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98 页/共 253 页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病有十不治
保合太和丸
白术(炒黄) 当归(酒洗,各四两) 茯苓 白芍(酒炒,各二两) 人参 山药陈皮(带白) 莲肉 半夏(姜制) 枳实(面炒) 神曲(炒) 麦芽(炒) 山楂肉香附(童便炒) 黄连(姜汁炒) 龙眼(取肉,各一两) 白蔻(去壳,三钱) 甘草(炙,五钱) 为细末,荷叶煎汤,入大米,煮稀粥为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汤送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病有十不治
坎离既济丸
熟地黄(酒蒸,姜汁浸,焙,四两) 生地黄(酒浸)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 怀山药 山茱萸(酒蒸,去核) 甘枸杞 肉苁蓉(酒洗,蒸)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当归(酒洗) 白芍药(酒炒,各二两) 白茯苓 丹皮(各一两五钱)
泽泻 五味子 拣参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各二两) 上忌铁器,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黄酒任下,忌三白。凡人年过四十以后,气血渐衰,可加斑龙胶四两。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病有十不治
制斑龙胶法
此胶能生精养血,益智宁神,畅三焦,培五脏,补心肾,美颜色,却病延年,虚损中之圣药也。鹿角连脑盖者,佳,去盖,净,五十两,(自解者,不用),截作三寸段,新汲井泉水净洗去垢,及角内血腥秽水,同人参、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川牛膝各五两,甘枸杞子八两,五味药,同鹿角入净坛内,注水至坛肩,用箬壳油纸,对固坛口,大锅内注水,大甑蒸之,文武火密煮三昼夜,时常加入沸汤于锅内,以补干耗,取出滤去渣,将汁复入砂锅内,熬成胶听用,和药,其角粗渣,名鹿角霜也。
张按:以上二方,立意甚佳,盖晨补先天,暮调后天。但太和丸中消补居半,而半夏、枳实、麦芽、山楂、黄连、香附、豆蔻、陈皮,岂堪长饵?既济丸中,生地、天冬、黄柏、知母宁可久需,何如朝用地黄丸,晚用归脾汤料作丸,工稳极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附呼吸静功要诀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阖,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夫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气血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病不治自消矣。《内经》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内养工夫所重,无非一静字也。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亦可养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门。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响晦入晏息。晏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门,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先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开合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一点灵光,尽为浊气所掩,精神困倦,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东垣曰:夜半收心,静坐片时,此生发周身元气之大要也。
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自有而之无也。
夫数息之法,摄心之意也。摄心在数,则勿散乱。(如心息相根据,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每子午卯酉时,或不拘时候,静室中浓褥,铺于榻上,解衣宽带,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盘脚大坐,瞑目视脐,以绵塞耳,心绝念虑,随意呼吸,一来一往,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极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又偃仰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啜淡粥半碗,勿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专心根据法行之,两月自见功效。
《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胎息经》云: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者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气行,神往气往,若欲长生,神气须注。丘长春曰:息有一毫未定,命非已有。《仙经》曰: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鱼一刻无水即死,人一刻无气即亡,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又曰: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东垣曰:气乃神之祖,神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元气充满,神必备矣。忧患动中,则知见因而暂亏,气亦权有不至者,气犹母也,犹子也,以神召气,如有母召子。
《灵枢》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经》所谓,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有情无情,皆有四者。)故器者,生化之宇,(凡有形者,皆谓之器。)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人之生也有涯,故器散而分则阳气于天,阴反于地,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小物大物。)期有远近,(大年小年。)
四者之有,升降出入有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后天气与先天气同出而异名,先天氤氲于无形,后天有形可见,其实一而已矣。故曰:采先天,练后天,相制化,作神仙。善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使此身常在太和元中,久久自有圣贤气象。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不声不滞,不出不入,绵绵蜜蜜,若存若亡,心不着境,无我无人,神气相根据,是息相也。更有何息可调至此?则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衣,水火相媾,息息归根,金丹之母。
