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97 页/共 199 页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变实论   气虚痘疹。调理得宜。使元气充实。腠理坚固。脾胃强健。二便调适。仍可转祸为祥。若补益太过。浆足之后。重用参、 。多有腹胀喘急之患。用枳壳汤。误用五苓、木香散。多有大便秘结之患。用宽中散。便实而渴。用麦门冬汤。过用丁、桂辛热之剂。则有咽喉肿痛。烦躁闭渴之患。用润燥汤。盖喘急腹胀。大便秘坚。烦渴咽痛。皆类实证。然而气虚变实。非真实也。是病浅而用药过深之失也。只宜斟酌。不宜疏通。若误行疏利。则方生之气复虚。而脱证将至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似实论   气虚痘疹。或为饮食生冷。调理失宜。致伤脾胃。遂成泄泻。津液下陷。虚火上盛。必发而为渴。元气下陷。虚阳上壅。下气不续。必发而为喘。夫渴与喘。实证也。起于泄泻之后。斯为津液暴亡而渴。阴气暴逆而喘。   故治渴则宜钱氏白术散。渴泻不止。则用钱氏异功散。治喘则宜独参汤。不应。亦用钱氏异功散。   大便实者。少与生脉散调之。喘渴而泄。陈氏木香散、异功散选用。若至闷乱腹胀。毒瓦斯内攻。   眼合自语者。此名失志。庸医不察。谬认为实。而与耗气之剂。速其毙也。安有实热而渴。气拥而喘。生于泄泻之后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实证似虚论   身发壮热。毛直皮燥。睡卧不宁。腮红睛赤。烦渴腹胀。便秘喘急。皆实热证。而复见呕吐者。   此热毒在内。不得伸越。或为寒冷所搏。乳食不节。冷热相拒。则上逆而为呕吐。病机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治当升提发散。兼辛以散之。如升麻汤加生姜、橘皮之类。吐逆势甚者。   更加猪苓、泽泻引之下行可也。又有泄泻兼见。似乎虚证。然因热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达。   则毒从下陷。寻窍而出。亦当升提发散。热毒外解。内泄自止。有食则兼消导。如枳壳、山楂之类。又复有不思饮食。似乎内虚。不知郁热在内。不得伸越。二便秘结。腠理阻塞。热毒壅遏。   腹胀满急。不思饮食。必然之势。亦当升提发散。引毒达表。有热则兼清热。如山栀、黄连之类。   则热气有所升越。而脏腑和平。饮食自进矣。若误用丁、桂、半夏等热药于呕吐泄泻之证。用参、、白术等补药于腹胀不思饮食之证。立能杀人。他如龙骨、豆蔻、曲、 、缩砂。皆热泻之戈戟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热证变虚论   血热痘疹。只宜清凉发散。不宜峻用苦寒。过投芩、连之属。必致内伤脾胃。外闭肌肉。脾胃伤。则饮食减而泄泻。重则洞泄无度。遂致虚寒。肌肉闭则热蒸之气不行。腠理涩滞。则痘不起发。不行浆。遂成伏陷。此热证变虚之验。虚证既形。便从虚治。不可胶执而畏参、 、丁、桂也。六七日后见之。则木香、异功皆可应用。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招竭泽之祸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毒盛变虚论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发散。而佐以清凉。使热毒得平而止。若发散太过。必致肌表空虚。元气耗散。内灌清浆。或虚肿空壳。或痒塌外剥。或溃烂不收。百变皆至。而内气亦不能自守。略伤饮食。则成泄泻。泄泻不止。遂变虚寒。而气脱烦渴闷乱。寒战切牙。无所不至矣。夫始出之时。虽为血热壅遏。至三四日后。身反不热。痘疮不长。焉得不进温和之剂。如观桂、川芎、干姜之类。使内气一暖。则外气自和。泄泻之后。其内必虚。虽有腹胀烦渴喘急。焉得复为实热。   不过内虚伏陷毒瓦斯内攻而然。故实热之证。七八九日曾经泄泻。皆从虚治。有木香异功证。便进木香、异功。如无冰硬之证。非泄泻之后。切勿误投温剂。盖塌陷倒 干枯。而无冰硬泄泻之患者。多因热毒内攻而然。又当用百祥丸、猪尾膏等方治之。误投温热。