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90 页/共 199 页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睡中惊动
小儿睡中惊动。由心肾不足所致。盖脏腑脆弱。易为惊恐。夫人之神气。寤则行于目。寐则栖于肾。今心肾既虚。则不能宁摄精神。故睡中惊动也。治宜清心安神。亦有惊吓而作者。因击动其肝。故魂不安也。宜抱龙丸以豁痰镇惊。若食郁生痰。惊动不安者。用四君子以健脾。加神曲、半夏以化痰。山栀、柴胡以清热。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目动切牙
小儿惊后。目微动切牙者。皆病后亡津液。不能荣其筋脉也。亦有肝经虚热生风者。宜审其气血有余不足而治之。其日中发热饮冷而动者。气有余也。泻青丸。夜间盗汗及睡不宁而动者。
血不足而肝肾有热也。地黄丸。或因肝经风邪传于脾肾者。亦令切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若因肝胃虚热。补中益气加芍药、山栀。实热。泻黄散。以牙龈属手足阳明故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摇头便血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木。木得风则摇动。乃肝经火盛而生虚风也。便血者。风木摇动。则土受凌虐而不能统血也。或因乳母恚怒。风热炽盛。肝木伤脾。使清阳不升。亦有风邪侵入大肠者。治法。若因风热。柴胡清肝散。若因怒火者。小柴胡汤加白芍、丹皮。若清气不升。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肝经血热妄行者。六味地黄丸。脾土不能培肝木者。六君子加柴胡、钩藤钩。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偏风口噤
小儿偏风者。少阳厥阴肝胆二经证也。口噤者。由风木太甚而乘于脾。则筋燥而急。然燥令主于收敛劲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若足阳明胃经气虚。风邪所乘。其筋脉偏急者属内因。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肝致口眼 斜。皆属肝血不足。内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治法。脾胃虚而动风者。异功散加柴胡、钩藤钩。肝肺虚而外邪所乘者。钩藤饮。
若兼目紧上视。寒热往来。小便淋沥。面青胁胀。皆肝经本病也。或唇口 斜。腹痛少食。目胞浮肿。面色青黄。肢体倦怠。皆肝木乘脾证也。当审五脏相胜而主之。设执其见证。概投风药。
反成坏证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角弓反张
角弓反张。即是痉病。经脉空疏。虚风袭入。而致筋脉拘急。或因惊骇停食。肝脾受困。内动虚风。皆能致此。若身反张强直。发热不搐者。风伤太阳也。人参败毒散、小续命汤。因惊骇目直。呵欠项强顿闷者。为木风内病。钩藤散。因暴怒击动肝火者。泻青丸。若服前剂。其证益甚者。此邪气已去而脾气亏也。异功散加芎、归补之。若气血素弱。或服攻伐之剂。而手循衣领。
切牙呵欠者。肺经虚甚也。兼进六君子、地黄丸补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急惊
钱氏云。小儿急惊。因闻大声或惊而发搐。搐止如故。此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甚则发搐。盖热盛生风。阳盛而阴虚也。经曰。热则生风。风则痰动。痰热客于心膈间。风火相搏。故抽搐发动。当用抱龙丸、泻青丸除其痰热。不可用巴豆之药。楼全善云。急惊属木火土实。木实则搐有力及目上视。火实则动札频睫。土实则身热面赤而不吐泻。偃睡合睛。治法。宜凉宜泻。用利惊丸等。亦有因惊而发者。
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搐搦颤动。唇口眉毛眨引。口中热气。颊赤唇红。二便秘结。
脉浮洪数紧。此内有实热。外挟风邪。当截风定搐。若痰热尚作。仍微下之。痰热既泄。急宜调养脾气。此肝胆血虚。火动生风。盖风生则阴血愈散。阴火愈炽。若屡服祛风化痰泻火辛散之剂不愈。便宜认作脾虚血损。急以六君子汤补其脾胃。否则必变慢惊也。急惊而儿目睛翻转。足摆跳搐。忽大叫吐逆。药不得入。搐鼻无嚏者不治。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漫惊
钱氏云。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手足螈 。
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因吐泻脾肺俱虚。肝木所乘。或急惊屡用泻热。则脾损阴消。
遂变慢惊而致螈 微搐。楼全善所谓木虚则搐而无力。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土虚则吐泻。睡而露睛。治宜温补脾胃。六君子姜、桂、蝎尾。或兼夹热夹食夹痰。与外感证相似者。当审其因而治之。大率吐泻痰鸣气喘。眼开神缓。昏睡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或身热肢冷。面淡唇青。其脉沉迟微缓者是也。当温补脾气为主。佐以安心制肝药。若禀赋不足。或久病脾虚。及常服克伐之药者。多致此证。若因土虚不能生金。金不能平木。木来侮土。致成慢惊者。五味异功散加当归、枣仁、钩藤以补土平木。若脾土虚寒者。六君子加乌头、蝎尾。泄泻。加炮姜、木香。
