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19 页/共 199 页

防己黄 汤(方祖)   越婢汤(麻黄汤下) 防己茯苓汤(防己黄 汤下) 蒲灰散(益气散下) 麻黄附子汤(麻黄汤下) 杏子汤(麻黄汤下)   卷十三·专方   鼓胀门   鸡矢醴(素问) 治鼓胀内有湿热停积。旦食不能暮食。   骟鸡矢白(但与陈米喂养。勿与杂食。则矢干有白)   上取八合微炒。入无灰酒三升。煮取一升五合。五更热服。(如无。以不落水鸡内金炙胆为末。   荷叶裹陈米饭为丸。每服二三钱。空心温酒送下。)此方出黄帝内经。   世本。有加大黄、桃仁者大谬。   启峻汤 治脾肾俱虚。腹胀少食。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炒枯。各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五分)   肉桂(半钱) 茯苓(一钱五分) 干姜(炮四分) 肉果 沉香(各八分) 附子(炮。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气滞硬满者。去黄 加浓朴。此方出医林黄治。启东之方不多见。仅一夔耳。   散血消胀汤 治血胀小便多。大便溏黑光亮。   归尾(一钱五分。) 五灵脂 观桂 乌药 甘草(炙) 木香(各六分) 川芎(一钱二分)   半夏 蓬术(煨。各八分) 紫苏(三分) 砂仁(一钱。炒) 生姜(五片)   水煎。食前温服。   琥珀人参丸 治血蛊。   人参 五灵脂(各一两) 琥珀 肉桂 附子(生。各五钱) 赤茯苓 川芎沉香 穿山甲( 。各三钱)   为末。浓煎苏木汁为丸。每服二钱。早暮温酒各一服。 此人参与五灵脂并用。最能浚血。血蛊之的方也。   二陈汤(方祖) 中满分消汤(腹满门) 中满分消丸(腹满门) 下瘀血汤(抵当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平胃散(方祖) 五苓散(方祖) 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小建中汤(桂枝汤下) 苏合香丸(中风门) 黑锡丹(金液丹下) 大黄附子(小承气汤下)   卷十三·专方   积聚门   金匮奔豚汤 治肾积上贲犯肺。喘胀发热。   甘草 芎 白芍 当归 黄芩(各一钱) 半夏 甘李根白皮 葛根(各二钱) 生姜(三片)   上九味。水煎。温分四服。日三夜一。以积下小腹减为度。不应。加戎盐一字。(千金。无甘草黄芩。有吴茱萸石膏人参茯苓桂心)   赤丸(金匮) 治寒积厥冷。   茯苓 半夏(各四两。一方用桂) 乌头(二枚。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为末。纳真朱(即朱砂) 为色。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千金。无半夏。有附子桂心射罔。)   普济方用白凤仙子一钱。小川乌二枚。半夏三枚。杏仁四十九粒。各生捣为末。红枣肉丸梧子大。黄丹为衣。早暮各服七丸。俱温酒下。若治小儿。丸如粟米大。量用三五丸。待谷道血出住服。忌大荤生冷腐醋等物。此方与赤丸功效相类。故附于此。 此方乌头与半夏同剂。用相反以攻坚积沉寒。非妙达先圣至理。不能领略其奥。与胡洽治膈上积用十枣汤。加甘草、大戟同一妙义。而普济方。仅用乌头、半夏二味。易白凤仙子、杏仁、黄丹为衣。服七丸至谷道见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盖药之相反相恶。不过两毒相激。原非立能伤人。后世以为相反之味。必不可同用。陋哉。   乔氏阴阳攻积丸 治寒热诸积。   吴茱萸 干姜(炮) 观桂 川乌(炮) 黄连(姜汁拌炒) 半夏(姜制) 茯苓延胡索 人参(各一两) 沉香(另研) 琥珀(另研。各五钱) 巴豆霜(另研。一钱)   为末。皂角四两煎汁糊丸绿豆大。每服八分。加至一钱五分。姜汤下。与脾胃药间服。 此方出士材先生必读。先生向寓郭园。会以此方授之郭妪。云是乔三余所定。方中萸、桂走肝。干姜入脾。   乌头达肾。专取辛烈以破至阴之固垒。半夏、茯苓以开痰蔽。延胡、琥珀以散血结。沉香以通气闭。巴霜以荡坚积。黄连以除旺气。人参以助诸味之力也。其所授郭妪之方。酒曲糊丸。较之皂角汁稍平。妙用全在与脾胃药间服。予会效用此方。每以六君去术倍苓。加肉桂、当归。米饮糊丸。或朝服增损六君。夕用阴阳攻积。或服攻积一日。六君二三日。随人强弱而施。但初服未尝不应。积势向衰。即当停服。所谓衰其大半而止。专力补脾可也。   千金耆婆万病丸 治七种痞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   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 痹。并风入头。眼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眠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壅闭不通。心腹胀满及连胸背。鼓气坚结流入四肢。或复叉心膈气满。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种下痢。疳虫寸白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滞患。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疼。四肢沉重。行立不能久。妇人因产冷入子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出流不尽。时时疼痛为患。或因此断产。并小儿赤白下痢。及狐臭耳聋鼻塞等病。此药以三丸为一剂。服药不过三剂。   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称万病丸。   牛黄 麝香 犀角(镑) 桑白皮(锉。炒) 茯苓 干姜(炮) 桂心当归 芎 芍药 甘遂 黄芩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细辛 桔梗 巴豆(去皮心膜。炒) 前胡 紫菀(去芦) 蒲黄(微炒) 葶苈(炒)   防风 人参 朱砂 雄黄(油煎) 黄连(去须。) 大戟(锉。炒) 禹余粮(醋 )   芫花(各一钱六分。醋炒赤) 蜈蚣(六节。去头足。炙) 石蜥蜴(一寸。去头足。炙)   芫青(十四枚。入糯米同炒。米色黄黑。去头足翅)   上三十一味。(崔氏。无黄芩、桑白皮、桔梗、防风。为二十七味) 并令精细。牛黄、麝香、犀角、朱砂、雄黄、禹余粮、巴豆别研。余者合捣。重绢下筛。以白蜜和。更捣三千杵。密封之。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恶水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须吐利为度。不得限以丸数。病强药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发迟。以热饮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饭两三口止之。服药忌陈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猪鸡鱼狗。牛马驴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一日服二日补之。得食新米韭根汁。作羹粥饮食之。三四顿大良。亦不得全饱。产妇勿服。吐利后以常须闭口少语。于无风处温床暖室将息。   若旅行卒暴无饮。以小便送之为佳。若一岁以下小儿有疾者。令乳母服两小豆。亦以吐利为度。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积久疾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为度。(其细证服法注解。并详千金衍义胆腑门本方下。)   木香通气散 治寒气成积。腹痛坚满不可忍。   木香 戎盐 三棱(炮。各半两。) 浓朴(姜制一两) 枳实(炒) 甘草(炙。各三钱)干姜(炮)   蓬术(煨。各二钱)   为散。每服三钱。食前淡姜汤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