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89 页/共 398 页
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渍之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此方四味,《千金方》见水肿咳上气中,《千金》、《古今录验》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短剧》疗咳逆,喉中如水鸡声。贝母汤方。
贝母 甘草(炙各二两) 麻黄(去节) 桂心(各四两) 半夏(洗) 干姜(各三两) 杏仁(七十枚)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黄得十沸,纳药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古今录验》同)
又疗咳而上气,咽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二枚) 麻黄(去节) 生姜(各四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八枚洗) 大枣(七枚)
上九味,切,以东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千金》、《古今录验》同,并出第一卷中)
《必效》疗病喘息气急,喉中如水鸡声者,无问年月远近方。
肥皂荚(两挺) 好酥(一两)
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细涂之,数翻覆,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筋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忌如药法。(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沃雪汤 疗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
麻黄(四两去节)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桂心 干姜(各一两) 半夏(八枚洗去滑,一方四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投杯则卧,一名投杯麻黄汤,令人汗出不得卧,勿怪。亦可从五合,不知稍增,日再。凡煮麻黄,先煎二沸,去上沫,又纳余药。忌生葱、生菜、羊肉、饧。(《集验》、《经心录》、《范汪》同)
又投杯汤 疗久咳嗽上气,胸中寒冷,不得息食,卧不安席,每牵绳而起,咽中如水鸡声方。
款冬花(四十颗) 细辛(一两) 紫菀(三两) 甘草(炙) 桂心 麻黄(去节)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半升) 杏仁(四十枚) 半夏(半升洗)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卧,汗出即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羊肉、饧。(并出第九卷中)
卷第十
因食饮水上气方四首
《古今录验》宫泰说,李将军儿得病,喘息甚难,并数上气呼吸,疗之不瘥,遂亡。本由食饼后乃饮水得之,服五味汤不瘥,此辈皆死。是后乃有婢得之,行极而渴饮水多,此为所发起同,与五味汤亦不瘥,然后小瘥,泰因此与三物备急药半钱,吐下得瘥。由此思惟病之所由,以冷水入肺及入肠,寒热不消化,结聚逼迫于胃口,故令其呼吸乏,气息不得下过,谓喘而上气息数也,宜吐下之亦可,与三物瓜蒂散吐之。
三味备急散 本疗卒死,感忤,宫泰以疗人卒上气,呼吸气不得下,喘逆瘥后,已为常用方。
巴豆 干姜 大黄上药等分,巴豆小熬,去心、皮,合捣下筛。服半钱匕,得吐下则愈。忌野猪肉、芦笋。(《范汪》同)
又三味吐散 宫泰以疗上气呼吸喘逆方。
瓜蒂(三分) 杜蘅(三分) 人参(一分)
上药捣筛为散。以温汤服一钱匕,老小半之。(《范汪》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肘后》疗大走、马奔走喘乏,便饮冷水、冷冻饮料,因得上气发热方。
竹叶(三斤) 橘皮(三两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三日服一剂,良。《集验》用竹叶三两。(文仲、《备急》、《范汪》等同)
又方葶苈子(一两熬,捣) 干枣(四十颗)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枣,取一升,纳葶苈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儿分三四服。(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十
卒短气方四首
《肘后》卒短气方。
捣韭取汁,服一升,立愈。(文仲、《备急》、《千金》同,出第一卷中)
《千金》疗卒短气方。
枸杞叶(二两) 生姜(二两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生姜(五两切) 小麦(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紫苏茎叶(切一升) 大枣(二七枚)
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亦得。又方加橘皮半两。(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
上气及气逆急牵绳不得卧方八首
《广济》疗肺气,痰上气急及咳方。
柴胡(五两) 五味子 橘皮 紫菀 贝母 杏仁(各三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炙)
上九味,细切,捣令极碎。每服取麦门冬一两去心、生姜半两切、竹叶一两半,以水二升五合,先煮麦门冬、生姜、竹叶,有一升五合,纳散二两,煎取一升二合,绞去滓,分二服,平旦空肚服之,一服日晚食消后服之,每日作一剂。忌油、面、猪、犬肉、小豆、粘滑、酸、咸、海藻、菘菜。(出第三卷中)
《肘后》疗咳上气喘息,便欲绝方。
末人参,服之方寸匕,日五六。(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上气及诸逆气。神验白前汤方。
白前(五两) 紫菀 杏仁 浓朴(炙各三两) 半夏(洗) 麻黄(去节各四两) 生姜(一斤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良。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葱、饧又疗肺气不足,咳嗽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食饮,补肺溢汤方。
苏子(一升) 桑白皮(五两) 半夏(六两洗) 紫菀 人参 甘草(炙) 麻黄(去节) 五味子 干姜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各一两) 细辛(一两半) 桂心(三两) 款冬花(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