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286 页/共 402 页

(《经验》琥珀散 治老人虚人小便不通淋涩。   琥珀(为末) 人参(煎汤)空心以人参汤调服琥珀末一钱。   八味丸、六味地黄丸俱治肾虚淋证。(二方见虚损门。)   卷之七十一 淋证门   药方   五苓散合益元散 治一切淋证小便不利。(二方见伤寒门。)《道藏经》方:治淋取土牛膝净洗一握,水五盏煎一盏,去渣入麝香、乳香各少许,空心和匀服。   一方:治淋用黑豆二百粒,粉草二寸锉,新水二盏煎八分,去渣,乘热入滑石末一钱调,空心服。   《修真秘旨》:治淋用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熟为细末,每服二钱,葱花酒热调空心服。   一方:治淋取鸡肫内黄皮五钱,取去沙石,阴干烧存性为末作一服,白汤调立愈。   《肘后方》:治诸淋下血用火麻根十根咀,水三钟煎一钟,空心服。   《外台秘要》:治淋,取生续断(即马蓟根)绞汁,每服空心半盏。   一方:治血尿。升麻一两锉,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温服。   《集验方》:治血淋用竹茹五钱,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温服。诸失血效。   一方:治血淋以生地黄绞汁一盏,入生姜自然汁半杯,和匀服。不愈再服,必效。   一方:用虎杖根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前服。   一方:治石淋,用石首鱼头中石枕磨水服,或烧灰,米饮调下。   一方:治诸淋老人小便不利,用核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相合,空心顿服即瘥。   一方:治诸淋小便赤涩,遗沥疼痛,用三叶酸浆草捣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和匀荡热,空心服立通,一方入蜜少许同服。   一方:治五淋用船底清苔一丸,如鸡卵大,水一盏煎五分温服。   一方:治淋用鲟鱼煮汁多饮之愈。      卷之七十一 淋证门   药方   一法:仰卧,令两足膝头,斜踵置尻,口内气,振腹,鼻出气,去淋数小便。   一法:蹲踞高一尺许,以两手从外屈膝内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极力一通,令内曲入,利腰髋治淋。   一法:偃卧,令两足膝头,斜踵置尻,口内气,振腹,鼻出气,去石淋茎中痛。   一法:以两足踵布膝,除癃气淋。   一法:偃卧,令两足布膝头取踵置尻下,以口内气,腹胀自极,以鼻出气七息,除气癃,小便数,茎中痛,阴以下湿,小腹痛,膝不随也。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病机   《内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脾胃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混浊不清也。)《原病式》曰:小便混浊,皆属于热。如夏月天气热,则水液混浊,冬月天气寒,则水清洁,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浊。   戴氏曰:赤白二浊俱是湿热,虽有赤白之异,终无寒热之分。   丹溪曰:便浊皆是湿热,有痰有虚,湿痰流注,宜燥中宫之湿。附录云:人之五脏六腑,俱各有精,然肾为藏精之腑,而听命于心,贵乎水火升降,精气内持。若调摄失宜,思虑不节,嗜欲过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为赤白浊之患。赤浊是心虚有热,因思虑得之。白浊肾虚有寒。(白浊主气分有热,谓肾虚寒,恐误也。)过于淫欲而得之,其状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当清心调气,白者温补下元,又须清上,使水火既济,阴阳叶和,精气自固矣。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病机   《仁斋直指》云: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凡人思虑过情,酒色无度,心肾气虚,不能管摄阴阳,不能升降,上下乖睽,是以清浊不分,而赤白浊证所由生也。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脉候   两尺脉洪数为膀胱小肠有热,必便浊,洪大而涩按之无力,或微细或沉紧而涩,为元气不足。尺脉虚或浮者,急疾者皆难治,迟者易治。女人尺脉涩而弱者,或洪数而促者,皆为便浊白带,心脉短小,因心虚所致,必遗精白浊。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治法   丹溪曰:浊证多是湿热湿痰,宜燥中宫之湿,用二陈汤加苍、白术,去热用黄柏、青黛、滑石、山栀,痰盛者以二陈加南星,蛤粉、神曲糊丸,青黛为衣,虚劳者不宜峻用寒凉、当用补阴滋肾气。胃弱者兼用人参,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气。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治法   便浊皆是小肠膀胱湿热,而或兼痰。遗精多属心肾邪火,或主于虚,病机大有不同也。   古人共方出治者,以其固涩之意无异。再若其固涩之药,庶可相同。若论病机犹当推察,不可一途一治,今固分门立方,医者宜加详审。若论妇人白带赤带,庶其病机同,而出治可以相参也。故丹溪云: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赤属血,白属气。寒则坚凝,热则流通,与痢带同治可也。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治法   一人便浊经年形瘦作心虚,主治用珍珠粉丸和定志丸服。   一妇人年近六十形肥,奉养膏粱,饮食浓味,中焦不清,浊气流入膀胱,下注白浊。白浊即湿痰也,用二陈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清气,加苍术、白术,补胃去湿,服四贴。