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第 31 页/共 36 页

前条言下利清谷,外冒表寒之利。此条言微热而渴,又见脉弱,则邪衰正复,故令自愈。   第二段言脉数而渴,较之上段则里有热,故设不瘥,必下脓血。第三段言脉数微热,是表热内陷,故自汗出令自愈。设复紧,则表邪伏而未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脉主气,尺脉主血。今寸脉浮数,气中有热。尺中自涩,血分受伤。热胜于血,故必圊脓血。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弦,则邪满于里,故下重。若脉太过而大,为未愈。必得微弱而数,乃为自止。   即或脉数发热,乃沉弦转阳,亦不主死。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言热利,以明上条皆寒利,下条皆热利也。热利下重,火热下迫,故用清火。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此申明宜用白头翁汤方法。言阴症下利,口不渴,今欲饮水者,以上焦有热故也,亦以前方清热。   下利谵语,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上条以渴欲饮,水定热在上焦;此以下利谵语,定肠胃有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上条以谵语,故定肠胃实热;此条以利后,心下濡而不坚,故定虚烦也。   羌活败毒散 见发热。   五苓散 见小便不利。   干葛汤 见似疟。   猪苓木通汤猪苓 白茯苓 泽泻 木通太阳热结下焦,用五苓散。若阳明热结,家秘用此方。   柴苓汤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茯苓 猪苓少阳湿热,每多协热下利,故用此方。家秘加干葛,兼治阳明大肠;加木通佐其分利。   桂枝防风汤桂枝 防风 桔梗 浓朴 苍术 甘草此治风寒湿热三气下利,故用桂枝、防风去太阳风寒,用苍术去阳明风湿。若风热、湿热,当以羌活易桂枝。   苍术四苓散 即四苓散加苍术防风。   此方表有风湿,里有湿热,故以苍防散在表之风湿,以四苓利在里之湿热。家秘加木通汤调服,功力更大。   苍防干葛汤苍术 防风 干葛 白芷 浓朴 甘草风湿内传,每多下利。河间云风邪内缩,以此方治之。   猪苓汤猪苓 泽泻 茯苓 滑石 阿胶湿热下利,先散表邪,随利小便。热结太阳,用五苓散;热结阳明,用此方。   苍防柴胡汤苍术 柴胡 黄芩 半夏 广皮 甘草 防风此方治风湿伤于少阳下利者。若见太阳表症,加羌活;见阳明表症,加干葛。   羌防柴苓汤羌活 防风 柴胡 茯苓 黄芩 半夏 广皮 甘草外感下利,皆从毛窍而入,必当仍从毛窍而出,故用此方。   黄芩芍药汤黄芩 白芍药 川黄连 甘草燥火利,以大黄、归、芍同用,则清血分之火;与枳壳同用,则清气分之火。今湿火伤血,故以黄连、芍药同用,加枣肉,又名芍药黄连汤,兼治内伤血利。   香连丸木香 川连 等分枣肉为丸湿火伤血,用当归黄连清血中之火。今湿火伤气,故以木香、黄连同用。家秘加枣肉为丸,则不损中州。   三乙承气汤 见大便秘。   保和丸 见发狂。   平胃散 见谵语。   理中汤 见呕吐。   四逆汤 见身痛。   大顺饮 见腹痛。   温中汤草豆蔻 干姜 浓朴 甘草此方与大顺饮,同治伤冷冻饮料者。若液干有热,反为害。   大柴胡汤 见潮热。   白通汤葱白头 干姜 熟附子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以通阳气,少阴下利,脉微厥冷,方可用。   白通加猪胆汁汤 即白通汤加人中黄、猪胆汁温服。   真武汤白茯苓 生姜 熟附子 白术 白芍药土虚不能制水,以此方补土中之火。   四逆散 见厥冷。   白头翁汤白头翁 黄柏 秦皮 黄连热利下重,乃是火势下迫,故以此方主治。   栀子豉汤山栀 淡豆豉 加薤白 葱头下利心烦,故以此方先治上焦。   卷四   小便不利   太阳热结,小便不利,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独木通汤。阳明热结,小便不利,仲景用猪苓汤、木通汤、六一散。另有风湿相搏,身肿身痛,小便不利,用通苓散、羌活胜湿汤。有肠胃热结,大便闭涩,小便不利,用八正散。有心热遗于小肠而不利者,导赤各半汤。有上焦肺热而不利者,清肺饮。有水饮停结而不利者,用平胃四苓散合二陈汤。有误汗太过,津液外亡而不利者,用生脉益气汤。有误下太过,中气损伤,津液内耗而不利者,用生脉建中汤。若论运气便闭,《内经》有阳明司天之政,天气急,地气明,民病癃闭,此言燥热加临也,宜用白虎汤、清燥汤。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地气肃,天气明,其病淋,此言君火行令也,宜用泻心汤、导赤各半汤。又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病小腹肿,不得小便,此言土败浸淫也,宜用平胃五苓散。又云水不及曰涸流,其病癃闭,此言火炎燥土,金不生水也,宜用清肺饮、凉膈散。又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溏泄,土受木克,不能分利小便,水谷偏渗大肠,先用羌防胜湿汤散风祛湿,随用五苓散、猪苓汤分利阴阳。另有食滞中焦,小便赤涩黄浊,此即中气不清,溲便变色,宜用辛温化滞保和散,加砂仁、豆蔻,合苍术平胃散。若妄用寒凉,则食滞凝结。另有三阴里寒,而小便不通,此是阴症寒闭也。真阳不足者,金匮肾气丸;中气虚寒,气化不及州都者,补中气汤。外有水肿而小便不利,呃逆而小便不利,女科胎前而不利,跌扑伤损而不利,另具本门杂症中。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又大汗出,则表邪已解,胃中干欲饮水,故以水治其干渴,可以令愈。若脉尚见浮,则表邪未散,又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此太阳热结膀胱。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