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抉微 - 第 9 页/共 41 页
病患鼻头明,山根亮,目 黄,起色。
鼻头微黑,为有水气。色见黄者,胸上有寒;色白亡血;微赤非时,见之者死。鼻头色黄,小便必难(鼻头黄者,又主胸中有寒,寒则水谷不进,故主小便难也。);余处无恙,鼻尖青黄,其人必淋;鼻青腹痛,舌冷者死。鼻孔忽仰,可决短期。鼻色枯槁,死亡将及;鼻冷连颐,十无一生。(鼻者属土,而为肺气之所出入,肺胃之神机乔岳曰:肺绝则无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鼻塞涕流清者,邪未解也。痰清涕清,寒未去也。痰胶鼻塞,火之来也。
喻嘉言曰:仲景出精微一法,其要在中央鼻准,毋亦以鼻准,在天为镇星,在地为中岳,木水火,四脏病气,必归于中土耶。其谓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此一语,独刊千古。
盖厥阴肝木之青色,挟肾水之寒威,上征于鼻,下征于腹,是为暴病,顷之,亡阳而死矣。
谓设微赤非时者死,火之色归于土,何遽主死?然非其时而有其气,则火非生土之火,乃克金之火,又主脏燥而死矣。
察唇部
赤肿为热,青黑为阴寒,鲜红为阴虚火旺,淡白为血虚。
《五法》云:唇者,肌肉之本,脾之华也。故视其唇之色泽,可以知病之浅深。干而焦者,为在肌肉;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
《灵枢》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故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白而肿。
又曰:唇舌者,肌肉之本。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又曰:足阳明所生病者,口 唇疹。
又曰:阳明气至,则啮唇。
《中藏经》曰:胃中热,则唇黑。唇色紫者,胃气虚寒也。
《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热也。上唇赤下唇白者,肾虚而心火不降也。
钱仲阳曰: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当补脾肺,盖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荣,是名曰怯,故当补。若深红色,则当散肺虚热。
《脉鉴》云:久病唇红定难疗。
《脉经》曰:病患唇肿齿焦者死。
又曰:病患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鉴》云:唇青体冷及遗尿,背向饮食四日死。
察口部
《五法》云:口燥咽干者,肾热也。口噤难言者,风痉也。若病重,见唇口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或如鱼口,不能复闭。若头摇不止,气出不返者,皆不治也。
《中藏经》曰:小肠实则热,热则口疮。
《素问》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口生疮而糜烂也)。凡病唇口疮者,邪之出也;凡疟久,环口生疮者,邪将解而火邪外散也。
《脉鉴》云:五色口边绕巡死,恶候相侵命必亡,产母口边有白色,近期七五日中间。又云:口角白干病将至。
察耳部
《经》云: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五法》云:耳者,肾之窍也。察耳之好恶,知肾之强弱。肾为人之根本,肾绝者,未有不死者色解之。若耳聋舌卷唇青,此属足厥阴,为难治也。
《脉鉴》云:命门(耳之下垂)枯黑骨中热,白肺黄脾紫肾殃。
卷之二
望诊
察舌部
《五法》云:舌者,心之窍也。脏腑有病,必见之于舌。若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传里也。见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深入乎腑也。见黄苔而干燥者,胃腑热甚而熏灼也,当下之。见舌上黑刺裂破,及津液枯涸而干燥者,邪热已极,病势危甚,乃肾水克心也,急大下之,十可一生。至于舌上青黑,以手摸之,无芒刺而津润者,此直中寒证也,急投干姜、附子。误以为热,必危殆矣。是舌黑者,又不可概以热论也。
白胎舌
《舌鉴》云: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舌乃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证。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虽证有烦躁,如脉浮紧者,犹当汗之。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以小柴胡汤和之;胃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白舌亦有死证,不可忽视也。
《正义》云:舌见白苔而滑者,此太阳少阳并病,如太阳未罢,可冲和汤,或香苏散、或桂枝汤;有懊 者,栀子豉汤。舌见白苔而干浓者,此太阳热病,过服寒药,或误饮冷水,抑遏其热而致也,先以姜桂彻其寒,而后以香苏散汗之。
舌见白苔而中微黄者,此太阳阳明合病也,如太阳未罢,双解散;如太阳已罢,选承气下之。
舌见白苔而外微黄者,必作泻,宜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舌见白苔而尖微有刺者,此少阳阳明也,表未罢者,柴葛汤;表已罢者,选承气下之。津润者生,干枯者死。
舌见白苔而满黑刺者,此三阳合病也,里未实,柴葛东加黄连;里已具,承气汤。津润者生,干枯者死。
舌见白苔而中有黑点者,此少阳阳明也,有表者,凉膈散合小柴胡汤;里已具,调胃承气汤;身有斑者,从斑治,化斑汤。
舌见白苔俱成细圈子者,曾见冬月伤寒呕恶,误服白虎汤,脉伏。
舌苔成圈如白豹纹,用正气散,加肉桂、丁香、炮姜,数服愈。
舌无白苔而冷滑,外证厥冷者,少阴也,四逆汤、或理中汤。
舌见白苔而腻滑者,痰也,二陈汤主之。
舌上白苔在左者,阳明也,人参白虎汤主之。
舌上白苔在右者,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舌鉴》云:白苔见于一边,无论左右,皆属半表半里,并宜小柴胡汤,左加葛根,右加茯苓。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舌,小青龙汤;夏月多汗,自利,人参白虎。
《正义》云: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余见黄黑,外证下利,痛引小腹者,脏结也。热盛者,桂枝大黄汤下之;无热,真武汤,十救二三。
舌上白苔在尖者,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舌苔根白而尖红者太阳少阳并病也,小柴胡加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