后浊减大半,却觉胸满,因升麻、柴胡升动胃气,痰壅满闷,又用本方加炒曲、白术、香附。素无痰者,虽升动不满也。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药方   丹溪方 治一切赤白浊,及妇人带下。   青黛 蛤粉 椿根白皮 滑石 干姜(炮) 黄柏(炒褐色)上末神曲糊丸,食前空心饮汤下六七十丸,立方法以黄柏去湿热,青黛解郁热,蛤粉咸寒入肾,椿皮同固滑。   又方 治一切湿热浊流。   黄柏(炒黑,一两) 生柏(一两) 蛤粉(三两) 神曲(一两)上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服。   二陈汤 治浊加升提之药,使大便利而小便长。(方见痰门。)珍珠粉丸 治精滑白浊。   黄柏 真蛤粉(各一斤) 珍珠(三两,一方有青黛无珍珠,亦效。)上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下,或椿皮、滑石、青黛俱好。   定志丸 治心虚水火不济,遗精便浊。   远志(去心) 石菖蒲(各一两) 人参 白茯苓(各三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空心米饮下。   半夏丸 治湿痰流注,白浊神效。   半夏(燥湿,)猪苓(分水)肝脉弦者宜加青黛。神曲糊丸服。   清心莲子饮 治心虚有热,小便赤浊,或有沙漠。(方见淋门。)补中益气汤 治胃气虚弱下陷,便浊久而不愈者效。(方见内伤门。)(《局方》)妙香散 治心虚遗精白浊。   麝香(一钱,另研) 人参(五分) 木香(二钱) 茯苓 茯神 黄 远志(去心。   各一两) 桔梗 甘草(各半两) 辰砂(二钱,另研) 山药(二两,姜汁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   (河间)秘真丸 治思想无穷,所欲不遂,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白浊,及白物随溲而下。   白龙骨(一两,另研) 诃子(大者五枚) 砂仁(半两) 朱砂(一两,另研一分为衣)上为细末,每服十丸,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   水陆二仙丹 治赤白浊及遗精。   金樱子(根据制法录熬膏) 芡实子肉(为末。各等分)上以金樱膏调芡实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妙应丸 治赤白便浊通用。   真龙骨( ) 辰砂(另研) 牡蛎( 研) 石菖蒲(各二钱半) 川楝子(蒸,去核,五钱) 白茯苓 益智仁 石莲肉(各三钱半) 桑螵蛸(瓦上烙干) 菟丝子(制)上末,山药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人参酸枣汤下。   (东垣)治浊固本丸莲花蕊 黄连(炒) 白茯苓 砂仁 益智 半夏 黄柏(炒。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 猪苓(二两半)为末,蒸饼为丸,空心温酒下五十丸。   子午丸 治心肾俱虚,梦寐惊悸,常有自汗,烦闷短气,悲忧不乐,消渴引饮,漩下赤白,停凝浊甚,四肢无力,面黄肌瘦,耳鸣头晕。   韭子(去壳,二两) 莲肉(去心) 枸杞子 白龙骨 川巴戟(去心) 破故纸(炒)琥珀(另研) 苦楮实 白矾(枯) 赤茯苓 白茯苓 莲花蕊(盐蒸) 芡实 白牡蛎文蛤(各一两) 朱砂(两半,为衣)上末用肉苁蓉一斤酒蒸捣烂,研为膏和丸,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浓煎萆 汤下。忌酒面房劳。   三白丸 治遗精白浊。   龙骨 牡蛎( 。各一两) 鹿角霜(二两)上末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百一》)固真丹 治元脏久虚便浊,妇人赤白带下,崩中下血并治。   苍术(米泔浸咀净片一斤分四制,四两用茴香食盐各一两同炒,令术黄色用度;四两用川乌一两制切片,川楝子一两和皮核同炒;四两用花椒去目一两,故纸一两同炒,四两用好酒醋各一升同煮二三沸,将术焙干,留酒)上以四制术为末,前煮酒醋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男子盐汤妇人醋点汤空心下。   (《经验》)桑螵蛸散 治男子小便日数十次,稠如米泔,或赤或白,心神恍惚,瘦弱少食。此病多因房劳过度,耗散真气得之。   桑螵蛸(盐水煮)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 石菖蒲(盐炒) 龙骨( 研) 人参茯神 当归(酒洗) 鳖甲上为末,每服二钱,临卧人参汤调下。      卷之七十二 便浊门   药方   (杨氏)萆 厘清饮 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或服寒凉利药过多,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   益智仁 川萆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上每服四钱,水一盏盐一捻,煎七分食前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和剂》)茯兔丸 治思虑太过,心肾虚损,真元不固,便溺余滴,白浊,梦遗。   白茯苓(三两) 菟丝子(五两制) 石莲子(二两,一方加五味子二两,名玄兔丹,亦效。)上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可。   锁精丸 治白浊。   破故纸(炒) 青盐(各四两) 白茯苓 五倍子(各一两)上细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济生》)四精丸 治白浊烦渴。   鹿茸(制) 肉苁蓉(制) 山药 白茯苓(各等分)上细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送下。   固精丸 治下元虚损,小便白浊,或如米泔凝脂,腰重少力并治。   牡蛎( ) 白茯苓 桑螵蛸(酒浸炙) 白石脂 韭子(炒) 五味子 菟丝子(制)龙骨(各等分)上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