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71 页/共 402 页

凡药之五味,大抵随五脏所入之味而为补泻。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苦入心,辛入肺。   所入之味,亦不过因其性而调治之。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软坚,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芒硝。)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经云: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若补其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虚则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泻黄散。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虚则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实则用钱氏泻白散,虚则用阿胶散。虚则以甘草补脾土,补其母也。实则以泽泻泻肾水,泻其子也。   肾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泻以泽泻泻之。肾本无实,本不可泻,钱氏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补肺而已。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糯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五禁   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五入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肤黑,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与殃同。)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则长有天命矣。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五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发落。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六陈药   枳壳、陈皮与半夏,茱萸、野狼毒及麻黄。六般之药宜陈久,入用之时仔细详。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逐一从头说与君。人参、芍药与沙参,细辛、玄参及紫参,苦参、丹参并前药,一见藜芦便杀人。白芨、白蔹并半夏,栝蒌、贝母五般真,莫见乌头与乌喙,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若还吐蛊用翻肠,寻常犯之都不好。蜜、腊莫与葱相睹,石决明休见云母。藜芦莫使酒米侵,人若犯之都是苦。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相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芒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大凡修合看逆顺,炮鉴炙爆要精微。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七方   大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王太仆以人之身三折之,上为近,下为远。近为心肺,远为肝肾,中为脾胃。以予睹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又手之三阴阳,亦天也,其气高;足之三阴阳,亦地也,其气下;戊己之阴阳亦人也,其气犹中州。故肝之三服,可并心之七服;肾之二服,可并肺之七服也。   小方之说亦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两微而平服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病无兼证邪气专,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故肾之二服,可分为肺之九服及肝之三服也。   缓方之说有五:有甘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   有丸药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不得骋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制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缓则气味薄也。故王太仆云:治上补上,方若迅急则上不任而迫走于下。制缓方而气味浓,则势与急同。   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此药用不宜长,盖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风于关紧急,浆粥不入,用急风散之属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浓药之急方,药之气味浓者,宜趋下而气力不衰也。故王太仆云:治下补下,方之缓,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   奇方之说有二:有古单方之奇方,独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有数合阳数之奇方,谓一三五七九,皆阳之数也,以药味之数皆单也。君一臣三、君三臣五亦合阳之数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是也。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也。有数合阴数之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数。君二臣四、君四臣六亦合数之阴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复方之说,有一方、二方、三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越脾一方,如调胃承气汤方,芒硝、甘草、大黄外参以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以为凉膈散是。本方之外,别加余味者皆是也。有分两均剂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是也。