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120 页/共 253 页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大半夏汤   治肥人痰盛,胃反呕吐。   半夏(汤洗,五钱) 人参(三钱) 白蜜(三钱) 水二钟,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煎至八分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   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红花(酒洗) 桃仁(去尖、皮,炒) 大黄(酒煨) 枳壳(炒,各一钱) 水钟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钟服。一方,柿饼烧灰存性,酒下一钱,数服即效。一方,甘蔗汁二碗,姜汁一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一方,雄猪肚烘干,为末,每三钱,酒下。一方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老米汤,调送一钱,日服三四次,颇有效。   一方   用芦根五两,水二杯,煎一杯温服,时时呷之,尤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吞酸嗳气合参   吞酸者,木气郁而不伸,痰饮因而阻塞,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患者必戒忿怒, 食菜蔬,以自养为妙,盖莫不由中官清气郁滞,败痰停饮宿食,酝造而成也。所用之药,宜二陈加炒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尤须以炒黄连为君,苍术茯苓之类,皆不可缺。有因湿热在胃,饮食入胃,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   而为酸,如谷肉在器,则作酸也。故脾伤是其本,痰火是其标。亦有郁气伤脾者,实则古方逍遥散,虚则归脾汤,加减服之。   凡中脘有饮,则嘈有宿垢则酸,然吐酸《素问》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盖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吞酸乃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木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积之既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得暂解,非寒而何?言热者,言其本,言寒者,言其未也,凡病属热,有用寒药,独酸症,当兼热药以从治。喻嘉言曰:甘温除热泻火之法,施于作酸者,其酸转增,用必无功,故驱其酸,而返其甘,惟有用刚药一法,刚药者,气味俱雄之药,能变胃而不受胃变者也。   嗳气者,即噫气也。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皆脾不运,浊气阻塞也。又云: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宜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   一方   吴茱萸(一两,去枝、梗,煎少时,浸半日,晒干) 苍术(米泔浸) 黄连(一两,陈壁土炒,去土) 黄芩(一两,如上土炒) 陈皮(各一两) 或加桔粳一两,茯苓一两,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时时津液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吞酸嗳气合参   黄连清化丸   黄连(一两) 吴茱萸(浸炒,一钱) 桃仁(三十四个,研) 陈皮(五钱) 半夏(一两五钱)   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吞酸嗳气合参   加味平胃散   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苍术(一钱) 陈皮(八分) 甘草(二分) 神曲(炒) 麦芽(炒) 浓朴(各七分) 上咀,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方   治嗳气。   南星(五钱) 半夏(五钱,制) 软石膏(六钱) 香附(一两) 上作丸,或作汤服之。一方有炒栀子五钱。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呃逆合参   方书或作 逆,或作哕气。   呃逆有因痰阻气滞者,有因血瘀者,有因火郁者,有因胃热失下者,此皆属实。有因中气大虚者,有因大下胃虚,阴火上冲者,此皆属虚。然戴复庵曰:热呃惟伤寒有之,他病暴起,多属寒也。半夏生姜汤最妙。 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即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寒热虚实,治法不一,古人治阴呃,每用桂附、干姜、吴茱萸、丁香、茴香诸辛热药,多有收效者,治阳呃,用橘红竹茹汤。《玉机微义》曰:呃逆本由阴气已虚,阳火暴甚,直冲而上,出于胃,入于肺,而作声。东垣用凉药者,所以泻热降火也。若阴症呃逆,以阴气先消,阳火亦竭,浮于胸中,亦欲散也。故不用寒药,而反用温药养胃,留其阳气胃气一和,阳生则阴长也。大凡咳逆,脉散者不治。产后呃逆,此恶症也。急灸男左女右期门穴,极效,期门穴在乳下黑尽一指处是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呃逆合参   丁香柿蒂汤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丁香 柿蒂(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五片。)   此足阳明少阴药也。丁香泄肺温胃而暖肾,生姜去痰开郁而散寒,柿蒂苦涩而降气,人参所以补真气,使得展布也。火呃亦可用者,盖从治之法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呃逆合参   橘皮竹茹汤   治久病虚羸,呕逆不已。亦治胃虚呃逆。   橘皮 竹茹 人参 甘草 半夏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 加姜枣煎。   此足阳明药也。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竹茹、枇杷叶、麦门冬皆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二陈所以散逆气,赤茯所以降心火,生姜呕家之圣药,久病虚羸,故以人参、甘草、大枣,扶其胃气也。又《金匮》橘皮竹茹汤,亦治呃逆。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   又一法,凡呃逆不止,用纸捻刺鼻中,得嚏即止。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方脉噎塞痞闷合参   东垣曰: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初起七情郁悒,气不得畅,而胸膈迷闷也。其痞满者,非痞块之痞,痞与否同,乃胸腹炮闷,而不舒畅也。本皆气病,但噎塞乃气滞初起之端,而痞闷乃久滞不散之象。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形,盖由阴伏阳畜,气血不运而成,位于心下填满痞塞耳。有因误下以致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者。有因食饮痰滞,不能营运,而作病者。有因湿热太甚,土乘心下,而为痞者。古法用芩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参术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皆为要药,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则以补为消,健运一得,虚痞自除矣。痞挟血而成窠囊,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   东垣曰:痞满皆血症也。下多亡阴,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心主血,心虚而邪陷于血之分,故致心下痞,宜理脾胃,以血药治之,若全用气药,则痞益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中满鼓胀矣,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未明此理也。   清阳出上窍,故上满者,为气而非物,浊阴出下窍,故下满者,为物,而非气,俱是热病,惟冷结膀胱,少腹满一症,为寒,有手足厥冷为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