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86 页/共 398 页
薏苡仁(一升) 醇苦酒(三升)
上二味,煮取一升,温令顿服,有脓血当吐。(《范汪》、《经心录》同)
又疗肺痈。苇茎汤方。
锉苇(一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瓜瓣(半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苇令得五升,去滓,悉纳诸药,煮取二升,分再服,当吐如脓。(仲景《伤寒论》云苇叶切二升,《千金》、《范汪》同,《千金》云苇茎二升,先以水二斗煮五升)
又疗肺痈,经时不瘥。桔梗汤方。
桔梗(三升) 白术(二两) 当归(一两) 地黄(二两) 甘草(炙) 败酱 薏苡仁(各二两) 桑白皮(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纳清酒三升,合诸药煮之,取三升,去滓,服六合,日三夜再。忌猪肉、芜荑、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等。
又疗肺痈。生地黄汁汤方。
生地黄汁(一升) 当归 甘草(炙) 白石英(绵裹) 人参(各一两) 附子(二分炮) 白小豆(三十颗) 白鸡一头(男用雌,女用雄,疗如食法,一作雉)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鸡,取七升汁,去滓,纳地黄汁诸药等,煮取三升,去滓,分服六合,日三夜二。忌芜荑、海藻、菘菜、冷水、猪肉等。(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
大肠论二首
《千金》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以为候也。肺所以合气于大肠者,大肠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又曰,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则遗失便利。肺应皮,皮浓即大肠浓,皮薄即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删繁》同)
又扁鹊云:大肠绝不疗,何以知之?泄痢无度,痢绝则死。实即肠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则肠实而胃虚,下胃则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痢,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大肠有寒, 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大肠胀鸣而痛,肠寒即泄食不化。(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十
大肠热实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又疗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生姜泄肠汤方。
生姜 橘皮 青竹茹 白术 黄芩 栀子(各三两) 桂心(一两) 生地黄(十两) 茯苓上十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生葱、芜荑、海藻、菘菜、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
《删繁》疗肺脉厥逆大于寸口,主大肠热咳上气,喘鸣心烦。麻黄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芍药 生姜 半夏(洗十遍) 细辛 五味子(各三两) 桂心(二两)
石膏(八两)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黄七八沸,去沫,次下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生菜等。
又疗大肠热甚,胁满掌中热。淡竹叶饮,泄热气方。
淡竹叶(切三升) 橘皮(三两) 干苏叶(三两) 白术(四两) 甘草(一两炙) 葱白(切一升) 桂心(一两) 石膏(六两碎)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纳芒硝三两。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葱。(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
大肠虚寒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寒也。
又疗大肠虚寒,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
黄连(四两) 茯苓(四两) 芎 (三两) 醋石榴皮(四枚) 地榆(五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一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调,分三服。忌猪肉、冷水、大醋。(出第十八卷中)
《删繁》疗大肠虚寒,欠 咳气短,少腹中痛。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七分) 桂心 五味子(各六分) 干姜 芎 甘草(炙各五分) 附子(四分炮) 桔梗(四分) 苏子(五合熬) 蜀椒(一升) 百部汁(七合) 白蜜(一升) 干枣(五十枚去皮) 姜汁(一升)
上十四味,细捣为末,将姜、蜜汁和,微火上煎,取为丸如梧子。每服温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
皮虚实方二首
《删繁》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疼痛。然阴阳表里,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即应脏,寒即应腑。(《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千金》疗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蒴 蒸汤方。
蒴 根叶(切三升) 桃皮叶(锉三升) 菖蒲叶(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五升)
上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于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口泄气,取通身接汗,可作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若盆里不过热,盆下安炭火也。非惟疗寒,但是皮肤下一切劳冷,并皆疗之。忌羊肉、饧。(《删繁》同)
又疗皮实,主肺病热气。栀子煎方。
栀子 枳实(炙) 大青 杏仁(去两仁、尖、皮) 柴胡 芒硝(各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石膏(八两) 淡竹叶(切一升) 生玄参(五两)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下芒硝,分三服。忌芜荑。(《删繁》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十
上气方九首
《广济》疗上气方。
葶苈子(五合熬紫色,别捣如泥) 桑根白皮(切) 大枣(二十枚擘)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绞去滓,纳葶苈子泥如枣大煮之,三分减一,顿服,以快利为度。忌如药法。(出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