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 - 第 11 页/共 17 页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此二句指不食之时言。此与少阳之呕,当有分别,宜以他症验之。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始得”言病方起;“脉弦”则有力,故知为实。不可下也,欲吐则病在上焦,下之为逆。当吐之。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少阴宜吐之法。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干呕无物,则知其为饮矣。不可吐也,当温之。寒饮无实物,温之则寒散,而饮亦去矣,凡治饮皆用温法。   宜四逆汤。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以上皆外症,其疼亦属阴疼。又下利清谷,厥逆而恶寒者,三者皆虚寒内症。四逆汤主之。按:此条诸症,皆属阴寒,因为易辨,惟“热不去”三字,则安知非表邪未尽。即恶寒,亦安知非太阳未罢之恶寒。惟下利厥逆,则所谓急当救里,不论其有表无表,而扶阳不可缓矣。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汗下后而厥冷,则虚寒极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亦外热内虚寒之故。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以上五条,皆系汗下之后,阳气大虚,故虽外有微热,而总以扶阳为急,大小便俱利,则内阳亦尽矣。   不仅手足逆冷为阳微之验也。   卷三 四逆汤类·十   四逆加人参汤(二)   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煎服法同。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按:亡阴即为亡血,不必真脱血也。成无己注引《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血。谓:利止则津液内竭。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加参以生津液。   卷三 四逆汤类·十   通脉四逆汤(三)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补益津液。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寒逼阳于外。手足厥逆,外症。脉微欲绝,内症 身反不恶寒,寒邪已入里。其人面色赤,阳越。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阳升。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诸症或阳或阴,乃闭塞不通之故,用辛温通阳之品以治之。其兼症不同,详加减法。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汗出而厥,阳有立亡之象。通脉四逆汤主之。   卷三 四逆汤类·十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   通脉四逆原方加猪胆汁半合。煎如前法,煎成纳猪胆汁,温服,其脉即出。猪胆汁苦滑之极,引药直达下焦。   吐已下断,利止也。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卷三 四逆汤类·十   干姜附子汤(五)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先竭其阴,后竭其阳。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阳虚有二症,有喜阳者;有畏阳者。大抵阴亦虚者畏阳;阴不虚者喜阳。此因下后阴亦虚,故反畏阳也。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此邪已退,而阳气衰弱,故止用姜附回阳。干姜附子汤主之。   卷三 四逆汤类·十   白通汤(六)   干姜附子汤原方加葱白四茎。煎服法照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此专治少阴之利,用葱白所以通少阴之阳气。   卷三 四逆汤类·十   白通加猪胆汁汤(七)   白通汤原方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无脉厥逆,呕而且烦,则上下俱不通。阴阳相格,故加猪胆、人尿,引阳药达于至阴而通之。《内经》所云:“反佐以取之”是也。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暴出乃药力所迫,药力尽则气乃绝。微续乃正气自复,故可生也。   少阴篇云:少阴病,下利不止,恶寒而 卧,手足温者可治。则又当以手足之温,验其阳之有无也。   前云,其脉即出者愈。此云:暴出者死。益暴出与即出不同。暴出,一时出尽,即出,言服药后,少顷即徐徐微续也,须善会之。   卷三 四逆汤类·十   茯苓四逆汤(八)   茯苓(四两一本作六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此阳气不摄而烦,所谓阴烦也。然亦必参以他症,方不误认为栀子汤症。茯苓四逆汤主之。《本草》:茯苓治逆气烦满。   卷三 四逆汤类·十   四逆散(九)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取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别录》:薤白,主温中散结。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乃少阴传经之热邪,并无脉微恶寒等阴症。即下利一端,并非清谷,而反下重,故不得用温热。四逆散主之,疏邪通气。同名四逆,与前诸法迥殊。诸兼症皆在加减中。   卷三 四逆汤类·十   当归四逆汤(十)   治利极神。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三两) 甘草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三 四逆汤类·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