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第 28 页/共 36 页

大陷胸汤芫花 甘遂 大戟热邪传里,内结小腹,用大承气汤。若失汗误下,热邪内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汤丸。   小陷胸汤川连 半夏 栝蒌实此方详注胸满,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蒌荡涤邪秽,川连去积热,则热散痰消。   承气汤 见便结。   结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气汤。若满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见大便闭结,故变用承气汤下行,则上亦宽。   桂枝大黄汤 见腹痛。   误下,表邪内陷,阳明胃家作痛,脉沉而紧,用大陷胸汤。内陷大肠作痛,脉数而实,用承气汤。内陷太阴作痛,脉细而数,用桂枝大黄汤。   生姜半夏泻心汤生姜 半夏 枳壳 浓朴 人参 川连 甘草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满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多加生姜,名生姜泻心汤,治胁下水气,腹中雷鸣。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挟食外感,胸中凝结作痛,手不可近,似结胸,实痰饮食积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汤 详注痞满。   卷三   痞满   痞满致病,同于结胸,均是表邪下早变症,均是表邪内陷心胸。惟以痛者为结胸,但满不痛者为痞满。症有痛不痛之分,治有陷胸泻心轻重之别。按诸泻心汤,皆寒药以攻痞。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热监制寒药而攻热结,非温里寒也。另有不因误下,自己发热,胸胁满闷,非结胸痞满,此太阳少阳两经表邪合病之支结症。仲景用柴胡桂枝汤,又有表邪传入少阳,半表半里,心下肋胁痞满,仲景用小柴胡汤,陶氏以枳桔汤合治之。重者以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不因汗下汗出表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噫食臭,此胁下有水饮,故腹中雷鸣而下利,用生姜泻心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先发汗,则表邪解,今先大下后发汗,恐表未解;况心下痞满,尚有恶寒,表症仍在,未可攻痞,先用桂枝汤解表,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上章明心下痞见恶寒,乃是表邪。此章明心下痞见恶寒,因汗出,故非表邪。脉浮紧,表症;若误下,则紧脉之寒邪入里作痞。按之濡,则内无痰饮食积,但是气痞。其脉关上浮,属阳邪,故用大黄黄连以泄痞热。若痞而见恶寒汗出,则是邪热得寒药凝结,不得发越而恶寒,故以泻心汤寒药中,加附子开导。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误下心下痞满,应与泻心汤。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烦,小便不利,此太阳之邪,不特痞结心下,复下遗而结膀胱,故用五苓散。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太阳中风表症,汗出,心下痞硬,下利,又阳明里症。因呕吐,故不用承气而双解表里。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未汗吐下解后,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则痰气胃实,当用陷胸泻心汤。今汗吐下后,故用养正涤痰扶元下坠之药。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里未和也,宜十枣汤。   外有太阳中风,内有下利呕逆,若表邪已解,方可攻。若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有痰饮结聚作痛,故用此方。   生姜泻心汤生姜 半夏 甘草 人参 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 黄连痞满症泻心诸方,皆用冷热各半之药。此方除去干姜、半夏辛温,惟用大黄、黄连,此以痰热方中,化出单清里热之法。   附子泻心汤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此即前方加黄芩,以合三黄大寒之剂;加熟附子辛热,以散其凝结。此以清热方中,化出辛温向导之法。   半夏泻心汤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连 大枣泻心汤皆用半夏,而独以此方命名者,因痞满呕吐皆是痰涎作祸,故即以此汤,重加半夏。此以泻心方中,化出重治痰涎之法。   甘草泻心汤甘草 黄芩 干姜 半夏 黄连 大枣此方以泻心汤,重加甘草,示明误下损中,心下痞硬,反忌甘温作胀者。细玩泻心诸方,示后人练方治病,惟在分两上轻重加减。   大枣汤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心下痞硬,干呕胁痛,要分表邪已解未解。全见表症者,仲景以小青龙汤,发表邪,散水饮。邪在半表半里,则用小柴胡汤和解。若表邪尽散,里有水饮,则用十枣汤。   