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506 页/共 521 页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抄二钱,用水半盏,生姜一片,枣一枚,同煎至三分,去滓温服之,不拘时候。身热甚者加乌梅少许,同煎服。   一百一十九、治中汤。治疮痘方作热渴欲饮,或饮冷水,或食冷物,虽身热,其中寒,不食呕吐下利,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 青皮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量大小服之。   一百二十、胃风汤(证候并方见集效方。)   一百二十一、干姜甘草汤,治疮疹服冷药太过,咳嗽手足冷,脉迟者,自利呕吐不食。   干姜(炮) 甘草(炙,各四钱)   上锉为散,水一升二合,煎至四合,去滓温服。   一百二十二、胃爱散。调理小儿脾胃吐泻,如斑疮未出,医者不识形候,便将冷药,冰却疮子,致令内伏不出,将此胃爱散调理,如身体汗,即不用控心散发也,如无汗即控心散发之,后下羌活散、胃爱散。   糯米(一两) 干淡木瓜(三钱) 甘草(一钱) 丁香(十六个,同炒) 藿香叶 紫苏叶(各一钱)   上件药同一处,令干碾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五分,煎粟米枣子汤下。   一百二十三、匀气汤。取余毒后调理。   桔梗(洗净,干,五两) 甘草(炙,二两) 白干姜(一钱) 缩砂 陈皮(去白) 茴香(各一两,洗)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用霜木瓜煎汤调下,或用紫苏盐煎汤送下。   一百二十四、豆乳散。治小儿疮疹间,偶滑泄不止,甚者宜服之。   肉豆蔻(一枚) 乳香(一豆大)   上为细末,米饮调下。   一百二十五、姜附汤。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肢厥呕逆,腹胀吃噫。   须急与理中丸、四逆姜附汤之类,不须疑,已试之验也。大便自利腹胀者,是热毒被冷所搐不能出,冷甚则为下利,其毒小得出,则为腹胀,当此以理中丸、四逆姜附汤等服之,里复温则利止,热毒得复出,则腹胀自消,疮疹亦自出矣。又有疮疹半出半未出,或出盛时却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喘粗腹胀,而唇齿干,口躁渴引饮谵语者,当急下之。此证是毒瓦斯壅瘀,欲出而出不辨故腹胀,下之热毒散,荣卫伸,则里胀消,外疮出,合温合下,皆得其宜,不可不述之。若下脓血而腹胀者,又非此证,宜服南金散、乳香猪血膏、理中丸、姜附汤。   方见寒门 四逆汤,方见伤寒门。   一百二十六、七珍散。调胃进食,滋养荣卫。   人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黄 (蜜炙) 甘草(炙) 白扁豆(炒)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抄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一枚,同煎至六分盏,连滓温服,不拘时候。加粟米名曰:八珍散,此药大能进食,时人患不食,用诸药皆不效,后用此数日,饮食大进。脾土居中,躁温皆非所宜,但得其中,则水升火降,脾爱谷味也。   一百二十七、薤白汤。治疮疹下利黄赤脓血及身热。   薤白(切,半盏) 豆豉(一盏) 山栀子(十枚)   上用水五盏,同煎薤白烂为度,去滓,量大小服之,解去恶积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疮子因吐利内虚自陷者第十三   一百二十八、活血散。治是疮疹证不出,或出而迟,或出而倒靥者,皆宜服之。   上用白芍药炒为细末,用温酒调服,或入酒一匙则出快。如欲止痛者,只用温热水调服之,以意寻之,此乃调荣卫药也。盖张氏《妙选方》云:疮疹气匀即出,快气行,由荣卫无阻矣。又芍药主时行寒热、消痈肿,则治疮痘矣。《素问》论脚受血而能行,目受血而能视,手受血而能握物。《活人书》一证感寒,寸大尺弱,两足拘挛,为下焦血少,不能伸,用芍药甘草汤三服,遂脚伸不拘挛能行,常用有效,又有老贵人不能拜跪,宣医用六辛汤,乃是白芍药六两,甘草半两,服十日而能行,此亦活血散,行荣卫也。   一百二十九、人齿散。治疮疹已出而不快,既出而倒靥,患疮疹作寒热而脉反迟者,或攻皮肤而出迟,或面额赤,脉不洪大者,或服凉药过多,血涩气弱,或出之未快,隐隐在皮肤间,以酒调服之。钱乙附方,治疮疹倒靥,入麝香酒调服之。尤佳。又云:疮疹倒靥不出,加赤小豆七粒,薄荷酒调服之。若黑色者,名曰:鬼疮子,用 猪血调下二钱,移时再服之。   