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气。凡元气亏损而致昏愦者。急灸百会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则元气脱散而不救矣。此乃脏腑传变已极。总归虚处。惟脾受之。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因脾虚不能摄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当根据前法自效。若不审其因。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反促其危也。每见小儿脾胃弱者。一病即成慢惊。不可泥为久病。误药而后始成也。
内经谓之慢脾风。意可见矣。慢惊而见目不转睛。痰鸣如拽锯声。项软身冷粘汗。手足一边牵引者不治。喻嘉言曰。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充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故易于生热。热甚则生痰生风生惊。亦所恒有。设当日直以四字立名。曰热痰风惊。则后人不眩。因四字不便立名。乃节去二字。后人不解。遂以为奇特之病。且谓此病有八候。以其头摇手劲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邪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相传既久。不知其妄造。遇此等证。无不以为奇特。而不知小儿之腠理未密。易于感冒风寒。病则筋脉牵强。因筋脉牵强。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张种种不通名目。而用金石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间有体坚证轻得愈者。又诧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专门。虽日杀数儿。不自知其罪矣。如方书中有云。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等胡言。竟出自高明。偏足为惊风之说树帜。曾不思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汤药乱投。死亡接踵。何由见其传经解散耶。此所以误言小儿无伤寒也。不知小儿易于外感。易于发热。伤寒为独多。世所妄称为惊风者。即此也。小儿伤寒。要在三日内即愈为贵。
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又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肌腠不密。故刚痉少。柔痉多。世医见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往往以慢惊风证为名。而用参、 、术、附等药闭其腠理。热邪不得外越。亦为大害。但比金石药为差减耳。所以凡治小儿之热。但撤其出表。不当固其入里也。仲景原有桂枝汤法。若舍而不用。从事东垣内伤为治。毫厘千里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天钓内钓
天钓者发时头目仰视。惊悸壮热。两目反张。泪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时悲哭。如鬼祟所附。
甚者爪甲皆青。盖由乳母浓味积毒在胃。致儿心肺生热。热痰郁滞为患。加以外挟风邪而发。法当解利其邪。钩藤饮。面色皎白。气虚喘促者。四君子汤加蝎尾。内钓者。腹痛多喘。唇黑囊肿。
伛偻反张。眼尾赤色。若五内抽掣。作痛狂叫。或泄泻缩脚。内证一作。则外证亦然。极难调理。
内证。乌蝎六君子丸。外证。钩藤饮。进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醇酒浓味。积毒在胃。加味清胃散。若因乳母郁怒。积热在肝。加味逍遥散。稍加漏芦。母子俱服。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盘肠气痛
小儿盘肠气者。痛则曲腰干啼。额上有汗。皆由肝经风邪所搏也。肝肾居下。故痛则曲腰。
干啼者。风燥其液。故无泪也。额上有汗者。风水助心火也。口闭足冷者。脾气不荣也。下利清粪者。肝木乘脾也。丁香楝实丸。曲腰干啼者。盐汤送下。额上有汗者。葱豉汤下。口闭足冷者。
人参汤下。若面赤唇焦。小便不通。小腹胀痛者。小肠热也。加味通心散。若痛不止。煎葱汤淋揉其腹。就以热葱熨脐腹间。良久尿出痛止。若因乳母饮食停滞者。保和丸。怒动肝火者。加味逍遥散。子母俱服。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伤风
小儿伤风。鼻塞发热。或痰壅发搐。多因乳母鼻吹囟门。但服惺惺散。或用葱头七茎。生姜一片。细切擂烂。摊纸上置掌中合。待温贴于囟门。其邪即解。乃去其葱。却用绢缎寸余。涂以面糊。仍贴囟门。永无伤风之患。其余用药发散。与大人不异。但脾胃怯弱。所以多手足寒冷之证。故治法以照顾脾胃为主。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诸经发热潮热
小儿之热。有五脏之不同。虚实之各异。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