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 - 第 13 页/共 17 页

桂枝人参汤(九)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桂独后煮,欲其于治里症药中,越出于表,以散其邪也。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下之太早又多。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邪陷入里。心下痞硬,邪在上焦,犹属半表。表宜桂枝。里宜余四味。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必数下之后,而现虚症,故虽协热而仍用温补。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赤石脂禹余粮汤(一)   《论》中有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疑即此为丸。   赤石脂(碎) 禹余粮(碎,各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二石同煎,方中绝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一误再误。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下药太过,则大肠受伤。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以涩治脱。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分其清浊,则便自坚。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炙甘草汤(二)   又名复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麦门冬(半斤,去心)   阿胶(二两) 麻仁(半斤)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脉来缓而时一止复来,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曰:“代”。几动一息亦曰:“代”。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心动悸,心主脉,脉之止息,皆心气不宁之故。   炙甘草汤主之。此治伤寒邪尽之后,气血两虚之主方也。   《活人书》云:阴盛则结,阳盛则促。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甘草干姜汤(三)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芍药甘草汤(四)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以上俱似桂枝症。脚挛急,里虚之象,只此一症,决非桂枝症矣。凡辨症,必于独异处着眼。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有阳越之象。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此汤乃纯阴之剂,以复其阴也,阴阳两和而脚伸矣。若胃气不和,谵语者,留邪在中焦。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详见四逆汤条下。   问曰:证象阳旦,《活人书》云:桂枝汤加黄芩,曰阳旦。成无己云:即桂枝汤别名。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以上言按法用方,而病不应手,其故安在?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桂枝加附子汤。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两胫拘急,即亡阳之兆。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阳越在上。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通纳阳气。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   阳复而阴又虚,以此养阴气。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以涤阳明所结之余邪。故知病可愈。   病证象桂枝句以下:历叙治效,以明用药之次第当如此。盖病证既多,断无一方能治之理,必先分证而施方。而其先后之序又不可乱,其方有前后截然相反者,亦不得以错杂为嫌。随机应变,神妙无方,而又规矩不乱。故天下无不可愈之疾。后人欲以一方治诸症,又无一味中病之药,呜呼!难哉。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茵陈蒿汤(五)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茵陈为主药。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病从小便去也。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者,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引水浆饮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本草》:茵陈主热结黄胆。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阳明瘀热。茵陈汤主之。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六)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赤小豆(一升) 生梓白皮(一升,切)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无根之水。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半日服尽。连轺即连翘根,气味相近,今人不采,即以连翘代可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前方欲黄从下解,此方欲黄从汗解,乃有表无表之分也。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麻黄升麻汤(七)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白术 石膏(碎、绵裹) 干姜 芍药 天冬(去心) 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各六铢,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皆上热下寒之症。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乃伤寒坏症,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症施治。病症之杂,药味之多,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瓜蒂散(八)   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此即《论》中所云吐法也。栀子豉汤治虚烦,非专引吐,此方则专于引吐而已。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寒必兼饮。当吐之,在上者越之。宜瓜蒂散。《本草》瓜蒂: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所以阳气不能四达。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卷四 杂法方类·十二   吴茱萸汤(九)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者,必食谷而呕,受病在纳谷之处,与干呕迥别。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上焦指胸中,阳明乃中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胃气虚寒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