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第 23 页/共 36 页

前条申明太阳脉浮动数,盗汗症,表邪未解,误下而变结胸发黄。此条申明阳明脉浮而紧,潮热发作有时症,表邪未散,亦不可下。即脉之但浮不紧,亦必见盗汗之表症。详注潮热。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   脉浮,太阳也。脉大,阳明也。上关上,少阳也。欲眠睡,合目则盗汗,此热在胆也,用小柴胡汤、泻心汤。今余推展清胆汤,重加柴胡、黄芩,互注合病,互参看。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仲景治盗汗,惟以小柴胡汤主治。盗汗尚见太阳表症者,家秘用此汤治之。   干葛石膏汤 见寒热。   盗汗而见太阳表症,用羌活冲和汤;盗汗而见阳明表症,化立此方。太阳不用败毒散,用冲和汤;阳明不用干葛汤,用此方,以盗汗表里症,宜和解耳。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   当归六黄汤当归 地黄 黄 黄连 黄芩 黄柏此治血中伏火,内伤盗汗。家秘去黄 。加柴胡、白芍药,治外感盗汗。再加牡丹皮,其方更专。   大陷胸汤 见结胸。   盗汗本非此方治者,因下后,心下直至小腹硬痛,故以此方治结胸为急。   清胆汤柴胡 黄芩 竹茹 浓朴 广皮 甘草合目则汗,胆经火旺,故用此方。若左寸脉大,是胆涎沃心,家秘加陈胆星、川黄连;兼小便不利,合导赤各半汤;左关数大,合龙胆泻肝汤,加归、芍、山栀、牡丹皮。   卷三   懊   《伤寒论》言懊 ,惟太阳阳明发汗吐下后有此症,则知是三阳经阳邪内陷,郁结心胸,而为半表半里之症,非三阴症。故仲景虽立大陷胸汤、人参白虎汤、猪苓汤等,然于懊 条归重于栀子豆豉汤。今余分各经见症施治,如太阳表邪,用羌活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表症,用葛根汤合栀子豆豉汤。少阳见症,以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不见表症,而有热邪内结,则以清里药合栀子豆豉汤。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兼有痰凝,小陷胸汤合栀子豆豉汤。此余推展之法也。   太阳病,脉浮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内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因结胸症兼懊 ,故治结胸。详注结胸、头汗、发黄门。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病欲解也,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栀子豆豉汤治之。   首条言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尚在,心中结痛,病未解也,故用栀子豆豉汤。第二条言若发汗,又下之,胸中烦热窒塞者,允宜栀子豆豉汤。第三条言发汗又吐又下后,其人虚烦,直至不得眠。若更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较之前两条虽甚,然不脱栀子豆豉汤者,以懊 惟此为正法耳。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章先分发汗、烧针、下之三条,误治后,立三方治法。心中懊 ,舌上白苔,故用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豆豉汤主之。   此申明表邪误下,身热仍在,阳邪未内陷,不作结胸,但成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必宜以栀子豆豉汤治之。互注头汗条参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阳明下后,懊 烦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满而不大满,肛门初头之屎虽硬,后必溏薄,不可攻之。   栀子豆豉汤栀子 豆豉此仲景治懊 原方也。以懊 症,心下烦热致病,故以栀子豆豉汤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烦热懊 者,家秘故有三阳表药加入之法。如羌活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羌活,以宣发太阳。干葛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干葛,以宣发阳明。柴胡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柴胡,以宣发少阳。   栀子豆豉枳实汤懊 热而无滞,止须原方。若有食滞,当加枳实,此开消导之法,非止用枳实一味也。   栀子豆豉陷胸汤栀子 豆豉 半夏 川连 栝蒌霜因结胸以致懊 ,故有大陷胸汤治法。若痛而不实,当以栀子豆豉汤合小陷胸汤。   大陷胸汤 见结胸。   人参白虎汤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懊 症,渴能消水,则阳明里热,故以此方清阳明。   猪苓汤 见小便不利。   懊 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则利小便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阳明里热耳。   卷三   不得卧   不得卧,杂症多属内火。伤寒则有有表热,里热,热在半表半里,热在气分血分;有汗下太过,虚烦不得眠;有瘥后余热未尽不得卧。如脉浮数,身发热疼痛,无汗不眠者,太阳表症,宜羌活汤。若发热多汗,口渴,小便不利,不得眠者,太阳热结膀胱,五苓散。阳明目痛鼻干,不得眠,身热脉长,阳明表症也,干葛汤。若烦渴消水,舌燥唇焦,脉长而数,阳明里症也,人参白虎汤。若小便不利,猪苓汤。若蒸蒸发热,手足多汗,大便硬,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若少阳胆热,脉弦而紧,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若脉弦而数,栀连柴胡汤加竹茹。若表邪已解,肝胆里热,龙胆泻肝汤。有下症者,大柴胡汤。若热病初愈,食谷太早,日暮微烦,减其饮食,栀子豆豉汤加枳实。若热病后,火旺烦躁,黄连泻心汤。若汗下太过,虚烦不得眠,秘旨安神丸。若胆涎沃心,胆火成痰,家秘胆星丸。《准绳》云:不得眠,皆是热症表有邪者,邪扰经络,宜发表。里有邪者,火扰于内,宜清里。半表半里有邪,胆经有火,宜清少阳。若阳明有热,而胃不和,宜彻热和胃。余热未除而烦躁,热耗真阴。宜养阴清火。汗下虚烦而神气不足,宜养阴补虚。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   此因大汗亡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故与水以济胃干,则烦躁止而安卧。   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后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不过经络不宁,何至但欲起,必有痰涎结在心下。若其脉微弱,此本是有寒结,非热结,反下之,则邪不下行而作结胸。若利未止,邪已下行,四日后,当作协热下利。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豆豉汤主之。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应补者多。今反复颠倒,心中懊 ,尚是热邪结于胸中,故用此汤治懊 。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里热互词;大便乍难乍易,里热互词;时有微热,潮热互词;喘冒不得卧下,大实大满互词。故曰有燥屎,宜大下。   少阴病,传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曰传之,此阳邪内传也。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此手少阴心火旺,故用此方。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下利,热传下焦者多。今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此上焦手少阴燥火伤阴致是。   羌活汤 见恶寒。   表热不卧,以此方散表。   五苓散 见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