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95 页/共 398 页

羊肾一具(去脂膜切) 远志(二两去心) 人参(二两) 泽泻(二两) 干地黄(二两)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龙骨(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五味子(五合)   茯苓(一两) 芎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肾取一斗二升。纳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芜荑。(集验同)   又阿胶汤。疗久虚热。小便利而多。或服石散人虚热。多由汗出当风取冷。患香港脚。喜发动。兼消渴肾消。脉细弱。服此即立减方。   阿胶(三两) 干姜(二两) 麻子(一升) 远志(四两去心) 附子(一两炮) 人参(一两)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说云:小便利多白。   日夜数十行至一石。令五日服之甚良。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又肾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   上一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一匕半。   又黄 汤。主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方。   黄 (二两) 芍药(二两) 生姜(二两) 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三十枚) 麦门冬(一两去心) 干地黄(一两) 黄芩(一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空腹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若消渴者倍黄连。消中者倍栝蒌。肾消者加芒硝六分。服前件铅丹丸。得小便咸苦如常。后恐虚惫者。并宜服此花苁蓉丸方。   花苁蓉(八分) 泽泻(四分) 五味子(四分) 紫巴戟天(四分去心) 地骨皮(四分) 磁石(六分研水淘去赤汁干之研入) 人参(六分) 赤石脂(六分研入) 韭子(五分熬) 龙骨(五分研入) 甘草(五分炙) 牡丹皮(五分) 干地黄(十分) 禹余粮(三分研入) 桑螵蛸(三十枚炙) 栝蒌(四分)   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牛乳空腹下二十丸。日再服。忌海藻菘菜胡荽芜荑等物。   又服前丸渴多者。不问食前后。服煮散方。   桑根白皮(六分) 薏苡仁(六分) 通草(四分) 紫苏茎叶(四分) 五味子(六分) 覆盆子(八分) 枸杞子(八分) 干地黄(九分) 茯苓(十二分) 菝 (十二分) 黄(二分)   上十一味捣。以马尾罗筛之。分为五帖。每帖用水一升八合。煎取七合。去滓。温服。   忌酢物芜荑。(出第二十六卷中)   卷第十一   睡中尿床不自觉方六首   病源。夫人有于眠睡中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则膀胱肾气俱冷。   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膀胱足太阳也。为肾之腑。肾者足少阴也。为脏。   与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阴阳。日入阳气尽则阴受气。至夜半阴阳大会。气交则卧睡。小便者。水液之余也。从膀胱入于胞为小便。夜卧则阳气衰伏。不能制于阴。所以阴气独发。   水下不禁。故于睡眠而不觉尿床也。(出第十四卷中)   肘后疗少小睡中遗尿不自觉方。   取鹊巢中蓐烧水。服一钱匕。即瘥。(文仲方千金同)   又方雄鸡肝 桂心上二味等分捣丸。服如小豆一枚。日三服。   又方雄鸡屎白(熬) 桂心上二味等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除桂心。   又方矾石(烧令汁尽) 牡蛎(熬)   上二味等分末之。以粟米粥饮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雄鸡喉咙。及屎白 裹黄皮烧末。麦粥清尽服之。   亦可。以赤鸡翅烧末。酒服三指撮。日三。   又方蔷薇根随多少锉捣。以酒饮之。(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一   渴后小便多恐生诸疮方二首   病源。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谓服石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   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   皮肤近效恐肾虚热渴小便多。除风湿。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肤疮。调中方。   升麻(四分) 玄参(五分) 甘草(四分炙) 知母(五分) 茯苓(三分) 牡蛎(六分) 漏芦(五分) 枳实(六分炙) 菝 (四分) 黄连(六分)   上十味捣筛饮汁。服方寸匕。日再服。以瘥为度。忌猪肉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栝蒌(八分) 茯苓(八分) 玄参(四分) 枳实(六分炙) 苦参(三分) 甘草(三分炙)   橘皮(三分)   上七味捣筛。每空腹以浆水服方寸匕。日再服。忌海藻大酢菘菜。   卷第十一   渴后恐成水病方三首   病源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腑脏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为水病。(出第五卷中)   近效渴后数饮。呕逆虚羸。恐成痈疽水病方。   茯苓(五分) 栝蒌(六分) 升麻(四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桑根白皮(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