟾。若痛连两胁。肝木乘脾也。四君子加柴胡、芍药。若腹痛重坠。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加枳实。若手足指冷。或呃逆泄泻。   寒水侮土也。六君子加炮姜、肉桂。不应。急加附子。若服克削之药。致腹作痛。按之痛止者。   脾气复伤也。五味异功散。至于腹胀喘满。亦皆脾虚邪乘所致。东垣所谓寒胀多而热胀少。热者。六君子加芩、连、枳、朴。寒者。六君子加姜、桂、吴茱萸。亦有寒热错杂者。泻心汤。芩、连、炮姜并用。若治实胀。用二陈加枳、朴、木香。有热。加芩。连可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烦渴   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红甚焦黑则危笃。若三焦烦热作渴。导赤散。风热。泻青丸。虚烦懊。栀子豉汤。虚烦不得眠。酸枣汤。夜甚者。当归补血汤。伤寒后唇口焦者。竹叶石膏汤。泻利作渴。五苓散。暑伤心脾。烦渴引饮者。人参白虎汤。下利脾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热结膀胱。   小便秘渴。五苓散。上焦虚热。四君子汤。膏粱积热。清胃散。脾虚积热。泻黄散。中气虚热。   异功散。肾水虚热。六味丸。慎勿误用寒凉降火。脾胃复伤。则腹胀而为败证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汗   小儿腠理疏薄。常时微汗。但不宜过多。亦不可衣被过浓。使汗大出。若睡中出汗名盗汗。   止汗散。遍身多汗烦热为胃热。三补丸。胃虚汗者。上至项下至脐也。益黄散。六阳虚汗者。上至头下至项。乃禀赋不足。保元汤加防风、白术。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或饮食停滞。或浓衣温暖。热郁心包而津液妄泄也。导赤散。血虚。用人参、当归等分煎服。名团参汤。其盗汗属胃经虚热者。五味异功。肾经虚热者。六味丸。若寒水侮土。益黄散。设泛行施治。误损脾胃多成疳瘵。大凡汗多亡阳。必至角弓反张。颈项痉强。用十全大补。多有生者。   卷十一 婴儿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