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旨绪余 - 第 12 页/共 13 页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勿食甘。   下卷 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防风味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缓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根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见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木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下卷 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东垣报使   太阳:羌活 下黄柏阳明:白芷 升麻 下石膏少阳:柴胡 下青皮太阴:白芍药少阴:知母厥阴:青皮 柴胡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主,更有何病到膏肓。   下卷 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十二经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