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 - 第 23 页/共 29 页

痈症   囊痈者。厥阴肝经湿热所注。兼以阴虚而邪袭之也。故 酒色者恒患此。   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过饮醇酒浓味。则湿热聚于宗筋。而肝者筋之合。   下注为痈。红肿疼痛。治之者。宜泻肝经之湿热。滋肾阴之不足。切勿投香燥药。反助其邪。甚至溃烂。睾丸悬挂。如法疗之。无有不痊。   治验   一老人素好饮近色。一日囊中肿痛。疡科医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温药。   以火济火。遂叫号不绝。身发大热。余以山栀丹皮龙胆草等挽之。后兼滋阴寻愈。   清肝渗湿汤当归 白芍药 生地 柴胡 龙胆草(酒炒) 泽泻 山栀(炒黑各一钱)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灯芯一握。水煎。   滋阴内托散 囊痈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熟地(各钱半) 皂角针 穿山甲 泽泻(各五分)   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臀者。足太阳经之所属。太阳一经。从足走头。行身之背。所统者大。风寒暑湿。其邪易感。何独于道远位僻之地。气血之所不及周者。而发为痈。不知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兼之寒湿。外郁内凝。遂觉 肿。究之起而不易成。成而不易溃。溃而不易敛。故其初时。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独活利其关节。当归茯苓杜仲秦艽续断等。活血通经。使不至于壅滞。外以葱熨法。导引其气。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诸部分气血周到。可托可攻。临是症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治验   一人年五旬。体肥嗜酒。偶因作劳。忽发寒热。尻臀肿疼。余先与解散一剂。   寒热止而肿未消。按其脉则空软不数。余曰。气血虽阻。断不成痈。用滋补中。佐行经络药。气和血行。则自散也。二旬余果如常。   行经活血汤羌活 独活 当归 牛膝 茯苓 秦艽(各一钱) 熟地(二钱) 杜仲(一钱半盐水炒) 红花(五分)   加生姜一片。水煎。用二剂后。减羌活入酒炒续断一钱。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下部发地。三阴主之。则腰足是也。苟或劳乏罢极。伤筋骨皮肉而风寒湿乘间入之。则腿中作疼。发于肌肉者浅。入于筋骨者深。使复加以风药。则愈耗其阴。进以寒凉。则愈伤其气。将至于穿溃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补勿泻。仍温勿寒。仍托勿敛。非比上三痈之喜攻喜泻喜消也。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经药。气血充裕。筋骨坚强。则易溃易敛也。若沾沾于解毒。则败矣。   治验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湿。腿中疼痛。半月余。除湿解散药太过。腿肿成痈。叫号不绝。余因谓曰。陈氏云此症从肾经受寒非桂附不能通关节。非羌活防风牛膝。不能行闭滞。非参术甘草。不能使脾气达四肢。非四物红花。不能养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脓溃而痊。   大防风伤人参(二钱) 防风 白术(土炒) 附子 当归 白芍(酒炒) 川芎 杜仲(盐水炒) 黄 羌活 牛膝 熟地(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   按痈属阳而外发。疽属阴而内陷。阳缓而阴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阳症过寒凉。则毒不外发而反危。阴症能温托。则毒反克化而得缓。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阳症者。疏散为上。解毒继之。调补继之。勿犯苦寒。   致令倒戈。治阴症者。升托为主。温补继之。调养继之。勿过辛热。致令液竭。余虽不与是科。间尝参观其际。见有大温大补。乃得脓成易敛。若血脉空虚。疼痛之久者。须气血兼补。佐以养育心神。盖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脓血去多。必藉资养。不可一味热药以复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疮疡一科。竞执解毒之名。不论其发于何部。属于何经。或阴或阳。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概以解毒为辞。即用芩连花粉苦寒药。致令毒不化而邪内伏。变异顷刻者有之。终不起发者有之。故败毒散中。惟人参败毒散为良。不知火郁发之开之。蕴毒托之化之。血热凉之。气虚补之。水衰益之。火衰温之。种种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参败毒散人参 茯苓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壳(各一钱)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挟劳役者。倍用人参。加当归芍药。   化毒饮子 治七情怫郁而发。   远志肉(甘草制) 当归 甘草节(五分) 连翘 川贝母(去心研) 金银花(二钱) 白茯神 钩藤(二钱) 牡丹皮(各一钱)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饮穿山甲(蛤粉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药 没药 甘草 当归尾 乳香 贝母 天花粉 角针 陈皮(各一钱) 金银花(三钱)   酒煎服。   人参内托散人参(钱半) 黄 (三钱) 当归 川芎 穿山甲 白芷 广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虚。加熟地白芍药。脾弱。加白术茯苓。虚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银花。   加减八味丸 治疮疽发渴神效怀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牡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五味子 肉桂(各一两)   为末。地黄和丸。薛氏书。五味用四两。恐酸收太过也。   卷之三 杂症   续肿胀论   尝观肿胀之疾。必发喘急。而喘病则有肿而不胀。胀而不肿者。又有先肿而后喘。先喘而后肿者。病情既殊。则治之者何可不为之别耶。试究详之。   大抵肿胀在脾。喘满在肺。胀甚于肿。属肝乘脾。肿甚于胀。属肾乘肺。故治胀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则气调。而不中滞。次用补脾敛肝。土旺则能健运。   土中泻木。白芍药酸以收之。若过于快气。则中州亦伤。而不能复其职矣治肿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则气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渗益阴。淡渗则能利窍。金藏水中。生地黄苦以坚之。若过于疏泄。则有阳无阴。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肿胀而至于喘者。则求其肿胀之因而调之。不治喘而喘自宁。若由喘而至于肿胀者。则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肿胀而肿胀自愈。木火之与金水。易而为治。比之操刃。况乎土位于中。四气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审脏腑所属。而以苦欲补泻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胶于成法也。   治验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气喘症。身发肿胀。他医疗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诊之。   脉细带数。行动喘乏。所服破气药无遗。余见其肿甚。用大腹皮陈皮茯苓泽泻车前中。独入生地白芍药牡丹皮。以阴济阳。上收其逆气。而下得以化。不三剂减半。数剂乃愈。继以八珍调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与发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过慎。止与陈米汤饮。至二十日。复延治。上则发喘。下则发肿。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肿。其色红赤可怪。及按其脉。则微细。问其胸。觉饥甚。与粥饮入口便喘。余因谓曰。五气养阳。五味养阴。今半月余。止用陈久米饮。有气无味。阴不济阳。其何能化。然两足通红奈何。余乃谓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