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268 页/共 402 页
干胭脂散 治 耳。
干胭脂 枯矾(各等分)上件研勾。先用绵杖子缠去脓,别以净绵杖引药入耳。
明矾散 治热壅气滞,或沐浴水入耳中为脓。
枯矾 龙骨(研。各二钱) 黄丹(飞,钱半) 干胭脂(七分) 麝香(少许)上为末。先用锦杖拭净,次蘸药末入耳中。
卷之六十二 耳证门
药方
(《良方》)胜金透关散多年耳聋不可治者,用此十日见效除根。
川乌头(一个,炮去皮脐) 细辛(各一钱) 胆矾(五分) 活鼠(一只,汤泡死,刮取胆)上为细末,用鼠胆调和匀,再焙令干研细,却入麝香半字,用鹅毛管吹入耳中,吹时口含清水待少时。
龙齿散 治肾虚热毒乘虚攻入耳,致耳常鸣如蝉,不可专服补药,宜用此方。
龙骨 人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远志(去心。各半两) 丹砂(研) 铁粉(研) 龙脑(研) 牛黄(研) 麝香(研,各分)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五分,食后沸汤调服,日三次,病愈即已。
卷之六十二 耳证门
药方
一方 治蜒蚰入耳,以地龙一条,盐少许掺在地龙上,内葱园间葱叶内,仍以线缚叶口。候一宿,摘葱叶劈破,溜其汁入耳中,其蚰即出。或以牛酪灌入耳中,令满自出。
或入腹,空腹食好酪一升,即化为水。如未出,再加,神效。
一方 治蜒蚰及诸虫入耳,以小鸡一只去毛足,用香油煎熟,筋穿作孔枕之。或用胡麻炒熟,以葛囊盛枕之。虫闻其香即出。
一方 治虫蚁入耳,用 猪肉一指许炙令香,置耳边即出。(蜈蚣亦出。)又方 治虫入耳中,以鸡冠血滴入耳中,其虫自出。
又方 治百虫入耳,用桃叶揉碎入耳,又用桃叶枕头,虫自鼻出。
又方 用小蒜取汁滴入耳中,即出。
又方 用香油滴入耳中,即出。
又方诸恶虫入耳,用葱涕灌入耳,活者即自出。
《本事方》治诸虫入耳,白胶香一味烧烟熏耳,中暖虫自出。
又方 用好醋滴入耳中,却起行自出。《千金续方》用汉椒一钱浸醋半钟,滴入耳尤妙。
又方 用蓝汁滴入耳中,少顷虫自出。
又方 治耳及蜈蚣入耳,用鲜姜取汁灌入耳中,即出。韭汁亦可,鸡冠血滴入亦可。
又方 治飞蛾入耳,用酱汁滴入耳中,即出。
又方 治苍蝇入耳,用皂角子研烂,生鳝鱼血调,灌入耳中。
(《千金》)耳冻成疮方柏叶(三两,微炒为末) 乱发(两鸡子大) 食盐(细研) 乳香(细研,半两)黄蜡(半两) 清油(一斤) 杏仁(四十九枚,去皮尖研成膏)上先煎油令沸,即下乱发,以消尽为度。次下诸药,煎令焦黄滤去滓,更以重绵滤过,再以慢火煎之。后下乳香,黄蜡等,搅令稀稠得所,瓷器盛。每用鹅翎旋取涂之。
黄马散 治耳内外恶疮及头疮、口边肥疮、 疮。
黄柏(五钱) 马齿苋(干者,一两)上为细末。每用小豆许,绵裹内耳中,外敷之。
羊脑煎 治冻耳成疮。
柏白皮 榆白皮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各一两) 甘草(一两) 羊脑髓(半斤)上细锉。以羊脑髓煎,令黄滤去滓,瓷器盛。每用以鹅翎蘸药涂。
又方橄榄核烧灰,清油调敷。雀脑亦佳。
羊矢散 治耳内臭烂。
羊矢(一个,焙干) 干胭脂(少许)上二味研勾,用竹筒轻吹入耳内,日三次效。
耳痛方 用盐炒热,重绵包熨。一方以杏仁炒焦研细,绵包塞耳。
又方 治耳内极痛,用郁金研细末。每用一字,以净水调,倾入耳却急倾出。
又方 用穿山甲二片、土狗二个。士狗夹在穿山甲内同爆,焦色为度。入麝少许同研细末,吹一字于耳内愈。亦治耳聋。
治蚕虱入耳作痛,用菖蒲为末炒,乘热以绵裹着耳边。
石菖蒲(十两) 苍术(五两)上锉成块,置瓶内,以米泔浸七日取出,去苍术,只将菖蒲以甑蒸两三时,取出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三钱,糯米饮调服,日进三次。或将蒸者作指顶大块子,食后置口中,时时嚼动,嗽津亦可。
白盐方 治卒得风痰,觉耳恍恍卒痛者,用白盐(五升),甑内蒸熟,以绢囊盛之。
以痛耳枕其上,冷则易之。或以软帛包熨患耳亦可。
卷之六十二 耳证门
药方
一法:用苍术一块长七分,将一头削尖,一头截平,将尖头插耳内,平头上安箸头大艾炷灸之,轻者灸七壮,重者灸十四壮,觉耳内有热气者效。
一法:用蜡纸一张剪作四片,每一片于箸上紧卷,抽去箸,以蜡纸卷子安耳中,燃之,待火欲至耳急除去,当有恶物出在残纸上,日一片用了以蜡塞定。
灸暴耳聋法:用鸡心槟榔一个,以刀从脐剜取一窍如钱眼大,实以麝香,坐于所患耳内,从上以艾炷灸之,不过二三次效。
听会(二穴,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灸五壮,治耳聋耳鸣。)翳风(二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是。灸七壮,治耳聋痛。) 上星(一穴,在前发际上二寸是穴。灸二七壮,治风聋。) 外关(治耳聋 浑浑无所闻。)合谷(灸七壮,治耳聋不通。)
卷之六十二 耳证门
药方
《针经》云:耳聋取小指次指甲爪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又云:手少阳三焦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视盛虚寒热,陷下取之也。又云: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足阳明。又云: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其前者。(此取手足少阳经穴及手阳明经穴是也。)又云:手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实则龋聋,取之所别也。又云:邪客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者,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壮,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左刺右,右刺左。(此取手阳明络,)又云: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视盛虚寒热陷下调之也。又云:耳聋无闻取耳中是也。此取手太阳经。又云: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且无所闻,善恐,取其经。厥阴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是也。(此取肝经。)又云: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是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是也。(此取肺经。)耳有脓者禁刺。经云: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卷之六十二 耳证门
