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76 页/共 398 页
干姜(四两) 紫菀(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双仁,切) 麻黄(去节四两) 桂心上七味,切,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平体人加射干一两,代干姜。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又疗冷冻饮料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两) 干姜(二两) 白蜜(二升)
上三味,捣筛二味,纳蜜中搅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服如枣核一枚,日三夜一,欲痢者多服。(《千金》主新久咳,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冷嗽方干姜(三两末) 胶饴(一斤)
上二味,搅令和调,蒸五升米下令熟。以枣大含化,稍稍咽之,日五夜三。(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
咳失声方四首
《广济》疗咽喉干燥咳嗽,语无声音。桂心散方。
桂心(三两) 杏仁(三两去皮、尖、双仁,熬,捣)
上二味,捣筛为散,以蜜和,绵裹如枣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葱、油腻。
(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暴中冷伤寒,鼻塞喘咳,喉中 塞,失音声者方。
取芫花根(一虎口切,曝)
上一味,令病患以荐自萦,就里春芫花根,令飞扬入其七孔中,当眼泪出,口鼻皆罗剌(郎达切)。毕毕耳勿住,令芫花根尽则止,病必于此瘥。
又疗忽暴咳,失声,语不出。杏仁煎方。
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熬) 通草(四两) 紫菀 五味子(各三两) 贝母(四两) 桑白皮(五两) 蜜(一升) 砂糖(一升) 生姜(汁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上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稍稍加之。忌KT 面、炙肉等。(《千金》同)
又通声膏方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熬)
桂心 细辛 青竹皮 菖蒲 酪酥(各二两) 枣膏(三升) 白蜜(一升) 姜汁(一升)
上十三味,细切,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纳姜汁、枣膏,煎令调和。酒服如枣二枚。忌生菜、生葱、羊肉、饧。(《千金》用苏五升,枣膏、蜜各二升,余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气嗽方八首
《病源》夫肺主气,候皮毛,人有运动劳役,其气外泄,腠理则开,因乘风取凉,冷气卒伤于肺,即发成嗽,故为暴气嗽,其状嗽甚而少涎沫。(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录验》疗患气嗽,并下焦冷结方。(后四方同疗,姚大夫别录要方)
紫菀 贝母 百部根 款冬花 五味子 半夏(洗各五分) 射干(十分) 芫花根皮(四分切,熬令焦) 干姜 橘皮(各四分) 杏仁(八分去皮、尖、双仁者,熬) 苏子(四分)
白石英上十四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羊肉、饧、诸生冷等物。
又方干地黄 桂心 山茱萸 五味子(各三两) 茯苓(四两) 苁蓉 丹参 泽泻 甘草(炙)
钟乳(研各二两)
上十味捣筛,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增至三十丸。忌海藻、生葱、醋物、菘菜、芜荑。
又酒方丹参 干地黄(各五两) 芎 石斛 牛膝 黄 白术 苁蓉(各四两) 防风 独活上十五味,切,以酒三斗浸七日。初服二合,日再,稍稍加之。忌食桃、李、雀肉、生葱、猪肉、冷水、芜荑。
又丸方干地黄(四两) 防风 苁蓉 泽泻(各三两) 山茱萸 丹参 五味子 茯神(各二两一方作茯苓) 桂心(一两半)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醋物、生葱、芜荑。(并出第十九卷中)
《延年》杏仁煎 主气嗽方。
好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酥熬) 糖(一合) 蜜(五合) 酥(一合) 生姜汁(一合) 贝母(八合别筛末) 苏子汁(一升以七小合苏子研水和,滤取汁)
上七味,先捣杏仁如泥,纳后六味药,合煎如稠糖。取如枣大,含咽之,日三,但嗽发,细细含之。忌猪肉。(蒋孝璋处)
又疗气嗽煎方贝母 紫菀 百部根(炙) 款冬花 甘草(炙各三两) 桂心(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后药。
生地黄汁(三升) 生麦门冬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 白蜜(五合) 酥(五合)
白糖(五合) 杏仁(三合去皮、尖、双仁,熬,捣作膏)
煎如糖。一服一匙,日三,稍加至三匙,嗽定则停。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KT醋又疗气嗽。杏仁煎方。
杏仁(五合去皮、尖,捣,研) 生姜汁(二合) 酥(一合) 蜜(三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研杏仁取汁,纳铜铛中,煎搅可减半,纳姜汁煎如稀糖,纳酥蜜煎令如稠糖。一服一匙,日三服,夜一服,稍加至两匙。忌猪肉。
又杏仁煎 主气嗽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研,滤取汁) 酥(三合) 白蜜(三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研滤杏仁,令味尽,纳铜铛中,煎可减半,纳酥、蜜煎二十沸,纳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搅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为度,大验。忌KT 、猪肉。(并出第五卷中)
卷第九
呷咳方二首
《病源》呷咳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咳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咳动息,呀呷有声,谓之呷咳,其与咳嗽大体虽同,至于投药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以此为异耳。(出第十四卷中)
崔氏三十年以来呷咳,并疗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