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28 页/共 199 页
上用嫩猪脏二尺。泡去油腻。入黄连末。线扎两头。同韭菜蒸。烂捣作饼。焙干为末。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前米汤或乌梅汤下。 一方。加槐花二两。(不用黄连。但用槐花。名猪脏丸。治证同上)
升阳除湿和血汤 治肠风下血如溅者。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身(各一钱) 甘草(炙。六分。生。四分) 白芍(钱半)
黄(三钱) 升麻(醋炒。七分)
苍术(泔浸。去皮。同芝麻炒) 秦艽 肉桂 陈皮(各三分) 丹皮(钱半)
水煎。食前稍热服。 秘旨。无苍术。有防风。
断红丸 治下血久不止。虚寒色淡晦者。
侧柏叶(炒香) 川续断(酒炒。各三钱) 鹿茸(一具。酥炙)
前三味。为细末。醋煮阿胶为丸。每服四五十丸。乌梅浸、人参汤、米饮汤任下。
逍遥散(虚损门) 人参胃风汤(四君子汤下) 小乌沉汤(衄血门) 黑神散(衄血门)
升阳除湿防风汤(湿门)
归脾汤(保元汤下) 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下) 升阳益胃汤(保元汤下) 四君子汤(方祖)十全大补汤(保元汤下)
黄土汤(诸见血门) 赤小豆当归散(诸见血门) 四物汤(方祖) 附子理中汤(理中汤下)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桃核承气汤(小承气汤下) 代抵当丸(抵当汤下) 理中丸(方祖)
卷十四
蓄血门
香壳散 治蓄血暴起。胸胁小腹作痛。
香附(姜汁炒。三钱) 枳壳(炒。二钱) 青皮(炒) 陈皮 乌药 赤芍药 蓬术(醋炒。各一钱) 归尾(三钱) 红花(五分) 甘草(炙。二分。生。三分)
为散。每服四五钱。水煎去淬。加童便半盏。空心温服。更以桃核黑糖酒助之。不应。加延胡索、穿山甲。有外风寒。加桂枝、羌活。
复元通气散 治闪挫气血凝滞。腰胁引痛。
茴香(炒。一两) 穿山甲(炮) 延胡索 白牵牛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两)
木香(七钱半。勿见火)
为散。每服二钱。砂糖调温酒送下。日二服。
复元活血汤 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腹胁。痛不可忍。
柴胡(钱半) 当归(二钱) 甘草(炙。六分) 穿山甲(炮研。七分) 大黄(酒浸。三钱) 桃仁(五十枚。研) 红花(三分) 栝蒌根(五分)
水二盏。酒一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以利为度。利后痛不止。三五日后痛尚不止。更作半剂与之。
当归活血汤 治挟血如见祟状。
当归(三钱) 赤芍(酒洗) 生地黄(酒浸。别捣烂) 桂心(各一钱半) 桃仁(二十粒。
研) 茯苓 枳壳 柴胡(各八分) 甘草(五分) 干姜(炮。四分) 红花(二分)
上除生地。水煎去滓。入地黄再煎数沸。加陈酒服之。不应。加穿山甲五分。又不应。加附子三分。有实热难用附子者。须与大黄钱许同用。
浚血丸 治肥人多年内伤。血蓄于胃。杂于痰涎。诸药不效者。
人参 白术(生) 赤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四钱) 半夏曲(七钱。炒) 浮石(五钱。 ) 牡丹皮(五钱)
当归身(四钱) 桃仁(三钱。干漆并炒。去漆) 穿山甲(三钱) 桂(三钱。病在胁下。用观桂。在少腹。用肉桂)
为末。红曲糊丸。温酒下三钱。瘦人去半夏、浮石。加生地黄、蓬术。蜜丸服之。
犀角地黄汤(伤寒门) 桃核承气汤(小承气汤下) 抵当汤(方祖) 抵当丸(抵当汤下) 下瘀血汤(抵当汤下)
代抵当汤(抵当汤下) 越鞠丸(郁门) 平胃散(方祖) 理中汤(方祖) 变通抵当丸(抵当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头痛门
茸朱丹 治肾虚火炎头痛。必先眼黑头旋。
辰砂(另研) 草乌头(一作川乌头) 瞿麦穗 黄药子(各一两)
上除辰砂。以三味为粗末。用瓷碗一个。将姜汁涂烘数次。入砂在碗。铺诸药末。以盏盖之。
掘地一窟。安碗在内。用熟炭五斤。 令火尽。吹去药灰。取砂研细。用鹿茸一对。 去毛。酒浸切片。焙干为末。煮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人参汤或黑豆淋酒下。强者倍加。羸者量减用之。
羌活附子汤 治大寒犯脑厥逆。头痛齿亦痛。
麻黄(一钱) 黄 (二钱) 苍术(制。五分)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甘草(炙各三分) 生附子(一钱) 白芷 僵蚕 黄柏(酒炒。各五分)
水煎去滓。食后温服。有嗽。加佛耳草五分。
选奇汤 治风火相煽。眉棱骨痛。
羌活(钱半) 防风(一钱) 黄芩(酒炒。钱半)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一片)
水煎去滓。食后稍热缓缓服之。冬月。去黄芩加香豉三钱。葱白二茎。 如痛连鱼尾为血虚。加黄 三钱。当归一钱。日晡发热为血热。加白芍一钱五分。目赤。加菊花。鼻塞。加细辛。夏月近火痛剧为伏火。加石膏三钱。头风疼热不止。加石膏、麻黄。不应。属血病也。加川芎、芽茶。羌活、甘草之辛甘发散。仅可治风。未能散火。得黄芩以协济之。乃分解之良法也。黄芩虽苦寒。专走肌表。所以表药中靡不用之。观仲景黄芩汤、柴胡汤。及奉议阳旦汤可知。
川芎茶调散(局方) 治久风化火头痛。及偏正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