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24 页/共 199 页

麻黄(泡) 川乌(生) 细辛 蜀椒 白矾(生) 牙皂(去皮弦子。酥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 甘草(生。各一两) 紫菀茸 款冬花(各二两)   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羸者一钱。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按此少变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法。而合稀涎散以涌泄其痰。开发肺气之刚剂。但气虚少食。及痰中见血。营气受伤者禁用。以其专司疏泄而无温养之功也。观方下所云。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擒纵缓急之妙。尽在乎此。   三建膏 治阴疽歹肉不化。   天雄 附子 川乌(各一枚。) 桂心 观桂 桂枝 细辛干姜 蜀椒(各二两)   上切为片。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摅净再熬。徐下黄丹。不往手搅。   滴水不散为度。阴疽以葱汤洗净。摊成加银粉少许贴患处。腹痛少食泄泻。摊成加丁香末少许。贴脐中及中脘。阳衰精冷。摊成加阿芙蓉少许。贴脐中及丹田。冷哮喘嗽。摊成加麝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 瘕冷积。摊成加麝香、阿魏少许贴患处。   崔氏八味丸(方祖) 逍遥散(虚损门) 佐金丸(方祖)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生脉散(方祖)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华盖散(麻黄汤下) 渗湿汤(理中汤下) 白虎汤(方祖)   二陈汤(方祖)   四七汤(二陈汤下)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汤下) 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汤下) 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灵砂丹(金液丹下)   苏子降气汤(七气汤下) 参苏温肺汤(七气汤下) 四磨汤(气门) 千缗汤(二陈汤下) 导痰汤(二陈汤下)   神保丸(伤饮食门) 三拗汤(麻黄汤下)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祖) 九宝汤(麻黄汤下)   宁嗽化痰汤(二陈汤下)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下) 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浓朴大黄汤(小承气汤下) 四君子汤(方祖)   独参汤(保元汤下) 保元汤(方祖)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七气汤(方祖) 越婢汤(麻黄汤下)   杏子汤(麻黄汤下)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下) 温肺汤(七气汤下) 越婢加术汤(麻黄汤下) 芦吸散(咳嗽门)   滚痰丸(痰饮门)   卷十四   噎膈门   开关利膈丸(宝监名人参利膈丸) 治肠胃壅滞。噎膈不通。大便燥结。   木香 槟榔(各七钱) 人参 当归(酒洗) 藿香 甘草(炙。) 枳实(炒。各一两)   大黄(酒蒸) 浓朴(姜制。各二两)   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米饮下。 按此本小承气加入参、归等味。意在养正祛邪。而实攻多于补。惟热壅膈塞用之庶为得宜。然噎膈之燥结。皆由五志抑郁。伤耗精气而成。   非有热邪留结。可攻下而除也。用方者审诸。   五噎丸(千金) 治胸中久寒。呕逆妨食。结气不消。   干姜 蜀椒 吴茱萸 桂心 细辛(各一两。) 人参 白术(各二两)   橘皮 茯苓(各一两半) 附子(一枚。炮)   上为细末。炼白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三服。渐加至三十丸。   五膈丸(千金) 治饮食不得下。手足冷。上气喘息。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二两) 蜀椒(炒去汗) 远志肉 桂心 细辛 干姜(炮。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上为细末。炼白蜜丸弹子大。先食含一丸。细细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丸稍尽。再含一丸。   日三夜二服。七日愈。   五噎、五膈二丸。同用参、附、椒辛、姜、桂之属。一以肝气上逆。胃气不下而呕噎。故用萸、橘以疏肝降逆。苓、术以健胃通津。一以肾气不蒸。肺胃枯槁而不纳。故用冬、草以滋肺和胃。   远志以补火生土。又呕噎而药食可进者。频与小丸调之。膈塞而饮食不纳者。时用大丸噙之。其立法之详若此。可不辨而忽诸。   旋复代赭石汤(玉函) 治胃虚噫气不除。   旋复花(二钱) 代赭石( 。一钱) 人参(二钱) 甘草(炙。二钱) 半夏(三钱)   生姜(半两)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水煎去滓。分温日三服。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四君子汤(方祖) 指迷七气汤(局方七气汤下) 局方七气汤(方祖)   四物汤(方祖) 代抵当丸(抵当汤下) 理中汤(方祖) 越鞠丸(郁门) 崔氏八味丸(方祖)   二陈汤(方祖)   卷十四   反胃门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呕吐不腐。   藿香 橘红(各半两) 丁香(三钱) 人参(一两)   为散。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水煎温。食前和滓服。   四逆汤(方祖) 小半夏汤(二陈汤下) 大半夏汤(二陈汤下) 理中汤(方祖) 茯苓泽泻汤(五苓散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平胃散(方祖) 四君子汤(方祖) 桂苓丸(五苓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