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72 页/共 253 页

干姜 橘红 半夏 白术(麸炒) 浓朴(姜汁炒) 茯苓 桂心 甘草 水煎服。   一方   用食盐,同吴茱萸炒,绢包,熨儿脐腹。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夫天气下降则清明,地气上升则晦塞,故阴邪为害,不发则已,其发必暴,是以中寒一症,乃仓卒感受天地大寒肃杀之气,其病即发,非若阳寒之邪,由表循经,以渐而深也。有卒中天地之寒者,有口得寒物者,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法主乎温散,多从补中益气汤,用参 以托住正气,加入温散药以治之。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之势,是症多因中气大虚,肤腠疏豁,故外寒内冷,得以感中,不分经络,惟当温补,其脉沉细,手足厥冷,息微身倦而懒言动,虽身热而不渴者是也,宜急温之,迟则不救,必藉姜桂附子之猛,方能胜病,即四君元老之剂,不可以理繁治剧也。与热症相似,而大不同,盖逼阳在外,易相类耳。凡阴邪上冲,孤阳扰乱,急进纯阳之剂,以驱阴气,辟乾坤而揭日月,光明之用,岂不彰哉!若脉数有力者,或壮热饮水者,烦燥动摇者,方为热病。寒热如水火,误治则杀人。可不细辨欤!夫寒症或外受或内伤,皆当时受病之名。若稍久则郁而成热,故伤寒经名病热也。然有终不能成热者,由其人阳气素虚,向已阴盛阳微,今一感外寒,微阳益损,焉能有力变热也?然阴症俗论必归房劳,又必归伤寒,而不及杂病,且专责男子,而不及妇人小儿,殊为可怪。夫阴症即虚寒症,亦即亡阳症也。男女老幼杂病伤寒皆有之。如产妇亡血及崩漏过多;又如卒然大吐血不止,与霍乱吐泻无度,或因汗吐下太过,及为寒凉药所伤,或暑月咨意追凉,冬月忍饥劳倦,为寒所中,凡此之类,皆能令人元气暴脱,忽变为手足厥冷,体疲无气,脉微欲绝,与房欲脱阳之症,无丝毫异,而治法总不外人参、附子、肉桂、干姜救之。急则生,缓则死,同归一辙,胡可歧为二也?能明乎此,则阴症未尝必犯于有欲之人,及伤寒一症也。总之,阴阳调和,则百病不生,及其既病,则阴阳不调可知矣。偏之轻者,其病亦轻,用平和之药以调之,偏之甚者,其病必笃,苟非峻用偏寒偏热之药,以救其偏,何能有济?今人见病危笃,药益轻平,勿任怨尤,重惜名节,真心救世者,万勿如此,当寒即寒,当热即热,当攻即攻,当补即补,倘逡巡退缩,不寒不热,不补不攻,谚所谓:不治病,不损命。嗟嗟!既不治病,复不损命,有是理乎?夫病有虚而热,虚而寒,从未有寒而不虚者,盖虚而热,则非真热矣,虚而寒,则为真虚矣。况至纯以沉寒病见,则为亡阳气脱之势,岂特虚而已也?故凡一切寒症,皆为虚论,纵有外寒直中,亦由元阳内虚,试思古人中寒,必用参术姜附,而曰“宜急温之,迟则不救”之语可知矣。且书曰: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中寒者,阳气根据希之也,故治宜温补,不待言矣。然更须审明脏腑,盖脏为阴,必用纯阳之药方效;腑为阳,必加阴药一二味,制其僭热始安,然寒者阴也。夫脏亦阴也,物聚以类,故寒多中脏,寒必伤荣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姜附汤   治中寒,昏不知人,身体强直逆冷,口噤不语,及脐腹疼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 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温服。如挟湿气虚,加参术。   术附汤   见湿门。   理中汤   见前儿科寒门。   参附汤   见中风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生料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伤寒发热,头疼恶风。   桔梗 苍术(米泔水浸去粗皮) 陈皮 麻黄(去根节) 枳壳(麸炒) 浓朴干姜 白芷 川芎 甘草(炙) 茯苓 肉桂 芍药 当归 半夏(汤泡七次) 生姜葱白水煎,热服。胃寒用煨姜。   夫寒湿属阴,燥热属阳,善用药者,以苦寒而泻其阳,以辛温而散其阴,未有病之不愈,故防风通圣散,为泻热燥之圣药,生料五积散,为散寒湿之圣药。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四逆汤   治阴症脉沉身痛,自利不渴。   附子(三钱) 甘草 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脾为太阴,而四肢厥冷,出于真火无光无气以布也。此方直达中州,追复阳气,但寒症必虚,此方温而不补,何若理中?更为神圣。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白通汤   治少阴下利,脉微者,如服而不应,乃阴盛格拒阳药不能达于少阴,加人尿、猪胆汁为引,取其与阴相类。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如脉不出加人参二两以助之,盖寒未有不极虚者。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泡)   水煎一钟服,服后更有葱熨脐上法,或艾炙关元、气海,内外协攻,务令一时之内,阴散阳回,或用酽醋拌炒麸皮,袋盛,热熨脐间亦妙。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六味附子汤   治寒厥。   附子 肉桂 防己(各四钱) 炙甘草(二钱) 白术 茯苓(各三钱)。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寒门合参   葱熨法   治阴症用葱白一大握,如茶盏大,用纸卷紧,快刀切齐,一指浓片,安于脐中,以热熨斗熨之,待汗出为度。一片未效,再一片熨之。内服附子理中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寒门要药   辛散表寒,如防风、羌活、紫苏、川芎、细辛、全胡、麻黄、桂枝、生姜、葱白之类,随候采用。   温散中寒,如泡姜、浓朴、草豆蔻、白豆蔻、丁香、益智仁、砂仁、草果、香附子、炙甘草、煨木香、吴茱萸、藿香、紫苏、艾叶、煨姜、煨肉果之类,随候采用。   温补下寒,轻则如破故纸、巴戟天、吴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茸、鹿角胶之类;重则如肉桂、附子、人参、炮姜之类。人参性本温平,今列于桂附之内者,盖病有虚而寒,有虚而热,未有寒而不虚者,未有虚寒而不温补相兼者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暑门(儿科)   婴儿之患,夏秋为甚、盖火土旺于长夏,正当金水受伤,稚阳阴微,已失天和,加之暑热阳气浮于外,生冷戕于中,夏失长养,则不能生金而病于秋,故《素问》有夏伤于暑,秋必 疟。亦有即发为病,入心则身热头疼,心烦口渴,或喘或满,而不知人;入肝则眩晕;入脾则嗜卧;入肺则喘满;入肾则消渴。更有面垢昏倦,毛耸恶寒,吐利烦渴,状如伤寒,头疼身热,四肢厥冷,但身体不痛为异,兼暑能耗气,气耗则脉虚散无力。然静而得之者为中暑,动而得之者为中热。更有冒暑以致五心烦热,头额亦温,小便赤少,面合地卧,暑喜伤心,蒙蔽心窍则昏闷不醒,手足搐掣,角弓反张,身热如冷,状似惊候,名为暑风者;或有吐泻不已,火性疾速,元阳骤亡,而变慢惊者;有伤暑暴注洞泻;有伤暑作呕吐酸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虽时当长夏之令,实伏阴在内之时,调摄可不慎欤!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暑门(儿科)   六和汤   治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   缩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 赤茯苓 藿香叶 白扁豆(姜汁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