以《内经》考之,其奇偶四,则反以味数奇者为奇方,味数偶者为偶方。下复云: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及观仲景之制方,桂枝汤汗药也,反以三味为奇;大承气汤下药,下反以四味为偶,何也?岂临事制宜,复有增损者乎!考其大旨,王太仆所谓汗药如不以偶,则气不足以外发;下药如不以奇,则药毒攻而致过。必如此言,是奇则单行,偶则并行之谓也。何者?下本易行,故宜单;汗或难出,故宜并。盖单行则力孤而微,并行则力齐而大,此王太仆之意也。然太仆又以奇方为古之单方,偶为复方,此又七方之中已有偶,又有复,何也?岂非偶方者二方相合之属也,复方者二方、四方相合之方欤?不然,何以偶方之外,又有复方者欤?此复字非重复之复,乃反复之复,何以言之?盖内经既言奇偶之方,不言又有重复之方,惟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重方者即复方也。下又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由是言之,复之为方反复,亦不远《内经》之意也。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十齐   【宣】 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郁而不散,宜宣剂以散之。俚之人皆以宣为泻剂,抑不知十剂之中已有通剂。举世皆曰:春宜宣,以为下夺之药,抑不知仲景曰:大法春宜吐,以春病则人病在头故也。况十剂之中独不见吐剂,岂非宣剂则所谓吐剂者乎?《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宣者升而上之也。以君召臣曰宣,义或同。伤寒邪气在上,宜瓜蒂散。头痛,葱根豆豉汤。伤寒懊 ,宜栀子豉汤。精神昏愦,宜栀子浓朴汤。自瓜蒂而下皆涌剂也。乃仲景不传之妙,令人皆作平剂用之,未有发其秘者。予因发之,然则为涌明矣。故风痫中风、胸中诸实、痰饮寒结,胸中热郁于上,上而不下,下久则喘嗽、胀满、水肿之病生焉,非宣剂莫能愈也。   【通】 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留而不行,宣通剂以行之,流通之谓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大黄、琥珀、八正散之属。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便。虽通与泻相类,大率通为轻而泻为重也。凡麻痹、郁滞经隧不利,非通剂莫能愈也。   【补】 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弱而不足,宜补剂以扶之,补其不足也。俚人皆知山药丸、鹿茸丸之补剂,然此乃衰老下脱之人方宜用之。今往往于少年之人用之,其极甚矣!古之甘平、甘温、苦温、辛温皆作补剂,岂独硫黄、天雄为补哉?况五脏各有补泻,肝实泻心,肺虚补肾。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大率虚有六: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设阳虚则以干姜、附子,阴虚则补以大黄、硝石。世传以热为补,以寒为泻,虽非一日,岂知苦酸甘辛咸各补其脏。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善用药者,使病者进五谷,真得补之道也。若大邪未去,方满方闷,心火方实,肾水方耗,而骤言鹿茸、附子,庸讵知其所谓补剂者乎?【泻】 可以去结,葶苈、硝黄之属是也。闲而有余,宜泻剂以除之,泄泻之谓也。诸痛为实,痛随利减。经曰:实则泻之,其实者散而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惟巴豆不可不慎焉。盖巴豆之性燥热,毒不去变生他疾,纵不得已而用之,必以他药制其毒,百千证中或可一二用之。非有暴急之疾,大黄、牵牛、甘遂、芒硝足矣。令人往往以巴豆热而不畏,以大黄寒而反畏,庸讵知其所谓泻剂者乎?【轻】 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而气蕴,宜轻剂以扬之。风寒之邪始发皮肤,头痛、身热宜轻剂或风散,升麻、葛根之属是也。经曰:因其轻而扬之,发散所谓解表也。疥癣痤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轻剂也,故桂枝、麻黄、防风之属亦然。设感冒伤风头痛身热,二日内用双解散及嚏药,解表出汗皆轻剂之云耳。   【重】 可以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怯则气浮,宜重剂以镇之,镇坠之谓也。   其药则朱砂、水银、寒水石、黄丹之类,以其体重故也。久病咳嗽,涎潮于上,咽喉不利,形羸不可峻攻,以此坠之。故《内经》曰:重者因而减之,贵其渐也。   【滑】 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则气着,宜滑剂以利之。《周礼》曰:滑以养窍。大便燥结,小便淋涩,皆宜滑剂。燥结者,其麻仁、郁李之类乎?淋涩者,其葵子、滑石之类乎?前后不通者,前后两阴俱闭也,此名曰三焦约也。约,犹束也。先以滑剂润养其燥,然后攻之,则无失矣。   【涩】 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滑利气脱,宜涩剂以收之。寝汗不禁,涩以麻黄根。滑泻不已,涩以豆蔻、枯白矾、乌贼鱼骨、罂粟壳。凡酸味皆同乎涩者,收敛之意也。   咳嗽上奔,以荠汁、乌梅煎宁肺者,皆酸涩剂也。然此数种当治本以去邪,不可执一以便涩,斯为万全也。   【燥】 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则为重,宜燥剂以除之。积寒久冷,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上下水液澄澈清冷,此为大寒之故,宜用干姜、良姜、附子、胡椒辈以燥之,非积寒之病不可用也。若久服则变血溢、血泄、大枯大涸、溲便癃秘、聋瞽委弱之疾。设有久服而此疾不作者,慎勿执以为是。盖疾不作者一二,误死者百千也。若病湿者,则白术、陈皮、木香、防己、苍术皆能除湿,亦燥之平剂也。若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皆能燥湿,此《内经》之本旨也。然世相违久矣,呜呼!其独姜、附之俦方为燥剂乎?【湿】 可以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枯则为燥,宜湿剂以润之。润虽与滑相类,其间少有不同。经曰:辛以润之,盖辛走气化液故也。若夫硝性虽咸,本属真阴之水,诚濡枯之上药也,人有枯涸皱褐之病,非独金化为然,盖有火以乘之,非湿剂莫能愈也。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五位补泻   【木位之主】 其泻以酸,其补以辛;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火位之主】 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少阴之客,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   【土位之主】 其泻以苦,其补以甘;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金位之主】 其泻以辛,其补以酸;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水位之主】 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随其缓急以施治之。)