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 甘草 人参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大枣汗吐下后,表里之邪已解,但见心下痞满,噫气无凝结作痛实象,乃是胃虚不能运化,停痰结聚不下,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汤柴胡 桂枝 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 半夏 生姜支结有二条:若少阳阳明见症,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汤;太阳少阳见症,以小柴胡合桂枝汤。一以痰热结于心胸,故合小陷胸;一以表邪内传心胸,故合桂枝、芍药。   枳桔汤枳壳 桔梗仲景以枳术汤,治脾虚食滞之痞;以泻心诸汤,治伤寒热病之痞,今立枳桔汤,以豁胸前气痞,兼治胸胁支结。   卷三   咳逆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嗽,不独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别经亦有之,于是详列十二经络主咳症形以治内伤。至《伤寒论》太阳篇,论咳两条,皆曰心下有水气,皆用小青龙汤。此以水饮内伏,心下太阳表症未解,用发散心下水饮主治。其少阳篇云:咳者,小柴胡汤。此以邪传少阳主治。其少阳篇两条,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苓汤。二者皆阳邪传入阴经,当以湿热主治。《伤寒论》惟有太阳少阳少阴三经致嗽,非《内经》详而仲景略也。盖因内伤门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然外感者,六气皆能致也。伤寒致咳,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紧,肺素无热,外受寒邪,未经郁热,冬月可用三拗汤。肺热感寒者,羌防泻白散。伤风致咳,头痛额痛,发热多汗,脉浮而缓,荆防饮。以上二条,表邪利害,宜散表。伤热致咳,喉痛声哑,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脉沉而数,黄芩泻白散加荆芥、薄荷;兼风者,加防风。伤燥致咳,口渴唇焦,内热烦躁,时常有汗,干嗽无痰,连嗽不已,时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脉急数,泻白散加石膏、黄芩。风湿致咳,泻白散合防风神术汤。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经主病,又当究何气致病,因寒散寒,因风散风,有热清热,有湿利湿,必当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气自复。例如热病,初起不咳,后致咳,皆因热邪伏于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热邪。   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当从外散表。若初起先见咳嗽,即为肺家受邪,单治肺邪。若见左胁作痛,即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热,乘克少阳肝胆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胆之药,如泻白散加柴胡、黄芩,以清少阳。惟先见少阳寒热症,后变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阳火邪刑伤肺金而为咳嗽,宜清少阳,佐以清肺之药,如泻清各半汤等,加桑白皮、桔梗。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言外有太阳表邪,内有水饮伏结,上则干呕发喘咳,下则小便不利,小腹满,故以小青龙汤辛散内伏之水饮,敷布胃中,从发表之药作汗外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重申太阳经,心下有水气喘咳,发热不渴,可用小青龙汤。服小青龙汤已发渴者,此寒饮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 白芍药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甘草此方泛视杂合,细玩有苦心。原文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皆以小青龙汤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气内伏,又非麻黄桂枝大青龙三方所能治。故以干姜、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饮,先散中焦,续得麻桂、细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药敛住肝家营血,五味子敛住肾家阴津。但欲辛散心下内伏水饮,作汗发出皮毛,内散水饮,外解表邪,不欲其阳液阴津,亦从麻、桂、细辛而出。夫大青龙汤,行周天之云雨;小青龙,地下之蛟龙。初起但发山中内伏之水而外出,若不用干姜、半夏先散水饮,徒用麻、桂散表,则伏内之水饮不散。若用十枣汤等下水饮,太阳之表邪,乘虚内陷。   小柴胡汤 见寒热。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同一少阳病,有呕吐,加半夏;有烦渴,去半夏,易以栝蒌根。   荆防饮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杏仁此方治伤风咳嗽,用桔梗开肺窍,桑白皮、杏仁泻肺气,加荆芥、防风将肺中之风轻轻泻药出。   黄芩泻白散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黄芩三拗汤,治肺受寒邪而嗽者,荆防饮,治肺受风邪而嗽者;此方治肺火嗽者。广而推之,燥火加知母、石膏;风热加防风、石膏;风湿加防风、苍术;痰多者加栝蒌、海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