药方
《外台秘要》:治耳聋,用芥菜子捣碎,以人乳调和,绵裹塞耳,数易即闻声。
一方:治耳聋用雄黄、硫黄等分为末,绵裹塞耳?一方:用全蝎四十九个,去趸泡洗,以糯米半升于大瓦上铺平,将蝎铺于米上,焙令米黄为度,去米不用。又切生姜四十九片,每片放蝎再焙,姜焦为度,去姜不用。将竭研为细末。三五日前每日先服黑锡丹、蝎末三服,空心酒调。临服药时,夜饭只半饱,看人酒量,勿令大醉。令其熟睡,切勿叫醒。待久却轻唤,如不听,得浓煎葱白汤一碗,令饮,耳即闻。
一方:用蓖麻子五十个去皮,与熟枣十枚同捣,丸如小豆大,更入小儿乳汁就和。
每用一丸,绵裹内耳中,觉热为度,一日一易。如药难丸,日中曝少时即易丸。
《千金方》治耳聋久不效,用大蒜一瓣中剜一孔,以巴豆一粒去皮膜,慢火炮极熟入蒜内,用新绵包定塞耳中,三次效。
又方:用骨碎补削作条,火炮,乘热塞耳。
又方:治耳鸣如流水声,久则成声,久则成声。用生乌头一枚,乘湿削为枣核大,塞耳,日一易,夜一易,三日愈。
又方:治耳聋,用驴生脂与生姜熟捣,绵里塞耳中,用数次有效,渐久闻声。
又方:用醇醋以微火煎附子、软削令尖,塞耳,效。
又方:用龟溺点耳中即闻。取龟溺法,用龟一枚安于合上荷叶上养之,专看叶上有溺收取滴耳中,效。一法用秦龟雄者置瓷盘内,以镜鉴龟,既有镜中影往往淫怯,其溺自出,以物收之,滴耳中。
又方 治耳聋,用巴豆一粒去心皮,斑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捣膏,绵裹塞耳中,再易,甚验。
又方:治肾虚耳鸣,以嫩雄鸡约一斤重者,以常法治,用无灰酒煮极烂入椒盐,空心热食之。如此食过三五只见效。
又方:治耳痛、耳聋、用鳝鱼斩尾滴血入耳中。又脓耳经年不绝者亦愈。
又方:治耳聋及脓,用香附子为细末,以锅煎萝卜种汤,饭后临卧服二钱。干萝卜亦可,莫见铁器。
秘方:治耳大痛,或如有虫奔走,或有血水流出,或干痛不可忍,用蛇蜕皮烧灰存性细研,以鹅翎管吹入耳中立愈。
又方:用川椒、巴豆、菖蒲、松香,以蜡溶为个子内耳中,治耳鸣如风水、如钟鼓之声。卒聋者一日一易效。
《经验方》:用巴豆一粒蜡裹,以针刺孔令透,塞耳中。
卷之六十二 耳证门
药方
令患人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耳重,数次效。
又法:脚着项上不息十通,必愈。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
病机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口。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热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有病口苦,取阳陵泉,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曰:病名胆瘅。
又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下交承浆。大肠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此胃与大肠之脉所挟于口也。
《巢氐病源》云:脾气通于口,口和能知五味矣。盖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运化津液,以养五脏。节宣微爽,五脏之气偏胜,由是诸疾生焉。又云: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故令人口苦生疮。口咸则为寒,咸挟苦或燥为热,酸则停滞,涩则因燥,淡则由虚,苦则为热,热甚则甘也。凡口甘及干燥,患痈疽之后者多有之。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
病机
胃热则口臭,脾热则口甜、心热则口燥,胆热则口苦,肺热则喉腥,肝热则口酸,肺虚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虚则口淡。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
病机
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思虑烦恼气郁于胸膈,及心脾蕴热冲发于口,亦令人口臭也。脾气凝滞,风热加之,则发口疮也。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也。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
病机
或问口臭一证。曰:脏腑热气,燥腐蕴积于胸膈之间,冲发于口,则口气臭也。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而烂也。又云:少阴之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治以苦寒是也。口疮者,乃脾气凝滞,风热加之则发口疮。小儿将养太过温暖,心脏客热,其口亦疮。
伤寒狐惑之证,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此口疮内应脏腑之邪热然也。
卷之六十三 口病门
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