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内淫药治   《内经》曰:天地之气内淫而病,治之奈何?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毒药疗病则度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当制矣。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菜、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代化,无违时,调养必和,待其来复。又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各经引使主治药   小肠膀胱太阳经( 本、羌活。下用黄柏。)小肠腑(【气】 小茴香。【血】 玄胡索。   【寒】 大茴香、川乌。【热】 赤茯苓。)膀胱腑(【气】 人参、益智仁。【血】 肉桂、生地黄。【寒】 川椒、大茴香。【热】 滑石、山栀仁。)胃与大肠阳明经(葛根、白芷、升麻;降下,石膏。)胃腑(【气】 人参、白术。【血】当归、牡丹皮。)【寒】 干姜、胡椒、丁香。【热】 软石膏、黄连。)大肠腑(【气】 枳壳、木香、槟榔。【血】 地榆、桃仁。【寒】 干姜、肉豆蔻。【热】 黄连、槐角子。)三焦与胆少阳经(柴胡、川芎;下气,青皮。)胆腑(【气】 人参、青皮。【血】 当归、川芎。【寒】 干姜、半夏、木香。【热】 竹茹、山栀、胆汁。)肺手太阴经(升麻、白芷、葱白。)肺脏(【气】 人参、黄 、桑白皮、杏仁、苏子。【血】当归、熟地黄、阿胶、蒲黄。【寒】 干姜、生姜。【热】 黄芩、石膏、天冬、竹叶。)脾足太阴经(升麻、酒白芍药。)脾腑(【气】 人参、黄 、白术、木香、藿香、砂仁。【血】当归、人参、白芍药。【寒】 干姜、砂仁、附子。【热】 甘草、白芍药。)心手少阴经(独活、细辛。)心脏(【气】 人参、麦冬、石菖蒲。【血】 当归、生地、肉桂。   【寒】 附子、天雄、桂。【热】 黄连、朱砂、犀角、牛黄、甘草。)肾足少阴经(独活、肉桂。)肾脏(【气】 附子、川椒、大茴香。【血】 桂、熟地黄、枸杞子、杜仲。【寒】 同气药。【热】 黄柏、知母、地骨皮。)肝与心胞络厥阴经(柴胡、川芎;下气,青皮。)肝脏(【气】 木香、青皮、吴茱萸、香附子。【血】 芍药、生地黄、川芎。【寒】 桂、木香。【热】 柴胡、山栀仁、黄连、龙胆草。)胞络(【气】 香附。【血】 川芎。【寒】 附子。【热】 黄连。)歌早: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胞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太阳阳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详。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尝。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通经用此药为使,岂有何病在膏肓。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东垣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以为君。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根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凡眼久病昏暗,熟地黄、归根为君,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为佐。凡痢疾腹痛,以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以三焦热论。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痰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凡小便不利,以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为佐。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属经,分用引经药佐。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治气药论   治气用气药,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木香行中、下焦气。香附快滞气。陈皮泻逆气。紫苏散表气。浓朴泻卫气,槟榔泻至高之气。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真气。脑麝散真气。若此之类,气实所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损泄者,其过剂乎?用之能治气之标,而不能治气之本。其调气有木香,味辛气能上升,如转达而不达,固宜用之。若阴火冲上而用之,则反助火邪矣,故必用黄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治血药论   治血用血药,四物汤之类是也。请陈其气味专司之要。川芎,血中之气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温,能活血,各归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肝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血虚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若治者随经损益,损其一二之所宜,为主治可也。此特论血病而求血药之属耳。若虚血弱,又当长沙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滞所宜。   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榈炭者,血崩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锁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乳酪、血液特物,血燥所宜。干姜、肉桂,血寒所宜。生地黄、苦参,血热所宜。此特取其证治大略耳,余宜触类而长之也。      卷之九十四 本草集要(上)   治火药论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苦饮食劳倦,内伤九气,与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有肾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