卢扁不能复图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乍凉乍热。精神倦怠。肌肉 白。饮食减少。睡卧安宁。   清便自调。此皆虚证无疑。未见点前。用保元汤加紫苏、防风、白芷以发散之。见点后。以保元汤加川芎、桔梗以开提之。见点四五日后。仍用保元汤随证加减处治。七八日浆足之后。宜四君子加归、芍、山药以调养之。大便实者。加熟地以兼补其阴。若证见虚寒。不妨加肉桂倍参、以温补之。如见塌陷黑 。多用陈氏木香、异功收功。凡血热之证。初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枯。烦躁。渴欲饮水。日夜啼哭。睡卧不宁。好睡冷处。小便赤涩。此皆热证无疑。未出之前。   升麻汤加生地、芎、归、红花、鼠粘、连翘。以凉血解毒。见点三四日后。热证渐平。将欲灌浆。   紫草木通汤加生地、川芎、桔梗、红花、山楂之类。八九日浆足之后。亦宜四君子加养血药调理之。若七八日根脚红晕不化。或紫黑干枯。及青灰干黑陷者。皆由血热之故。急宜清热凉血为主。   切勿误用补气之药。则营血愈虚愈热矣。惟泄泻之后。变黑陷干红者。则从小剂木香、异功治之。   凡热毒壅遏之证。初发身热面赤。气粗喘满。腹胀烦躁。谵语狂言。睡中惊妄。二便秘涩。面浮眼胀。多啼多怒。此皆热甚无疑。未见标时。先须升麻汤一服。随加羌、防、荆芥、川芎、连翘、紫草、白芷、桔梗、鼠粘子。以清热透表。至见点三日之内。诸证向宁。势将行浆。紫草木通汤加川芎、桔梗、山楂、蝉蜕、鼠粘子之类。浆足之后。亦宜四君子加养血药调理之。若六七日外。   根窠连肉通红。或紫黑干枯及青灰干白陷者。此皆气虚血燥。毒邪壅盛之故。急宜凉血解毒。兼调中气为主。切不可轻用温补。惟曾泄泻。内气暴虚而陷。则当小剂木香、异功救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汗下论   钱氏论痘疮。发散利下皆不可妄。又曰。非微汗则表不解。非微下则里不解。言表热方炽。   痘点未见之先。或外感寒邪。约束腠理。痘因出不快。此当微汗之。令阴阳和。营卫通。俾痘易出。而毒易解。若原无闭塞不快而妄汗之。则成表虚痒塌斑烂之患也。如痘出时。烦热谵语。喘胀便秘。此毒蓄于肠胃之间。当微下之。但脏腑疏通。陈 涤去。气血和平。而毒易升发。若原无里实壅热而妄下之。则元气下陷。致变灰白虚脱之证矣。张涵高曰。余治血热毒壅便结之证。   每用凉膈散下之。百不失一。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所感轻重论   或问时气之盛衰。而痘出之轻重者。何也。盖痘之出。必假天行时气而发。天时疫气。有盛而有衰。人之生禀。有强而有弱。疫气盛行。虽轻亦能变重。禀弱者当之。必致于危。厉气已衰。   虽重亦能变轻。禀强者当之。益见其轻。故贫贱家儿。多历辛苦风寒。更无浓味伤脾。即有重证。   亦能抵当。富贵家儿。暖衣浓味。少见风日。脾胃脆弱。不经劳苦。凡遇小疾。亦为大病。譬之阴地草木。岂能御冰霜烈日乎。临证之际。可不辨人之强弱贵贱。参时气之盛衰。而为施治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死而复苏论   痘有死而复生者。非气血相离也。乃毒火弥炽。气血壅遏不行。故肢体俱冷而气绝。本不终绝。虽绝必通。毒火有时而少解。则正气渐复而苏。尝见痘儿气绝。转卧于地。良久复生者。得土气以化毒热。而正气复矣。然虽气绝而死。其心胸必温暖。若胸冷气绝复生者。未之有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原委   尝读炎黄扁鹊仲景书。从无痘疮一证。相传谓是伏波定交趾归。中原始有此患。则知皆是炎方火毒。蒸发先天淫火毒邪而成。盖得于有生之先。发于既生之后。或感风寒惊食。或当岁气并临。则蕴发为痘。今之所见者。不问何脏所主。但发热之后。一二日间。红点成水泡。水泡成脓泡。脓泡后结痂脱靥。总谓之痘。此则胎毒也。其或隐现于肌肉。不脓不痂。谓之瘾疹。一见红色。而后没复现者。谓之肤疹。北人谓之瘙疹。遍身红斑如锦纹云霞者。谓之麻疹。吴人谓痧。   越人谓 。其或初发红点。有似痘疮。不三日而灌浆红润。见浆即焦者谓之水痘。南人谓赤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