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 - 第 15 页/共 17 页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猪胆汁方(二十一)   大猪胆(一枚) 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乃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须待也,言必得其自欲大便,而后用此法。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烧KT散(二十二)   右取妇人中KT 近阴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如人病,取男子KT 裆烧灰。引其邪火从阴处出也。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病方愈而交接,则感其余热而生疾。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KT 散主之。   卷四   六经脉证   欲读《伤寒论》,必先识六经之本证,然后论中所称太阳、阳明等病,其源流变态,形色脉象,当一一备记,了然于心,然后其症之分并、疑似及用药加减异同之故,可以晓然,不致眩惑贻误,故备录于下。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恶寒、未离太阳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脉大。以上皆阳明之经病。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乃正阳阳明。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内热已极。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外热轻则内热重。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自利而渴,寒在下焦也。此自利不渴,寒在中焦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卷四 六经脉证   别症变症(附:刺法)   伤寒本症之外,有别症,有变症。别症者,其病与伤寒相类而实非伤寒是也。变症者,伤寒本不当有此症,或因迁延时日;或因杂药误投,其病变态百出是也。其症不备,则必惊疑淆惑,而无所措手,故备录之,庶不致临症 徨。   脏结、冷结、除中、伏气、晚发、痉、湿、风湿、湿温、温毒、 、阴毒、阳毒、温病、热病、两感、风温、温疫、香港脚、多眠、狐惑、百合、脏厥见乌梅丸条。尸厥见刺法。   脏结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