上用人齿脱落者,以瓷瓶固济,大火 令通赤,候冷取出为末,用薄荷酒调服之,半钱。良久脉平,毒瓦斯散,疮如粟米而出,详之,此为发出疮疹之药也。如伤寒表汗之药,故伤寒发汗,须看荣卫之浅深,疮疹表出,须看蕴热之多少也,恐蕴热少而用药过,为斑烂故也。其已出而未快者,活血散蒺藜酒、葡萄酒之类可也。既出而倒靥者,须人齿散,则病药与禀受弱人三者皆相当也,不尔,则病轻药重,反以为累后人不能究其毒瓦斯轻重,一概用药,因兹夭横者多。昔有士贵之家,患疮疹已出而稍迟,遂用正气散加白芍药,又用胡荽酒猴梨酒亦出迟。渠家云:大抵医家用药太缓,自夜来烧人齿五个,酒调服之,一身疮疹俱出,骇闻渠用,遂再诊视,脉已微,观脑后并两脚尽白色,是荣卫弱,热毒少而药力过,则阳气少而无以应接,故无血色也。告云:阳气尽出表外,今里寒,寒气成湿,湿必濡泻,急以二气丹为小丸,服至半两,水泻二日方止。又服内补散治疮痘,其疮痘服人齿散,表过为斑烂,遍体为一,将息月余方愈。其人精神稍缓,盖耗竭心液故也,详人齿治奶乳痈破肿,出箭镞刺,表疮疹甚验。若误用早,则一变十,不可胜数,为斑烂,为虚脱,为里寒,不可不知,又有田舍及市井间小儿,患疮痘中,行走当风,任服朴硝大黄之类无害者,恐富贵之禀,非贫荷者比,各随宜而治。前云:服人齿散,脉微而疮色白为外阳微,濡泻为内阴盛,自非先用二气丹,后尚濡泻,若用之迟,岂不为虚脱也。   一百三十、内补散。治小儿正患疮疹中,或感外寒,或内伤生冷,或服冷药过多,因生吐泻脾虚血涩,疮疹迟迟不出,肌肤瘦而无血色,里服诸调脾胃药,外服此可以滋养血气,疮毒得出。   人参 黄 白芷 当归 肉桂 桔梗(炒) 川芎 木香 甘草(炙) 防风 浓朴(姜制) 橘皮(去白)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入酒二匙,温汤浸调服之,不拘时候。王子建云:仲景论证多而用药少,男子详而妇人略。云:此乃穿凿之过,若使仲景存日,其方有余用。盖无坏病矣。今则医者治病,纷纷扰扰,为利是图,动辄差误,后贤处方,救其不及,是乃方愈多,皆是救差误尔。治疮疹用内补散,亦救其差误尔。俚俗人常云:疮疹是热毒,见其药稍温,便以为误,此不审之过也。殊不知伤寒是伤其寒,却有间或用大黄朴硝升麻知母之类,此皆救一时不及。若不述此,恐人执而不移,一向偏见,使缓急疗病,意议不能完备,疑谋败事者则多矣。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疮疹论药方   解毒利余毒第十四   一百三十一、赤茯苓汤。治小儿疹痘疮出后,咳逆胁痛,不下食。   赤茯苓 甘草(炙) 大青 升麻 枳壳(麸炒,各半两) 栀子(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苦竹叶一七片,豆豉三十粒,同煎至五分盏,去滓,分为三服,日三四服,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本方称疹痘出后胁痛者,由病后毒瓦斯溷乱,阻于升降,左右为阴阳之道路,气之所行处,令气滞为胁痛。以枳壳宽肠下气,令气顺胁不痛也,大青栀子去蕴热,升麻解毒,赤茯苓导心火,利小肠,无热以克肺气,而咳逆自平尔。   一百三十二、小柴胡汤,治发热甚而呕吐者,宜服之。   柴胡 人参 黄芩(各三两) 甘草(炙) 半夏(各二两半,汤泡七次)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枣子一枚,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咳嗽者加五味子煎服。头痛发热,肢节痛者,四味升麻汤。大便不通者,四顺饮。若大便自利黄黑色者,此毒亦有所出,不必广与汤剂,恐重增他病,大便自然通,不得以温药助之,疮疹亦稀少,自快利,只与四味升麻汤、荆芥散。虽大便利不可以温药助之,其下利甚者,却与少温之。   一百三十三、大青四物汤。治热病十日已上,发汗及吐利后,热不除,身上斑出。   大青(四两) 豆豉(八合) 阿胶 甘草(炙,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每服抄五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入胶,煎令化服。   一百三十四、沙糖水。治疮子作脓窠了,是毒瓦斯已尽出在肌,但未结靥者。   上宜调沙糖水与吃,疮子浮欲干时,须与儿掐去痂,令血出则定无瘢子。若从他至干,定隐一瘢子也。后人见吃沙糖水疮干,不问毒瓦斯出与不出,尽便与沙糖水吃,损目者多矣。   盖尝疮疹结成脓 ,是毒瓦斯出尽在肌肤,可服之。又设或尚尔血 未成脓 ,乃毒未出尽,便吃沙糖水,则损目。盖患疮疹儿食糖蜜枣柿,即疮入目,及患疮疹家煮鹅鸭卵食,其儿闻卵气,目中即生翳膜,更不可食也。   一百三十五、蓝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