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373 页/共 379 页

〔钱〕小儿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属气血虚也,宜大剂补之。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肾主虚寒   停耳   〔田〕   红玉散   治小儿脓耳。   枯白矾干胭脂麝香(各一钱)上同研匀,先以绵裹杖子捻净掺之。   〔汤〕   龙黄散   治小儿停耳,汁出不止。   枯白矾龙骨末黄丹(炒。各半两)麝香(一钱)上同研细,先以绵杖子榐脓水尽,用散一字半,分为两处,吹入耳内,日二次。   〔丹〕停耳。硫黄末敷之,日一夜一,妙。   〔《秘要》用蛐灰末吹入立效。有疮者,敷之。(孙真人方同。)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肾主虚寒   呵欠   呵欠,面赤者风热也,面青者惊风也,面黄者脾虚惊也,多睡者内热也,气热者伤风也。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肾主虚寒   额黑唇青为寒   〔垣〕   补阳汤   初冬间,一小儿二岁,大寒证,明堂青脉,额上青黑,脑后青络高起,唇青,舌上白滑,喉鸣而喘,大便微青,耳尖冷,眼涩,常常泪下出,仍多眵,胸中不利,卧而多惊,无搐即寒。   柴胡(三钱)升麻(二钱)麻黄(三钱)吴茱萸(五分)地龙(五钱)蝎梢(少)生地(五分)归身(三钱)甘草(炙,一钱)黄(二分)黄柏(一钱)陈皮(一分)葛根连翘(各一钱)上为粗末,作一服,水一盏,煎法如常,乳食后,热服。始渐喜睡,精神出,气和顺,乳食旺。   〔钱〕血气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杂病   寒热   〔汤〕食积,寒热如疟,渴泻气急,要合地卧,此候先当取下积,只用平胃散,次常服进食丸。   (平胃散方见大人泄泻,进食丸方见癖。)〔钱〕曹宜德子三岁,面黄,时发寒热,不欲食而饮水及乳不止。众医以为潮热,用牛黄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钱曰:当以白饼子下之,后补脾,乃以消积丸磨之,此乃解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饮水者,食伏于脾内不能消,致令发寒热。用止渴药吐者,药冲脾故也。故下之即愈。   〔子和〕高巡检子八岁,病热,医者皆为伤冷,治之以热药,欲饮冰水,禁而不与,内水涸竭,烦躁转生,前后皆闭,口鼻俱干,寒热往来,咳嗽时作,遍身无汗。又欲灸之,适遇戴人。戴人责其母曰:重浓被,暖坑红炉,儿已不胜其热,尚可灸乎?其母谢以不明。戴人令先服人参柴胡饮子。连进数服,下烂鱼肠之类,臭气异常。渴欲饮水,听其所欲,冰雪冷水,连进数杯。节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热方去。又与通膈丸、牛黄丸复下十余行,儿方大痊。前后约五十余行,略计所用冰雪水饮至一斛,向灸之当何如哉。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杂病   疟   治小儿疟疾,多与大人同法,以出汗为瘥,宜桂枝、柴胡、麻黄、参、芩等辈。又视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大抵多是饮食不节得之,须以消导为先可也。   〔世〕   万金丹   治大人小儿疟并哮,痰涎喘急。   黑豆四十九粒,信一钱。先以黑豆浸去皮,端午日以乳钵研细拌匀,作一小丸之,黄丹为衣,阴干,治哮冷,茶清吞一丸。治疟,空心井花水吞一丸,忌热物荤腥一月。如食热物即吐。   〔汤〕治瘅疟但热不寒方用黄丹通红,临发蜜汤调下,能饮酒,用酒调。一法,专服小柴胡汤,次服人参前胡汤。   草果饮   治寒多热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肿,肚腹疼痛。   浓朴(姜制)青皮草果藿香甘草(炙)丁皮神曲良姜半夏曲等分,咀,姜、枣煎,空心服。   治久疟,   露星散   秦艽柴胡白术白茯苓槟榔常山黄芩甘草(炙)半夏曲官桂上等分,咀,酒、醋一半煎,露一宿,次日早,取再温,滤去渣服。陈舍人令嗣久疟,服验。   小柴胡汤   治小儿疟疾,往来寒热。   人参半夏柴胡黄芩甘草(各等分)上咀,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青皮汤   治小儿疟疾作,浮肿,兼寒热不退,饮食不进。   白术茯苓浓朴青皮陈皮半夏大腹皮槟榔三棱蓬术木通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姜水煎服。   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呕逆恶心,并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