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74 页/共 253 页

人参(二钱五分) 知母(二钱) 石膏(四钱) 甘草(一钱) 加粳米一合水煎。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暑门合参   香朴饮子   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作乱。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香薷(各八分) 苏叶 木瓜 广皮 浓朴 乌梅 扁豆(各七分) 茯苓(一钱) 泽泻(六分) 甘草(三分) 枣姜同煎。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暑门合参   十味香薷饮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 人参 陈皮 炒白术 炙黄 炒扁豆 茯苓 浓朴(姜汁炒黑色) 木瓜炙甘草 水煎冷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暑门合参   六味五苓散   治伏暑热,及胃湿而泄泻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 泽泻 猪苓 炒白术 官桂 车前子 加生姜灯心,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暑门合参   治暑风卒倒法   凡人中暑先着于心,一时昏迷,切不可饮以冷水,并卧湿地,以致闭绝三焦虚通之气,且与暑气相击,祸在反掌,其法先以热汤或童便灌之,及用布蘸热汤熨脐并气海,令暖气透脐腹俟。其苏醒,然后进药。若途中卒然晕倒,宜急扶在阴凉处,灌以童便或搅地浆饮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暑门合参   大顺散   冒暑过饮,脾胃受湿,水谷不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斤,炒焦黄) 干姜(炒) 杏仁(去皮、尖,炒焦枯) 肉桂(去皮,不见火,各六两四钱) 为末,每服三钱。如烦渴井花水调下,或沸汤点服亦可。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暑门合参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四肢精神困倦,身热喘烦,心下膨闷,或利,或渴,自汗体虚。   人参 白术(炒) 陈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黄 (炙) 苍术(制)   升麻(各一钱) 甘草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杵)   热伤元气,清浊不分,《经》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飨泄。   黄、二术为元气之保障,人参、五味为治节之藩篱,升麻、葛根引清气上升,神曲、泽泻分浊气下降,陈皮和胃,炙草和中,根本充实,清浊不淆,虽有湿热之邪无所客矣,故曰清暑益气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暑门要药   清散暑气,如薄荷、扁豆、香薷、木瓜、陈皮、浓朴、滑石、川黄连、生甘草、麦门冬、赤茯苓、连翘、黄芩、黑山枝、木通、泽泻之类,随候采用。   清暑调元,如人参、麦冬、生地、五味子、香薷、扁豆、黄连、茯苓、生甘草之类,随候采用。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湿门(儿科)   夫天下默然而受其累者,湿之谓乎。脾为身主,最苦于湿,惟最苦者,最易受焉。   如上部所积。遇湿则为痰;下部所积,遇湿则为痢。如值太阴湿土司天者,此气化之湿也。如淫雨袭虚,或寝卧卑处,而受地土蒸湿,或汗湿久沾,或冒露奔走,此外感之湿也。如嗜瓜果,饮乳酪,啜酒浆,喜生冷,此内伤之湿也。如因母有湿病,或体肥而多湿者,此禀受先天之湿也。然轻清为天,重浊为地,故土湿犯病者,厥体必重,治法惟宜渗湿,而利小便,不可发汗,并忌向火烘袭,致湿内淫,变生别病。然湿本土气,而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燥干,湿病本不自生,多因火热拂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虽为湿症,而又兼热症也。故湿热相因者此耳。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湿门(儿科)   小除湿汤   白术 半夏 甘草 陈皮 浓朴 苍术姜水煎。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湿门(儿科)   参术散   治小儿初受湿气,身体头疼发热,恶风多汗,面浮作呕,小便不利。   人参 猪苓 干姜(泡) 白术 泽泻 赤茯苓 木通 灯心(七茎) 车前子(一捻)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湿门(儿科)   除湿汤   治中湿吐泻,助脾去湿。凡湿气伤筋,手足软弱不能抬举,疼痛等症。   人参 橘红 藿香叶 苍术(米泔水浸炒) 大腹皮 茯苓 半夏(姜汁制) 白术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方脉湿门合参(附湿热)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能生热,热亦能生湿。然湿有自外人者,有自内出者,东南地卑多湿,故多从外入。凡患腿香港脚者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乳酪饮酒,故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以致腹胀如鼓,或通身浮肿,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内而出也。宜辨其元气虚实,而通利二便,更须对症施治,不可执一概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