十六字诀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不拘行住坐卧,舌搅华池,抵住上 ,满口津生,咽下 有声,咽下 响,百脉自调匀,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目力,同律送至脐下一寸三分,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将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目力,从尾阎提起,上夹脊双关,直至玉枕,透入泥丸,谓之一呼。周而复始,咽时有津固妙,无津亦谷谷然咽之,不拘多寡,只要每日无间,久行精神强旺,百病不生,盖真水灌灵根之法也。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生,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发宜常梳,面宜常擦,胸宜常护,目宜常运,耳宜常凝,口宜常闭,齿宜常叩,气宜常提,津宜常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腹宜常摩,囊宜常裹,肢节宜常运动皮肤宜常浴,大小事宜闭口勿言。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交合太早,斫丧天元,乃天之由男子八八而天癸绝,女子七七而天癸绝,精血不生,入房不禁,是自促其寿算。人生之血,百骸贯通,及欲事作,撮一身之血,至于命门,化精以泄。夫精者,神之倚,如鱼得水气根据之,如雾覆渊,不知节啬,则百脉枯槁,交热无度,必损肾元,外虽不泄,精已离宫,定有真精数点,随阳之痿而溢出,如火之有烟焰,岂能复返于薪哉?!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任督二脉导引秘旨
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此修真者之周行也。惜夫举世昏昏,自趋歧径,炼日月,采精华,运气机,行火候,朝呼三魂,暮摄七魄,种种旁门,岂离任督?独舍正路而不由,惜哉!知之者,四门外闭,两目内观,心如止水,身似空壶,缔观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含光嘿嘿,调摄绵绵,握固内守,注意玄关,顷刻而真元内还,未几而一阳来复,两督如汤煎,膀胱似火热,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鼓巽运坤,天机自动,微以意定,则水火自然升降,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神之为气,气之为神。不规中而自规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此是最上一乘,慎勿身中摸索。重于修者,其知所务哉!精欲漏时,提气守泥丸,或微呵一二次,勿使心气下从,虽有走漏,可无大伤,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
孙真人曰: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倦入房,虚损少子。寡欲固佳,清心尤要。若劳心耗散心血,纵寡欲精气难生,益精生于血也。故内养神气,则根本固矣。但身体常使小劳,则百达和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譬如水流不污,户枢不朽,皆因运动故也。常当内视五脏,了了分明。鼻引清气,口吐浊气,欲出气少,人气多。头勿向北卧,头边勿放火炉。居处凡有小隙进风,受病最大,切宜避之。食毕嗽口数遍,令人齿固。勿食一切脑子损人。凡遇大风豪雨,震雷昏雾,皆是诸煞恶神经过,宜入室闭户,烧香静坐避之,否则损人。
学道之人,须要真切真行,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固气存神,此真功也。修仁蕴义,济贫拔苦,先人后已,与物无私,此真行也。云房真人曰:有功无行,如无足,有行无功,步不前,功行两全,足自备,谁云无分作神仙?脊骨二十四节,从下起第一节,是尾闾,此骨如金鼎,上有九窍,名下关。从此数起上至第十八节,名中关。又上至玉枕、天柱三节,直至顶门为上关,名泥丸宫,是为上丹田。泥丸、尾闾二穴,乃一气升降,成阴成阳之都会也。
鼻有两窍,口有一窍,其三窍,此是神气往来之门。人身火有内外,外火有质,藉谷气而生,内火无形,随神意而起。内火有三种,精为民火,气为臣火,神为君火。君火者,心火也,性火也。性火发动,如木出火,身焚乃止。《仙诀》曰:性火不动则神定,神定则气定,气定则精定。三火既定,并会于下丹,是谓三华聚脏。
运气之法,先闭目端坐,鼻吸精气,降至丹田,转过尾闾,随即提起,如忍大便状。自夹脊双关,透上直至泥丸宫,转下鹊桥, 然咽下,仍归气海。初行功时,焚香一柱为度,渐增三炷,功行七日为止。初时行三日,发大汗,以攻阴邪,进热粥以发汗渴,则漱玉泉以咽下之,饥则炊热粥以食之,如患在上身,收气当存想其处,放气则散于下体,患在下体,收气亦存想其处,放气则归于丹田,患在遍身,当分经络,属上属下,运法亦如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十二段锦
一叩齿齿为骨余,常宜叩声,使筋骨活动,身神清爽。每叩三十六数,小解闭口咬紧,解毕方开,永无齿疾。
二咽律 将舌抵上 ,久则津生满口,盒饭咽下,咽下 然有声,以多咽为妙,使灵液灌溉五脏,则火自降矣。
三浴面部 将两手自相摩热,覆而擦之,自颈及发际,如浴面之状。
四鸣天鼓 双手于耳,以指头弹脑后两骨,二十四次,其声状大为焦。
五运膏肓穴 此穴在肩上背心两旁,药石针灸不到之处,常将两肩扯转七次,能散一身诸证。
六托天 将两手握紧,以鼻收气,运至泥丸,即向天擎起,随放左右膝上。如前法,每行三次。
七左右开弓 要闭气将两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状,两眼梢随右手左右各行三次,泻三焦之火。
八擦丹田 将左手托肾囊,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后将左手换转,如前法行。
九摩内肾穴 要闭气,将两手搓热,向背后擦肾经、命门,各三十六次。
十擦涌泉穴 用左手抱住左脚,右手擦左脚心三十六次,换转右脚,如前行。
十一摩夹脊穴 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统一身之血脉,运之大有益。
十二洒腿 足不运则气血不和,行动不能爽健,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洒七次后,换右足立定,如前行。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清心说
运气功夫,加以十二段锦,则血气流通,宿疾自去。但此心不清,或为钱财女色,或为意气,或预料将来,追悔既往,种种妄想,欲火煎熬,则真阴消烁,前功尽弃矣。当回想之时,譬不复生。凡钱财女色,一切身外余物,尽情放下,此即却病之方,长生之诀也。故曰:酒色财气伤人物,多少英雄被他惑。若能打退四凶魔,便是九霄云月客。至于采药,用女人之精,烧银炼炉火之术,此外道邪魔,天上无贪财好色之神仙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